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福林
以政府購買服務為重點加快公共服務業市場開放
遲福林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是本屆政府“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重要內容。從改革實踐看,在政府對基本公共服務承擔最終責任的前提下,放開公共服務業市場,有利于廣泛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滿足多樣化服務需求,提升公共服務業發展的效率與水平。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背景發生深刻變化,現實性、迫切性日益增強。隨著我國由生存型階段進入發展型新階段,改革開放之初吃飯、穿衣等私人產品的嚴重短缺逐步成為歷史,全社會公共產品的需求全面、快速增長,教育、醫療、養老、就業、公共安全、基本住房、資源環境等公共產品的短缺,開始成為全社會的突出矛盾。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既是提高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的重大舉措,同時也是公共服務業市場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
公共服務的契約化、社會化、市場化是一個大趨勢。政府作為公共服務主體,不僅自己辦事業機構,而且自己又作為監管主體,是公共服務既難以實現公平、又難以提高效率的體制性因素。雖然我國2003年就開啟了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進程,但是由于公共服務體制創新滯后,在傳統事業單位體制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發展相當緩慢。例如,2013年我國政府采購規模占全國財政支出的比重為11.7%,其中服務類僅占9.4%;而歐美發達國家政府采購規模占財政收入的比例為30%~40%,服務類采購占采購規模的50%以上。
加快開放公共服務業市場,應區分基本公共服務與非基本公共服務開放市場。一是非基本公共服務全面開放市場。對于養老服務、托幼、專業培訓、健康保健、家庭服務等非基本公共服務,放開市場、引入競爭,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二是基本公共服務引入競爭機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衛生、基本住房保障、基本社會保險、就業服務、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通過加大政府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的力度,鼓勵企業和公益性社會組織參與。
創新公共服務業市場開放的體制機制。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都要有序向社會資本開放。公共服務項目要依法面向社會實行公開、公正和公平的招投標。
完善公共服務業價格形成機制。政府定價范圍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對基本公共服務領域,政府仍保留定價權,以保障公益性;對非基本的公共服務,如部分健康醫療服務、殯葬服務、房屋和物業管理服務等要逐步放開價格管制,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價格。
“十三五”期間,應全面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首先,明確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基本目標。適應13億人公共需求變化的大趨勢,把形成公共服務多元供給主體、多元競爭主體作為“十三五”發展和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基本目標。到2020年,形成法治化、規范化、透明化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體制機制安排。
加快形成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制度安排。一是推動部分事業單位向社會公益組織轉型。建議“十三五”期間盡快研究制定事業單位向公益性社會組織轉型的綜合性改革方案和實施辦法。二是發展公益性社會組織,對體制內的事業機構與體制外的公益性社會組織一視同仁。三是建立公平競爭機制,實現體制內的事業機構與體制外的公益性社會組織之間的公平競爭。
加快建立公益法人制度。一是賦予公益性社會組織公益法人地位。二是建立公益法人財產權保護制度。三是建立規范的政府支持制度。按照公益性大小而不是按照單位所有制性質確定支持力度。
(來源: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