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濛雨
摘 要:金融發展利用外部融資來提高相關行業的比較優勢,這些行業通過外部融資得到快速發展。本文通過分析中國23個行業的金融發展情況,總結出外部融資影響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的渠道及機制,以便政府部門作出相應的調整。
關鍵詞:金融發展;國際貿易;優勢
20世紀中后期,金融發展和貿易往來得到各國經濟學家的重視。金融發展和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較為復雜,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經過大量的研究和統計,陸續得到一些共同認識,例如國際間貿易往來,需要立足于外部融資之上。同時,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之間聯系的研究工作也進行得如火如荼,資深的經濟學者為金融發展與貿易往來的研究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本文通過對前人經驗的總結歸納,得出一種新型的研究思路----從外部融資角度出發,分析對外貿易中各行業的比較優勢,以此為依據為金融改革提供新思路。
1.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相互影響
1.1 企業依賴外部融資
資本密集型企業和技術密集型企業是新型的兩種企業,它們在研發和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當然,其他類型的企業也相應的需要資金支持,只是沒有資本密集型企業和技術密集型企業對資金的需求明顯。這些新型企業自身的資金鏈往往難以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轉,此時就要充分考慮融資,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融資成本對企業的影響體現在產品的價格波動上,融資成本高,產品的生產成本就要提高1,其售出價格也相應提高,這樣才能保證企業自身的利潤,但是在市場競爭中就會處于劣勢。與外部融資相比,內部融資可以緩解這個問題。但另一方面,雖然內部融資的融資成本較小,但是其融資能力畢竟有限,融到的資金往往較少,難以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外部融資往往受到企業的期徠。企業的行業不同、規模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所需要的外部融資規模也不盡相同。正如之前所提到的,資本密集型企業和技術密集型對外部融資的需求高于其他類型的企業。拿電子通信行業舉例,企業發展初期資本較少,現金流轉困難,開拓市場卻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所以對外部融資更加依賴。企業可以通過債權融資和增加可轉換債券的發行等方式來擴大融資,這兩種融資方式相比于其他方式更安全便捷。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中小型企業,還是行業巨頭,在其發展的不同階段都會遭遇資金短缺問題,這種由于資金帶來的困擾是無法避免的。資金問題的解決方法一般就是貸款或者內部解決。我們接觸較多的案例都是采用向銀行貸款的方式,但在應對這一挑戰時,企業更應該將目光向內轉變,力求解決管理問題,做到自身內部資金的暢通,降低對外部融資的需求。依托外部資金可以形成有機增長,也可能會揠苗助長,形成一種不協調的高速擴張。這種不符合自身階段的擴張,必然造成管理、融資成本等多種內外困境,增大企業的經營風險性,最明顯的現象就是資金鏈條的脆弱。一旦資金周轉不靈,企業高速繁榮背后的矛盾就將凸顯,導致惡性循環,最終失去發展活力,甚至企業倒閉。
1.2 行業比較受外部融資的影響
相對應企業發布融資需求的,資金擁有者獲得企業發出的融資需求,及時向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但實際情況下,企業和資金擁有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很多企業需要資金卻無法獲得資金支持,資金擁有者擁有資金卻無法進行投資,雙方信息延遲,利益受損。另一方面,資金的所有者在進行投資時比較注重企業的信譽、能力等方面,確保自己的資金安全。在評價企業的過程中需要對經理的管理能力和市場狀況等信息進行分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時間。站在資本所有者的立場看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資金所有者不愿意花費過多的精力去探索自己不熟悉的項目,使得市場的“惜貸”現象普遍。種種因素作用下民間融資市場的融資水平很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很高。金融市場的情況較為樂觀,民間融資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可以得到有效解決,同時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等問題也有相應的應對機制。