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曉萌
“真人秀”思維的理解與實踐
——以央視真人秀節目為例
文/王曉萌
今年7月22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關于加強真人秀節目管理的通知》。這份管理規定也讓電視人從對收視率的追趕中慢慢停下來開始思考,到底應該如何理解“真人秀”?如何制作具備“真人秀”屬性的電視節目?
打開電視,有一種感覺就是真人秀節目無處不在。各種明星忙于“穿梭”于各個頻道,做游戲、比才藝,甚至是結婚、戀愛、開飛機。一時間,熒屏熱鬧無比,但是這些就是“真人秀”的全部嗎?
8月25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田進在總局舉辦的真人秀節目培訓班上提出,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確處理“有意義”和“有意思”的關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正確處理普通群眾和名人明星的關系;堅持貼近現實、貼近生活,正確處理“真”和“秀”的關系;堅持自主創新,正確處理原創和引進的關系;堅持文化傳承,正確處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的關系。這五個“堅持”和五個“關系”,也再次給我們的從業者打開了一個新的思路。那么,電視人如何才能把真人秀節目做得既有意思又有意義呢?筆者認為還是應該回歸本質來思考這個問題,即到底什么是“真人秀”?
“真人秀”最初流行于歐洲,它們被稱之為“Reality Show”,這個很好理解。而近年來隨著《爸爸去哪兒》的熱播,韓國版權的“真人秀”充斥我國熒屏,韓國人將其稱為“real variety show”。Real:使觀眾們認為節目呈現的是真實的,并由此獲得觀眾的共鳴。Variety:多樣的題材,多樣的拍攝方法??梢哉f,其最核心的理解還是在于真實。但遺憾的是,在我們的電視文化和觀眾認知里,“真人秀”的概念被特定類型的節目所扭曲,“真人秀”成為“明星”“游戲”“娛樂”的代名詞,其本來的價值和意義卻被忽視和誤解。筆者認為,“真人秀”的本質應是以人為核心,通過特定情境和真實環境呈現出人的真實狀態,而這種真實狀態是建立在真實的社會原型與心理情緒基礎之上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真人秀”不單單指一種節目形態,更是一種節目的思維與結構方式。電視最大的魅力在于“意外的真實”,這也是“真人秀”思維的最大價值。
在節目制作中如何建立“真人秀”思維,首先,我們應對“真人秀”三個字進行拆分解讀,充分認識“真人秀”。
本質是“真”。真實的東西最能打動人,也最具力量。馬年春晚一首《時間都去哪兒了》感動了很多人,為什么一夜之間這首歌那么受歡迎?那是因為歌曲和歌曲背后的故事與受眾發生了情感共振,受眾被這種真實的情感而打動。好的藝術作品,無論是歌曲還是節目,道理是相通的。一檔有價值的真人秀節目,其本質在于“真”,在于反映真實、刻畫現實,在于找到直抵人心的真實力量,滿足受眾的真實心理需求。所以,真人秀節目的重要一點就是電視節目能否打動觀眾,其基礎在于我們對社會原型、社會現實的關照程度,沒有真實的社會行為和社會心理做基礎,節目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正是基于這樣的價值理念,央視適時制作了《客從何處來》。它真實探求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力求滿足每一個受眾對家族歷史的好奇,回答了“我從哪里來”這一問題;還有央視正在籌劃的《我愛媽媽》,表達對于母愛最真實的解讀,在這個日漸浮躁的社會里傳遞著親情的正能量;《挑戰不可能》用新的角度傳達主流價值觀,與大家探尋人類生命未知的能量。
列舉的這幾檔節目可能和大眾目前印象中的真人秀節目有些差距,但是這些節目確是根植于現實,從現實中來是節目成立的前提,而每一個節目都是遵循了“真人秀”的原則和本質來完成。所以這也是筆者為什么更愿意把“真人秀”作為一種思維來運用,而不是簡簡單單的一種節目樣態。
“真”是本質,所以我們把它作為節目策劃和制作的出發點和準則。相信《開講啦》這檔節目很多人都熟悉,節目每期邀請一位業界精英,為青年朋友帶來一場場精彩演講,因節目中經常出現嘉賓與青年學子間碰撞出的思想火花,頗受青年人喜愛。
由于這些演講嘉賓作為公眾人物長期生活在聚光燈下,他們的人生故事已經被過度消費,如果以平時接受媒體采訪的狀態來進行演講,受眾很難看到嘉賓真實的一面,也很難引發大眾的共鳴。這也是《開講啦》節目一定要突破的地方,如何把嘉賓拉入到一個真實的人生故事場,而不是一個華麗的演講場,這是該節目區別于其他演播室類節目的關鍵。為了讓大家能夠在演講中看到真實的嘉賓,在進行設計的時候,節目組努力通過現場情境的設置、青年人代表和主持人嘉賓的人物關系與結構,激發嘉賓在場上的真實反應,打造一個有深度的真實故事場。
