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一,陳 剛
(1.全國畜牧總站/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北京 100125;2.中國農業科學院 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北京 100081)
用辯證思維謀劃草業發展
李新一1,陳 剛2
(1.全國畜牧總站/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北京 100125;2.中國農業科學院 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北京 100081)
我國草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沒有成為一個大的產業。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草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015年中央1號文件要求加快發展草牧業,對我國草業和畜牧業建設意義重大。國家也在加大對草業發展的扶持力度,目前草業遇到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唯物辯證法是研究解決發展問題的科學方法,我國草業要在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用全面的觀點認識草業發展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樹立發展草業的信心和決心,遵循市場規律,加大扶持力度,延伸產業鏈條,處理好各種關系和矛盾,壯大草業事業,促進農牧民增收,培育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草業發展道路。
草業;辯證思維;科學發展;對策措施
1984年錢學森院士首次提出了“草業”的概念,并把草業定位為知識密集型產業[1]。此后,任繼周院士給草業作了定義,明確草業包括前植物生產層、植物生產層、動物生產層和后生物生產層[2]。1987年國務院在轉發全國牧區工作會議紀要的批示中提出:“立草為業,發展畜牧,草業先行”的方針[3]。2014年10月,汪洋副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專題會議,研究草業和畜牧業發展問題,提出要發展草牧業,要求把草牧業統計納入國民經濟統計體系[4,5],這是“草牧業”一詞的首次提出。2015年中央1號文件中第1次提出草牧業,將草業和牧業辯證統一地結合在一起。我國草業從概念的提出到現在已有30多年的時間了,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沒有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之一,中央提出發展草牧業,尤其是將草牧業統計納入國民經濟統計體系,一方面說明我國草業發展速度不快,另一方面也為草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和條件。
唯物辯證法是研究解決發展問題的科學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學會用唯物辯證法解決改革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當前我國草業已經融入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五位一體的全面發展過程中,各種矛盾相互交織,老問題不少,新問題層出不窮,如果只是就草業論草業,片面、孤立、靜止地看問題、做決策,有可能寸步難行,甚至導致草業的倒退,因此,應當運用辯證思維方法,從我國的國情和草業的實際出發,科學謀劃推進草業發展。
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是世界存在的兩大基本特征之一,提倡用全面、系統、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就草業而言,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績,又要看到存在的問題,還要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這樣才能做到既不盲目樂觀,也不妄自菲薄。
1.1 草業發展取得的成績
1.1.1 草原保護 20世紀70年代,我國在天然草原實施了飛播種草、鼠蟲害防治等項目,從21世紀初開始,進一步加大了草原保護建設力度,實施了退耕還林(草)政策、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退牧還草工程、西南巖溶地區草地治理試點工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等措施。截至2013年底,天然草原禁牧、休牧輪牧面積分別達到1億hm2、6 598萬hm2,分別比2001年增長了9.3倍、17.2倍,禁牧休牧輪牧面積已占天然草原面積的41%,草原長期掠奪式的開發利用被制止,生態持續惡化的趨勢得到了初步遏制[6]。
1.1.2 人工草地 通過實施草原保護建設工程,推廣天然草原補播改良和人工種草技術,人工草地面積不斷增加,2013年人工種草保留面積2 087萬hm2,比2001年增長了24%,優質牧草種植比例提高,其中,紫花苜蓿等種植面積較大的15種多年生牧草占全部多年生牧草年末留床面積的比例從2001年的85%增加到2013年的94%,增長了9%;燕麥等種植面積較大的15個一年生牧草品種占全部一年生牧草種植面積的比例從2001年的78%增加到2013年的90%,增長了12%。
1.1.3 草種生產 我國實施了多期牧草種子基地項目,截至2013年底,種子田面積9.6萬hm2,種子田產量7.2萬t;同時牧草種質資源收集保護、草品種區域試驗、草品種審定等工作不斷加強;牧草種子基因庫和資源圃保存種質材料5萬余份,審定登記草品種475個,全國草品種區域試驗點布局基本完成,已開展區域試驗草品種215個,提高了草品種審定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促進了優質牧草品種的推廣應用。