金融機構營業網點分布廣泛、客戶網絡相對完備、信息設備高效、從業人員素質高、信貸關系好,可以做到以低成本獲得高效益,搜集的市場信息更為完善,把居民儲蓄和社會閑散資金集中起來,投入到可以獲得高回報的私人生產者部門,社會均衡融資水平上升。企業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外部融資得以實現,克服了資金流動性限制,對資本密集型企業和技術密集型企業的影響非常大,其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變大,企業得以快速發展。修正之后的Kletzer 和 Bardhan(1987)的數學模型構造了一個中國和美國、中間產品部門 X 和最終產品部門Y 和土地 K 和勞動 L 的一般均衡模型,在這個模型中,中美兩國的技術水平、要素稟賦、消費者偏好等都被設定成相同模式;中間產品生產投入土地和勞動要素需要和最終產品一樣。在確定了貸款成本 r 的差異的基礎上下,Kletzer 和 Bardhan(1987)的數學模型通過比較不同的金融發展水平,來對中國和美國對外部融資依賴不同行業比較優勢的差異進行分析,可以看出金融發展水平越高的國家,其外部融資依賴越大,行業優勢也較大。生產函數如下:
x=(1-l)g(k2)
y= lf(k1,x1)
其中,k1是該國生產 y的土地密集度,k2是 x 的土地密集度,X1是生產 y 所投入的中間產品與所投入的勞動之比率,l 是該國總勞動中生產 y 所投入的比例,在這個公式中,中國和美國的勞動力總量都被假定為1。
2.1.數據分析
(1) 中國23 個行業的比較優勢
本文放棄傳統的研究方式,采用新型的技術指標來對行業的比較優勢進行測量---CTB指標。CTB指標在很多地方也被稱對貿易差額的貢獻指數,是一種最為明顯的體現貿易差額貢獻率的指標,可以反映各行業的貿易差額2。
標準國際貿易將行業分成很多小類,本文為了研究方便,選取了其中較為明顯的23個行業。我們將中國的23個行業在1984—2003年間的 CTB 指數分為三組以便明顯的看出CBT指標的變化趨勢: 第一組是貢獻最大的八個行業:服裝、食品和活動物、鞋類、鋼鐵制品、機械設備(不包括電器)、運輸設備、紡織品、其他制成品。這一組的8個行業的CTB值在-22%到22%之間,處于一種平衡的階段。第二組是貢獻較小的八個行業:家具、紙張及紙制品、電子通信產品、有色金屬、專業和科技設備制品、皮革、石油產品、金屬制品。第二組的CTB 值在-3.5%到3.5%之間,范圍比較小。第三組是貢獻最小的七個行業:煤焦炭及煤制品、橡膠制品、煙草及煙草制品、飲料、軟木及木制品(不包括家具)、非金屬制品、醫藥產品。這一組的CTB值在-1.2%到1.8%之間,屬于三組中CTB值范圍最小的一組行業。
(2)中國23 個行業的外部融資情況分析
Rajan 和 Zingales(1996)運用的是標準普爾(standard and poor)數據庫中的美國的36 個行業,這些行業的數據分析了每個企業對外部融資的依賴程度,可以用公式:
EDR =(企業的資本支出-經營中的現金流)/資本支出3來計算,公式中分子和分母都使用上世紀80年代的10年數據的平均值來消除暫時的波動帶來的影響。
Rajan 和 Zingales(1996)計算出來了美國 36 個行業對外部融資的依賴系數,我們從中選取 23 個行業進行研究,用美國的這23個依賴系數替代中國的23個行業的依賴系數。盡管這樣做會帶來一定程度的誤差,但這種誤差在預期之內,并沒有超過正常的范圍,并且這樣做可以更好地體現依賴系數的變化規律。
2.2 外部融資和國際貿易比較優勢之間的聯系
金融發展的大趨勢下,企業可以獲得更多的外部融資,依賴外部融資的行業的比較優勢就會更加突出明顯,其貿易差額的貢獻指數也將隨之增大。換句話說就是一國金融如果能夠快速發展,那么這個國家其他依賴外部融資的行業也必然可以得到迅猛發展。EDR指數隨CTB指數的上升有所升高,相反,CTB指數下降,EDR指數也必然會隨之下降4。通過對1984到2003 年20年的數據的研究也可以得出這一結論,中國各行業CTB指數與 EDR 值聯系密切,EDR值隨CTB指數起伏波動,通過這種起伏可以得出一種新的判斷EDR值的方式,直接計算分析CTB指標就可以推斷出EDR值。
3.結語
自2002年進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我國的技術密集型企業和資本密集型企業的比較優勢逐漸顯現出來,這些行業的共同點皆是需要大量的資金,對外部融資有較強的依賴性。與此同時,我國進出口方面的業務限制逐漸被放寬,出口額逐年上升,對外貿易發展勢頭良好,從事對外貿易的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凸顯,數量與規模都在大幅度上升。這類企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受到資金不足的制約,國家應該為這些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利用對外貿易的優勢,支持企業的
生長。
參考文獻
[1]陳建國,楊濤.中國對外貿易的金融促進效應分析[J]. 財貿經濟, 2013(1): 83—86.
[2]白當偉.金融發展中的國際貿易:理論與實證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上海:復旦大學, 2014:21.
[3]齊俊妍.金融發展與貿易結構[J].國際貿易問題,2012, (7): 15—19.
[4]包群,陽佳余.金融發展影響了中國工業制成品出口的比較優勢嗎[J].世界經濟.2013(3):25.
[5]馬靜,王自鋒.金融發展對比較優勢與國際貿易結構的影響[J].開放導報.2013(06):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