如周華健那期,在開始錄影的時候,節目組在舞臺上放了一把吉他,給周華健營造了一個熟悉的環境,讓他能很放松。果然這把吉他給了周華健一個抓手,他臨場決定要用自己的歌作為人生的“書簽”講述自己的起伏經歷,也讓大家看到了不一樣的周華健。周華健坦誠地說,現場觀眾和青年代表讓他徹底打開了心扉,其中有很多內容是第一次吐露。這時候,《開講啦》的演播室成為了第一現場,而發生的任何細節都是故事中最有張力和最具傳播價值的。
核心是“人”。做節目論其本質其實是在“做人”,無論是演播室節目還是戶外節目,無論是新聞節目還是娛樂節目,我們需要做出當下社會中不同行業、不同階層中“真實”的“人”,通過“人”的呈現產生情緒共鳴與心理共振,從而實現主流價值的傳播——這也是真人秀節目的核心價值所在。
對于《客從何處來》,大家通常認為,這檔節目是通過個體的尋根呈現不為人知的真實歷史細節。但筆者認為,這檔節目本質上是一個“理解人的節目”——理解歷史中的人,更要去理解面對歷史的現實的人。從這個角度來說,尋根只是線索,而展現人的命運和人的情感才是目標。要想做出“理解人的節目”,首先就要找到合適的人。該節目的選人有兩個基礎條件。
一是動機。嘉賓本身要對尋根有明確的動機和欲望。二是真誠度。這也是最基本的條件之一,節目組要通過各項工作努力讓嘉賓卸掉“面具”,以較為真誠的態度面對廣大受眾。
在基礎條件外,還有另外一些很重要的條件也要考慮。比如感受力和表現力。感受力是指在真誠投入的基礎上,嘉賓對尋訪中所接觸的人物、事物、歷史的感悟、理解與思考的能力。嘉賓優秀的感受能力可以彌補故事層面中出現的不足。表現力是指嘉賓對自身情感波動的電視表達能力,這需要鏡頭準確的捕捉。這些構成節目組人物選擇的立體的標準體系,確保了節目中“人”這一核心要素的鮮活與生動,讓觀眾可視可感,從而引發收視期待。
要想做好“真人秀”中的“人”,除了遵守嚴格的選人標準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前采對人物進行把握。前期采訪是獲取信息、了解嘉賓、激發嘉賓期待的最佳途徑。只有當你對人物足夠了解的時候,才能對所要拍攝的內容進行有效精確的設計與構建,完成節目所要傳達的主題。如果沒有充分的前采,就好比端上酒席的菜只是原材料,沒有任何的加工,讓人無法下咽一樣。更為核心的是,如果節目組沒有做好前采的工作,很容易被嘉賓的包裝所迷惑,最終導致節目失真、做作,不能很好地體現節目主旨。
目前,央視正在籌備的情感類節目《我愛媽媽》,通過真實記錄故事主人公與媽媽的情感互動來展現最樸實的母子親情。當尋找嘉賓時,有一對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母女嘉賓也很想參加節目,但做內容梳理時節目組發現,母女真實的情感是被包裹的,節目被假象所綁架,陷入了簡單而膚淺的表演秀。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損失很大,節目組還是果斷放棄。如若離開了真實而有價值的人物,節目只能停留于簡單娛樂、虛假表演,也毫無社會價值與意義。
手段是“秀”。提到“秀”這個字眼,大家首先可能聯想到的是作秀、是表演、是虛假,甚至是炒作。筆者認為,“秀”是故事主體的真實狀態、真實行為和真實情緒的迸發。而作為電視工作者,是用一切的電視手段記錄、呈現和還原真實的狀態與行為,從而形成打動人的真實故事。這個時候“秀”不是做假、不是擺拍,而是圍繞內容的電視手段的專業表達。
無論是《出彩中國人》《客從何處來》《我愛媽媽》還是《青年中國說》,所有嘉賓、所有人物的故事,各節目組都做出嚴格的限制,他們不是演員也決不能用演的方式來表現。節目編導的功能是什么?是圍繞人物的性格、經歷、愛好等進行分析,根據自己的經驗作出預判,再結合節目的特點和背景的脈絡進行內容細節設計,在基本的故事脈絡下,節目中的人物會做出怎樣的反應,他們將會迸發怎樣的情感,故事將會如何推進?這一切是真實的意外和真實的未知。如《客從何處來》中的阿丘,他多年來對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心存懷疑,因為家里的長輩均對家史避而不談,他只是隱約聽外人說其祖父當時是因為做叛徒而被處死。那么祖輩究竟有沒有蒙受冤屈,整個家族到底經歷了什么,等等,這一切都是未知。后來在節目中,阿丘終于深切地感受到祖輩的艱辛與無奈,他和失散多年的異國親人抱頭痛哭,這一切情感的爆發都是真實的,這真實的價值超越了任何戲劇表演的張力,形成節目的獨特魅力和價值。而節目組的作用恰恰在于用專業的電視表達手段呈現故事主體,表達節目承載的主流價值。
根植于真實的社會基礎,刻畫真實的故事主體,表達當下的真實情感,滿足真實的社會需求,圍繞這一切,用專業的電視手段去呈現和表達,傳遞當下的主流價值——這是筆者對“真人秀”思維的理解,也是每一個電視人要去努力實現的目標,這更是節目的生命力與價值所在。
作者單位 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節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