1.1.4 草產品加工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加強了對草產品生產加工的研究推廣工作,開展了紫花苜蓿、羊草、披堿草等優質牧草品種的集中連片種植、機械收獲、裹包青貯、制作草粉草顆粒的試驗示范,進行了蛋雞、奶牛、肉牛等畜禽品種的飼喂試驗,草產品產量快速增加,年產量從2001~2003年的5~6萬t,到2004~2008年的60~90萬t,再到2009~2013年的210~260萬t,增長了約50倍。
此外,草原藥用植物開發、草原旅游、草坪建設等方面也得到了較快發展,特別是通過種草養畜,促進了草食畜牧業發展,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如“早稻+晚稻+冷季型牧草”、“暖季型牧草+晚稻+冷季型牧草”的草田輪作模式、“種養加一體化”的循環發展模式等,提高了草業的發展質量,活躍了地方經濟,促進了農民增收。
1.2 草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2.1 完整的草產業尚處形成之中 我國草業發展尚處于政府主導地位,市場機制發揮不充分,草種生產和人工種草因政府政策變化而出現較大波動,2001~2003年國家牧草種子繁育基地項目投入近3億元,2004年種子田面積達到27.3萬hm2,比2001年增長了74%,此后,因政府投入減少,到2013年種子田面積僅有9.6萬hm2,比2004年減少了65%;人工種草也因種糧有補貼,種草沒有補貼,出現了毀草種糧現象。草業產品還缺少品牌,產前、產中、產后銜接不緊密,效益不穩定、發展不順暢,草業發展可持續性差。
1.2.2 資源開發利用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 我國每年種草面積2 000多萬hm2,能夠生產商品草的只有300多萬hm2,干草產量不足3 t/hm2,年產900多萬t飼草料,由于布局不合理、運輸成本高、質量難保證等原因,銷售量只有600萬t,僅占生產量的2/3。在南方草多,但因缺少有效的草產品加工調制技術,無法形成產業。南方草山草坡面積7 000多萬hm2,30%輕度利用,40%未利用;農閑田面積1 300多萬hm2,已利用的不足180萬hm2,利用率僅13%;每年生產各類秸稈總量8億t,飼料化利用比例不到30%。
1.2.3 草業支撐保障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與種植業相比,草業生產在測土配方施肥、農藥化肥施用、病蟲害防治以及營養成分分析等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缺少適宜草業生產的科技成果,技術推廣工作也不到位,很多農民種草屬于摸著石頭過河,田間管理跟不上,甚至不施肥、不澆水、不除雜、不撒藥,任其自然生長,產量和品質都上不去,特別是牧草生產機械化水平低,很難在適宜期內完成收割,田間損失高達20%,草產品保存利用不當,貯藏損失高達10%~15%,遠高于草業發達國家牧草收獲田間損失5%以下,貯藏損失3%~5%的生產水平[8]。
1.3 草業問題產生的根源
1.3.1 人多地少 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始終有限,據記載,春秋時期百畝之田已接近當時5口人家耕作面積的權限,人均耕地面積也就20畝;清朝時期人均耕地面積最多時為7.5畝,最少1.6畝[9];新中國成立后,人口快速增加,人均耕地也已有1.3畝。農區人多地少,很難拿出耕地種草;牧區因人口增加導致草原負荷加重,據農業部監測,2014年全國268個牧區半牧區縣(旗、市)天然草原的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9.4%,其中,牧區縣平均牲畜超載率為20.6%,半牧區縣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5.6%[7],另外,草原鼠害、蟲害、病害、有毒有害植物等生物災害以及雪災、旱災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草原防災減災和科學利用機制尚不完善。
1.3.2 農耕文化 我國農耕文化一直居于農業的主導地位,不僅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有精耕細作的農耕文明,而且農耕線還不斷向北方推移,谷物一直是農業生產的重點[10]。新中國成立后,提出了“以糧為綱”的農業政策,甚至在傳統的草原地區也提出了糧食自給的要求。傳統的農耕文化影響制約了人們對草業的認識,好地用于種糧,好料用于喂豬,只有邊邊角角、溝溝坎坎的或者生產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效益不好的過于貧瘠的土地才用于種草,限制了草業的發展。
1.3.3 飲食習慣 居民食物結構受生活習慣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如我國北方人喜歡吃面,南方人喜歡吃米就是多年長期形成。長期以來,我國農區以生產谷物為主滿足食物需求,仍在溫飽線上下徘徊,農民通過間作、混作、套作等精耕細作方式生產糧食,既沒有習慣也沒有條件發展牛羊等草食畜牧業;草原地區人們的食物雖然以牛羊等草食畜產品為主,但是由于人口持續增加,水熱等立地條件也不利于大規模人工草地建設,導致草業經濟也一直沒有繁榮起來。
1.3.4 二元體制 我國長期處于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從商鞅變法發展了管子的耕戰論起,農民就被緊緊地束縛在土地上,特別是受儒家倫理觀的影響,在“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等思想的主導下,分散的農民長期處于被支配的地位[11]。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滿足工業化發展的需要,延續了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城鄉戶籍制度限制了人口流動,城鎮化水平并沒有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提高,即使近幾年異地就業的農民已經有兩億多人,但是農民工并沒有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農民沒有改變對土地的依賴,人均耕地面積依然有限,沒有為草業發展提供充足的空間和條件。
