唐維++陶勇華
摘要:規模養殖是養殖業發展的方向,但大多數規模豬場缺少科學保護措施,對周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文章詳細分析規模豬場對環境的影響及造成污染的原因,提出保護規模豬場環境,控制規模豬場環境污染的措施。
關鍵詞:規模豬場;環境污染;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X5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374( 2015 )03-0050-02
Discussion on large-scale pig farms'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Tang Wei et al
Abstract: large-scale breeding is the developmental direction in animal husbandry, however, most of thepig farms are lack of scientific protection measures to environment and cause serious pollution to surround-ings. This paper has detailedly analyzed the causes ofinfluence and pollution, put forward several measuresof protecting pig farms surroudings of the. and pollution control.
Key words: Large-scale pig farms;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otection measures
規模養殖是養殖業發展的方向,近年來全州縣規模養殖得到了快速發展,特別是生豬規模養殖發展迅速。至2014年末全縣共有規模豬場700余個,其中萬頭豬場11個,規模豬場生豬飼養量占全總飼養量的60%,出欄占70%。規模豬場的快速發展對全縣生豬產業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大多數規模豬場缺少科學的選址與規劃,資金投入不足,設備設施簡單,特別是環保意識不強,其排泄物(包括糞、尿)、生產性污水、病死豬等處理不當,對周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文章就規模豬場對環境的影響及控制與保護措施進行了探討。
規模豬場對環境的污染
糞、尿及污水對環境的污染
糞、尿是豬場的主要排泄物,據測算一頭50kg的豬每天排泄糞尿4kg,一個存欄2000頭的規模豬場,每天糞尿的產量達8t,沖洗欄舍產生的污水達15t,由于大多數規模豬場缺少相應的種植區,糞污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也沒有足夠的糞污處理設施,長年日久,糞污堆(沉)積或直接流入周圍環境,造成水體、土壤及空氣的污染。
有害氣體及病原微生物對周圍環境的污染
規模豬場糞污所產生的有害氣體包括氨氣、硫化氫、糞臭素以及糞便發酵后產生的其他有害氣體、生產中還會產生大量的粉塵、病原微生物等,這些有害氣體、粉塵、病原微生物排人大氣后可隨大氣擴散和傳播。據測算,一個年出欄2000頭的豬場,每天可向大氣排出近71kg氨氣、6.48kg硫化氫、12kg粉塵和8億個菌體,污染半徑可達5km,而塵埃和病原微生物可隨風傳播30km以上,對周圍學校、村莊等造成污染。
病死豬對周圍環境的污染
一個年飼養量2000頭的規模豬場,每年病死豬100-200頭,一些規模豬場由于缺少必要的病死豬處理設施,沒有進行化尸、焚燒、深埋等無害化處理,對病死豬亂丟亂扔,甚至流人江河,污染了水體、土壤、空氣等環境,特別是一些患傳染病死亡的豬不經處理流入江河,導致病原擴散,造成疫病流行,甚至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
排泄物中重金屬對土壤的污染
一些規模豬場為了提高豬的生長速度,在飼料及添加物中超標準使用微量元素(如銅、砷、錳、鋅),這些超出正常使用量的微量元素,大部分沒被豬體消化吸收,而是隨糞便排泄到外界,對水體、土壤造成污染。
藥物使用混亂,導致藥物污染
規模豬場為了控制疫病的發生,大劑量地使用抗生素或者不執行休藥制度,使藥物在體內積蓄,造成肉品抗生素超標,特別是有些豬場唯利是圖,在飼料中添加違禁藥品,嚴重地影響了肉品的質量和人們的身體健康。
原因分析
選址規劃不科學
