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翼
摘 要:社會福利是一個涉及國家倫理、民族道德以及社會連帶責任等內容的思想體系。社會福利由產生到發展,經歷了由倫理道德逐步演變為思想體系再逐步發展成為成為一項國家正規制度的過程。縱觀社會福利這一意識形態的倫理發展軌跡可以發現,其演變過程先后經歷了古代社會福利倫理、中世紀社會福利思想、近代社會福利制度等三個階段的變遷。梳理社會福利理論發展過程,探析社會福利倫理,對于發揮社會福利的倫理價值理念意義深遠,對當今社會福利制度功能的發揮也可以提供理論指導。
關鍵詞:社會福利;社會福利倫理思想;社會福利制度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1-0068-02
引言
在目前對社會福利的研究中,國內外學者還沒能把社會福利作為一種特有的社會倫理來研究。由于社會福利本身蘊含著諸如社會道德、慈善與救濟、公平與法制、善治與責任等倫理因子,學者們對其研究也主要是關注于社會福利的這一倫理內涵以及社會福利倫理與社會福利制度的相互關系等。關于縱向的,把社會福利與社會福利倫理變遷連接起來的,動態化發展過程的研究還比較稀少。因此,要以動態化的視角看待社會福利先由倫理道德為出發點,然后形成思想體系,再到社會福利成型制度的演變過程。這不但有利于加深人們對社會福利的倫理思想的認知,還有利于在實踐中對于社會福利倫理功能的發揮以及讓社會福利制度服務人民打下理論基礎并提良好的理論供價值導向。
一、社會福利的含義和特征
福利(welfare)一詞,從字面來講就是well和fare的結合,well的意思是“好,可以”,fare的意思是“生活”,所以合起來就是“好的生活”“美滿的人生歷程”。所以,福利一詞按照字面意思理解的話就是改善全體社會成員物質、文化生活,提高生活滿意度的代名詞。
社會福利(social welfare)根據《大美百科全書》的定義,通常是指分門別類的制度與服務,其出發點就是維護和提高人們身體的、社會的、智力和感情的福祉;同時也指社會組織諸如大學的、醫院的、教堂的、政府的或者私人的一些方案,這些方案通常涉及社會服務、社會工作和人民群眾服務等領域以至達到幫人、助人的目的。社會福利是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而不斷演進發展的,其內涵不斷豐富。在數千年的社會發展中,社會福利一度與慈善事業和濟貧服務同義。社會福利從最初的儒家大和和孝道以及古希臘的正義與理性等倫理內涵再到馬克思的社會公平倫理價值訴求,期間得到不斷發展;人類社會進入到20世紀之后,社會福利最先在德國以國家制度的形式出現。社會福利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現在已經成為正在影響著社會發展的不可不存在的一種特殊意識形態。
二、古代社會福利的倫理思想
從世界范圍來看,從人類社會誕生的那一刻起,有關人類社會福利的倫理思想就已經產生了。從人類發明文字之后,其留下的豐富的社會福利構想及部分實施的社會福利性的相關做法就可以推斷出古代社會有代表性的國家的一些社會福利倫理思想。
1.古代中國的社會福利倫理思想
遠古時期的始祖公社是一種血親組織,成員間平等互助,共同勞動、平均分配,沒有社會分化的單位。氏族公社內部實行財產的平均分配,負擔均攤,必要時“損有余而補不足”,強調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對于喪失勞動能力者的保障和對因戰因傷者提供生活保障是氏族成員的共同責任。這些最原始的和諧、公平、互助等倫理風俗被后世遺留下來并不斷得到發揚[1]。關于特殊群體的社會福利,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孟子主張鰥寡孤獨殘疾者皆有所養;尊老、養老、敬老、愛老對于普通百姓來講是儒家孝道倫理在家庭內的體現,以孝治天下是古代社會福利倫理的一大特色。“救災”的倫理思想也是古代社會福利倫理思想的又一主要構成要素。在農業社會,天災對于人民生活的影響巨大,賑災救民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主張。老子也曾經說過“大軍之后,必有兇年”,戰爭這種“人禍”也照樣會引發自然災害,因此對于防災的主張上,國家和君王也應該負責。于是出現了墨子這種非公、兼愛的政治倫理主張。
2.古希臘的社會福利倫理思想
古希臘是西方社會政治思想的發源地。柏拉圖在其《理想國》里面提到共產的倫理,認為國家的一切災難來源于私有制和私有觀念,這不符合“正義公道”的社會倫理要求。而一個社會是否合乎公平與正義的倫理標準就是看他的貧富差距是否過大。所以最初他主張財產公有,這樣一切爭端、傾軋、仇恨、貪婪就會消失。這是柏拉圖最早的關于社會福利的倫理思想主張。亞里士多德作為柏拉圖的學生,繼承和發展了柏拉圖的社會福利倫理思想。這主要體現在其《政治學》中,蘇格拉底從社會和國家福利官的角度來研究人群的善性,認為人只有生活在國家中才能幸福,注重家庭財產所有,主張教育公辦。亞里士多德的社會福利理論思想以公民的幸福生活為主要社會力量,以法治為手段,這對早期的希臘民主的發展影響重大。
3.古羅馬的社會福利倫理思想
古羅馬奴隸制時期的思想家科魯麥拉但針對古羅馬當時奴隸勞動生產率低下問題,提出奴隸主要改變對奴隸的態度,使奴隸的勞動便被動為主動,是積極勞動觀的思想萌芽。公元1世紀之后,基督教產生,基督教主張抗議現實的苦難,幻想美滿的天國。在窮人、受難者、奴隸和被拋棄的人中間收徒,鄙視富人和特權。因此這種早期的主張財產公有和平均分配的倫理思想對于當時的社會福利理念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基督教的因果報應倫理被統治階級掌握后又極力掩護階級的壓迫,基督教所主張的社會原則集中反映了統治階級的一致和利益,所以它成為奴隸制末期和整個中世紀歐洲占主導地位的社會福利思想[2]。
三、中世紀社會福利倫理思想
從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滅亡到17、18世紀英國和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是西歐封建社會統治時期,史稱“中世紀”。這一時期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5-15世紀是封建社會形成發展并不斷繁榮的時期;16-18世紀是封建社會逐步瓦解、資本主義逐步確立時期。這兩個時期的社會福利思想逐步成型,由倫理發展為實踐性的行動,再到國家意識的產物——法律原則。