唯物辯證法認為,“永恒發展”是世界存在的另一個基本特征,指出事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趨勢,我國草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擁有了一定的基礎,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變化,草業初步具備了形成大產業的有利條件。
2.1 生活水平提高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已經從如何解決溫飽問題,開始向如何生活的更有質量轉變,人們更加關注藍天白云、青山碧水、綠草茵茵,為草業發展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動力。主要表現在:1)人們對畜產品的質量要求更高,在草原生長的牛羊吃著天然的牧草,喝著清澈的礦泉水,不僅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且綠色、無污染,可以生產高端牛羊肉等草食畜產品,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2)休閑旅游娛樂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據國家旅游局統計,2014年國內旅游36億人次,而且每年還以10%的速度增長,我國草原景觀多樣、氣候宜人、文化豐富,具有獨特的草原民族風情,旅游資源十分豐富;3)草原植物資源7 000多種,不僅可以提供牲畜直接采食的飼草料,而且經過培育還可以成為價值更高的經濟作物或藥用植物,隨著人們對健康食品和保健品需求的增加,草原植物資源開發利用潛力巨大。
2.2 膳食結構變化
我國與世界交往不斷擴大,國內人口快速流動,人們的飲食習慣逐漸趨同,從以糧食為主向糧食、蔬菜、畜產品、水產品多樣化轉變,畜產品的消費量不斷增加,特別是牛羊肉和奶類制品的消費量增長很快。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1年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全年購買糧食為80.71 kg,比1990年減少了38.3%,購買肉蛋奶58.99 kg,比1990年增長了59.3%;2011年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費糧食170.74 kg,比1990年減少了34.9%,消費肉蛋奶及其制品33.86 kg,比1990年增長了110.3%。據《中國畜牧業統計》數據反映,2010~2012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豬肉連續3年保持14.4 kg,而牛羊肉從1.4 kg增加到2.0 kg,增長了42.9%。我國已經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正是膳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對畜產品尤其是牛羊肉和牛奶的需求量增加,迫切需要大力發展草業和草食畜牧業。
2.3 農村人口流動
2004年以來,國家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支持力度,推動農村凈流出1億多農業勞動力,今后我國還要著重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這將進一步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步伐。農村勞動力轉移推動了農村土地流轉,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全國土地流轉面積達到2 267萬hm2,占耕地面積的26%,土地流轉促進了耕地向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合作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集中,有利于農牧結合,加快草業和草食畜牧業發展。
2.4 農業結構調整
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一連增”,躍上了6億t的新臺階,為了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國家采取了保護價收購糧食政策,既占用儲存場地又消耗大量資金。同時,我國糧食進口量大幅度增長,從凈出口國變為了凈進口國,據統計,2014年的進口量已經超過1億t,是2004年的近6倍,進口的糧食除了少部分用于調劑口糧花色品種余缺外,絕大部分用作飼料。一方面是糧食增產帶來的庫存壓力,另一方面是我國飼料嚴重不足,為此,中央提出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預示著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開始起航,這次調整主要是解決飼草料不足問題,對草業發展意義重大。