全州縣規模豬場大多是近十年來建立起來的。一是項目的支持;二是市場價格及利潤的推動。2008年以來,全州縣人民政府出臺了發展生豬生產的一系列支持鼓勵政策,建設一個萬頭豬場,政府補助60萬元,加上標準化示范場建設補助、“菜藍子”產品建設項目、能繁母豬補貼等,一個萬頭豬場各項扶持補助最多可達200萬元,少的也有100多萬。一些社會人士看上這些優惠政策,從其他行業轉入生豬養殖,在沒有進行可行性研究的情況下盲目建場,盲目發展,盲目擴大養殖規模,對豬場選址,規劃、設計等沒有進行科學的論證,導致豬場選址不合理、規劃不合理、設計不合理,更沒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沒有根據評價結果確定規模和布局,沒有設計與養殖規模相配套的糞污處理、排放等場地和設施,沒有注意避開水源區、人口聚居區、生態功能區,沒有足夠的耕地、農陽、園林、魚塘等消納畜禽糞便,畜禽糞便還田比例低,造成周圍環境污染。
環保意識不強
一些規模豬場業主為了個人方便或個人利益,對養殖造成環境污染的認識不足,不愿意投資環保設施或減少環保設施的投入,或者建立了環保設施,沒有對環保設施進行有效的管理和運行,將未經處理達標的糞污水甚至病死豬直接排放流人到周圍環境,造成環境污染甚至病原擴散。
對環保違法的處罰難、力度不夠
全州縣規模豬場數量多、分布廣,對環境的污染具有普遍性,污染程度也各異,對此,開展環保執法難度大,特別是當沒有造成明顯的、太大的環境污染和影響時,環保部門很難對其進行處罰,處罰的方式也多是限期整改,很難做到經濟上的處罰或追究違法者的刑事責任,不足以對環保違法者造成震懾。
對策
做好規模豬場的選址、規劃與設計
嚴格按要求選擇規模養殖場的場址,原則上規模養殖場應距離村莊、學校、鬧市區、主要公路500m以上,并且不能在水源區、風景名勝區等禁養區建設養殖場。對規模豬場要進行科學的規劃,要嚴格劃分生產區、生活區和糞污處理區,同時要加強豬場環保設施的投入與建設,根據規模豬場的大小嚴格按環保要求建設相應的環保設施,加強場內綠化工作,減小規模豬場對周圍環境的污染。
提倡種養結合,建立生態養殖模式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規模養殖場對糞便處理最有效、最經濟、最可行的辦法就是實行種養結合,自行消化糞污,每頭存欄豬應有700_1500m2的種植地,或者與周圍群眾簽訂糞便供求協議,使糞便應用于種植業、變廢為寶。要遵循生態學原理,發展生態農業,降低環境污染。通過食物鏈建立生態工程,以農牧結合、漁牧結合等多種形式建立“豬一沼一果(魚、稻)”和“豬一沼一草一豬”等生態養殖模式,實現糞污物的無害化、資源化處理與合理利用,發展畜牧循環經濟和生態型畜牧業,有效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實現生態與生產的良性循環。
加強投入品的管理,科學配制日糧
運用理想蛋白質模式,科學配制日糧,利用合成氨基酸添加劑平衡日糧氨基酸,不僅可減少氮的排放,而且可減少含硫氨基酸降解產生的硫化氫、色氨酸降解產生的吲哚類物質、芳香族氨基酸和酪氨酸降解產生的苯酚類物質對環境的污染。合理調整日糧中粗纖維的水平可有效控制吲哚和糞臭素的產生。減少日糧中高劑量添加銅、錳、砷、鋅等微量元素,杜絕飼料中添加鹽酸克倫特羅等違禁藥品。
加強對病死豬無害化的處理
在規模豬場集中的地方建立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設施,并對病死豬按要求進行無害化處理,嚴禁病死豬亂丟亂扔,畜牧部門要加強對病死豬處理的監督與管理,建立病死豬處理檔案及病死豬的可追溯制度。
加強宣傳,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的意識
豬場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一方面是豬場業主對環境保護的認識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全社會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不足,周圍群眾對豬場造成的環境污染不敢舉報,聽之任之,豬場業主的違法行為得不到遏制。環保、畜牧等部門要加大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提高全民的環境保護意識特別是規模豬場業主的環保意識。
加大環境保護執法力度
一是要對造成周圍環境污染的豬場進行限期整改,按規定要求建立建全糞污處理設施,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糞污經過深加工處理全部農業利用。對位于水源區、風景名勝區、人口密集區,影響較大、污染嚴重的規模豬場要建議搬遷。二是對新建豬場要嚴格按要求做好選址與規劃,嚴禁在水源區、風景名勝區、人口密集區建設豬場,環保、發改、畜牧等部門要協調配合,對沒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或環境影響評價不達標的不予立項建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