1.封建社會的社會福利倫理思想
西方封建社會統治階級有兩個,分別是國王和教皇。一生從事宗教活動的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成為當時經院哲學體系的最主要代表人物。他主張神權高于一切,其政治學說和人民的幸福論都具有神學色彩,認為人們的安樂福利都要靠神諭,因此是畸形的被禁錮的社會福利倫理思想。而中國的封建社會中的“三綱五常”以及“仁政”“愛民”等思想主張在當時社會中也占據主流,但中國這一時期的社會福利倫理思想比西方更加科學合理,對于皇帝權利的使用和價值導向作用對當時的社會福利倫理思想形成了有益的影響。
2.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社會福利倫理思想
15-18世紀,是歐洲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早期的重商主義主張的社會倫理思想是增加人口、積累財富、對外貿易等。后期又主張勞動的重要性,1349年,英王愛德華三世頒布了最早的一部《勞工法》。雖然本意是為控制勞動力流失,但是這卻在福利思想的發展中提出了一個重要原則,即盡量減少國家和政府在福利(當時主要是救濟)方面的負擔,提倡自己勞動。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城市貧民越來越多,1601年,伊麗莎白女王一世頒布了在當時可謂最完備的《濟貧法》。主張以工代賑,提倡教堂以外的救濟。隨著救濟貧困費用的增加以及貧困范圍的不管擴大,英國于1834年通過了新的《濟貧法》規定對救濟的對象有了限制,并且救濟是以喪失尊嚴和自由以及選舉權利的舉措為代價的。這在當時已經算是低層次的一種社會福利制度了。
四、近代社會福利制度
經過古代和中世紀社會福利倫理思想的發展和演進,社會福利逐漸從倫理思想上升到制度安排。社會福利在近代已經作為國家的一種制度安排,它一經建立就對制度倫理產生影響,同時對個體思想道德和社會倫理道德也有導引作用[3]。這對于解決當時出現的勞資矛盾、社會貧困、工人失業、社會不穩定等問題意義重大。這一時期主要經歷了社會福利制度的建立、發展、完善三個階段。
1.社會福利制度的建立階段
傳統的社會福利思想最先是否定社會救濟理念的,受到亞當·斯密自由放任主義思想的影響,國家對于社會福利的責任承擔并不大。福利經濟學在這一背景下產生,但后來的歷史學派則主張國家干預,認為社會福利應該是國家的一項責任[4]。再加上馬克思的主張工人獲取社會福利的理念得到工人階級的推崇,19世紀末期,德國面對日益嚴重的勞資沖突,德國國會于1883年通過了俾斯麥政府提交的《疾病社會保險法(草案)》,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疾病社會保險法。規定對全體從事經濟性工業活動的工人一概實行強制性疾病社會保險。德國國會通過了俾斯麥政府提交的《工傷事故保險法(草案)》,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工傷事故保險法》。規定在工作中發生事故的人或死難者家屬,可以從那些實行事故保險的同業工傷事故保險聯合會中得到撫恤金。1889年,德國國會通過了俾斯麥政府提交的《老年和殘疾社會保險法(草案)》,這是世界上第一部老年保障法。對工人和低職官員一律實行老年和殘疾社會保險。德國保險三法的頒布標志著社會福利正式以法的形式體現出來,并且上升到國家的制度。
2.社會福利制度的發展階段
進入20世紀之后,人類社會先后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這種“人禍”對于社會生活的摧殘是極其嚴重的。再加上1929年的經濟危機帶來了諸如失業、通貨膨脹、有效需求不足等社會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各國政府都紛紛采取積極的政策對市場進行干預,社會保障舉措是明智之舉。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國于1936年頒布了《社會保障法》,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等各項內容。這是社會福利最早以體系化的形式出現在人類歷史舞臺。社會福利制度的內容不斷擴展,社會福利水平得到不斷提高。為了應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的影響,1942年的《貝弗里奇報告》可謂社會福利制度發展的經典著作,它是社會保障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曾影響英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和發展進程,被業內人士視為福利國家的奠基石,使得現代社會福利制度得到發展進步。
3.社會福利制度的完善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各國都紛紛仿效英國進行社會福利的改革。這一時期,社會福利制度越來越受到國家政府的重視。社會福利制度模式不斷得到創新,涌現出一批諸如斯堪的納維亞模式、智力模式、新加坡模式等。在福利水平和內容上也不斷得到擴展,人類社會的和諧理念、道德倫理觀、公平的價值訴求不斷在社會福利制度中得以體現,無論是弱勢群體還是較高勞動能力的工人,不管是社會保險還是社會救濟,都在不斷地變革和完善,人的權利在社會福利制度中得到尊重和認可。
參考文獻:
[1]邵盟.基于倫理視角的社會保障制度研究[D].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財政學院,2013(6).
[2]陳紅霞.社會福利思想[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71-73.
[3]李建華,張效鋒.從慈善事業到正義制度——我國社會保障倫理研究評述及展望[J].井岡山大學學報,2010(9):36-49.
[4]張亞寧.淺析近代以來社會福利思想的歷史演進和內在邏輯[J].勞動保障世界,201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