2.5 國家戰略布局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國家建設由“四位一體”變為“五位一體”,增加了生態文明建設;2015年中央又提出了發展“綠色化”,由原來的“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四化”變為“五化”。這些戰略性變化,既是對長期快速發展引起的環境生態問題的反思與調整,也是在經濟社會發展到總體小康階段的必然選擇,今后不僅草原地區建設投入繼續增加,農牧交錯區和農區草地建設的扶持力度也會進一步加大,必將為我國草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即對立統一)是事物存在的深刻基礎,也是事物發展的內在依據,推進草業發展也要勇于面對和正確認識各種矛盾,按照兩點論和重點論的要求,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制定并落實解決矛盾的對策措施。
3.1 政府市場并重,市場優先
在我國發展草業的過程中,既有政府支持不足、產業發展水平不高的問題,比如受“以糧為綱”的影響,對草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重視不夠,造成了科研成果不多,技術推廣也不到位;也有政府干預過多、影響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問題,如一些地方通過行政命令強制農民種草,由于產業銜接不到位、供需不協調,導致飼草料賣不出去,傷害了農牧民的種草積極性。發展草業要遵循市場規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政府主要在規劃計劃、數據統計、信息發布、科學研究、技術推廣等基礎性、公益性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即使加大對產業自身發展的投入,也要更多地采取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等間接方式,以防止對市場正常的發展變化和合理波動造成不必要的干擾。
3.2 草料糧食并重,糧食優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進行了3次大的農業結構調整,每次農業結構調整都造成了糧食產量的下滑,國家不得不重新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扶持,這種波動性變化,既不利于糧食生產,也不利于草業的持續健康發展[12]。目前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還不強,耕地中中等地和低等地還占一半以上的比例,每年耕地凈減少40~47萬hm2,而且絕大部分都是優等地。在這次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如果處理不好種草與種糧的關系,還有可能出現糧食生產的反復,因此,要在保證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情況下,把部分種植籽粒玉米的耕地改種青貯青飼玉米或紫花苜蓿、燕麥等優質牧草,實現糧食生產和草料生產的雙贏。
3.3 生產生態并重,生態優先
2015年是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1期項目的截止年,也是草牧業發展試驗試點的起始年,如何正確處理生產與生態的關系,不僅決定著天然草原保護建設的政策走向,也左右著我國農區種草和南方草山草坡開發利用的生產方式。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草原又多分布于老少邊窮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既是經濟發展的重點也是難點。目前需要大力發展草業經濟,但是不能再走犧牲環境、破壞草原生態的老路,要堅持生產生態并重、生態優先的理念,通過科技創新、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的草產業,實現生產和生態雙贏。
3.4 數量質量并重,質量優先
近年來,我國對草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導致進口量激增,據統計,2013年進口干草80萬t,其中,苜蓿76萬t,是2006年的2 320倍,進口額2.8億美元,是2006年的2 360倍,此外,通過大量進口糧食解決飼料供應問題也不可能持續進行。我國要加快發展草業,提高飼草料生產能力和水平,用飼草料替代部分飼料糧,以減輕對進口糧食的依賴,同時還要把質量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草業法律法規和標準建設,加大檢驗檢測和質量監管力度,以滿足人們對優質草產品和草食畜產品的消費需求。
3.5 自勵他勵并重,自勵優先
發展草業的主體是廣大農牧民和生產企業及有關社會組織,政府不應給企業和農牧民當家作主,強迫種草或不種草,但是可以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給予必要的支持,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合作組織等新型草業生產經營主體,在土地流轉、工商登記、商業貸款、法律咨詢等方面提供便利快捷的條件;鼓勵協會學會、科研院所、推廣機構做好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訓指導和服務工作;逐步把青貯玉米、紫花苜蓿等優質飼草料納入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培訓等扶持政策范圍,并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
3.6 試點推廣并重,試點優先
我國幅員遼闊,從溫帶到熱帶、從平原到高原、從發達地區到發展中地區,發展草業的基礎和條件都不一樣,必須因地制宜、科學施策,對于糧改飼、南方草山草坡開發利用等新增加的內容要加強調查研究,選擇不同地域、不同類型、不同條件的地方開展試驗試點,積累經驗,探索模式;對于一些已經成熟的草原保護建設技術加大推廣應用力度,不斷提高草業生產的科技水平,推動草業持續健康發展,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草業發展道路。
[1] 中國草業協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草業學組.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錢學森關于草業的論述[J].草業科學,1992,9(4):11-19.
[2] 任繼周.草業大詞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3] 邢福,周景英,金永君,等.我國草田輪作的歷史、理論與實踐概覽[J].草業學報,2011(3):245-255.
[4] 楊振海.草原應為美麗中國建設做出更大貢獻[J].農村工作通訊,2015(5):38-40.
[5] 任繼周.我對“草牧業”一詞的初步理解[J].草業科學,2015,32(5):710.
[6] 全國畜牧總站.中國草業統計[R].北京:全國畜牧總站,2014.
[7]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全國草原監測報告[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2014.
[8] 楊振海.當前我國草原工作面臨的形勢與任務[J].草地學報,2011,19(6):893-897.
[9] 李新一.推進種養業循環發展解決養殖污染問題[J].中國畜牧雜志,2015,51(10):26-30.
[10] 任繼周.中國農業史的起點與農業對草地農業系統的回歸-有關我國農業起源的淺議[J].中國農史,2004(3):3-7.
[11] 任繼周,胥剛,齊文濤.中華農耕文明倫理觀的歷史足跡及城鄉二元結構倫理溯源[J].中國農史,2013(6):3-20.
[12] 萬寶瑞.對當前農業結構調整的幾點思考[N].人民日報,2000-05-18(11).
Dialectical thinking on prataculture development
LI Xin-yi1,CHEN Gang2
(1.NationalAnimalHusbandryServiceandChinaFeedIndustryAssociation,Beijing100125,China;2.KeyLaboratoryofAgro-ProductQualityandSafety,InstituteofQualityStandardsandTestingTechnologyforAgro-Products,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prataculture in China has made some progress.However,it is still far from becoming a big industry.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the role of pratacultur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The NO.1 Document of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in 2015 plan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grass and animal husbandry,this will bring significant influence to the prata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The state has increased investment,and the prataculture encountered a rar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Materialist dialectics is a common guidelin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blem solving.Chinese prataculture must be guided under the materialist dialectics,with a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ratacultural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and to set up confidence and persistence for prataculture development.It also needs to follow the market principle,enhance the supporting efforts,extend the industry chain,properly handle the various relationships and contradictions,and to make the prataculture become stronger.This will increase the farmers' income,and form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and finally establish a Chinese characterized prataculture development pathway.
prataculture;dialectical thinking;scientific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
2015-07-16;
2015-07-1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動物產品中類固醇激素高靈敏度分析及膳食暴露評估應用基礎研究(31171691)”資助
李新一(1973-),男,黑龍江省通河縣人,碩士,高級畜牧師。 E-mail:lixinyi6699@qq.com 陳剛為通訊作者。
B 02;S 812.8
A
1009-5500(2015)05-0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