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少東
摘 要:想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使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下去最主要的問題是解決“三農問題”?!叭r問題”人文核心在于農民,只要從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調動農民積極性,從而發揮農民的主觀能動性推動城鄉統籌建設的發展,所以解決“三農問題”需要以農民入手,再依次解決其與“農業問題”、“農村問題”的矛盾,從多方面多角度地考慮這些問題,抓住重點、難點,實現西部大發展,最終推動全國城鄉工農業全面發展。
關鍵詞:三農問題;統籌體系;城鄉二元結構;城鄉一體化;城鄉共同發展
1 “三農問題”現狀
“三農問題”即農業問題、農村問題、農民問題這三者之間所形成的矛盾。它是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必然產物,并且一直存在于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中,而且廣泛存在于多個國家之中。首先,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在中國的農業方面實行的是自給自足的經濟體制,尚未形成規模經濟、產業經濟。農民得到的市場信息十分稀缺,農作物沒有很好的銷售渠道,限制了農產品的外銷,導致滯銷現象的頻繁出現。最終給農民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這些經濟負擔會降低農民務農的主觀能動性,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大部分務農人員轉向進城務工,從而使得農村勞動力數量大幅下降,不斷下降的農村勞動力與日益增加的農業需要的矛盾激發,這就是“農業問題”的根源。其次是“農村問題”,它突出表現在幾個方面上,即勞動力不足,農村亂占耕地,留守兒童合法權益無法保障等等……其中最突出表現得一個問題是戶籍制度的改革,戶籍分為農村戶籍與城鎮戶籍,這種分割的體制使城鎮和農村的文化水平和經濟體制上有了根本的區分。最后要說的是“農民問題”,其中包含兩個方面,即農民收入與農民綜合素質?,F階段農民綜合素質較低,其中科技文化、法治建設是最重要的兩方面。
2 解決三農問題幾點建議
帶動農民的積極性,讓農民走上致富的道路,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基礎和根本?!稗r民問題”,是“三農問題”建設解決的人文核心,當今社會科技迅猛發展,農業機械化和自動化的普及解放了農村大量的勞動力。一方面體現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許多農村勞動力的失業,農民承擔著更大的壓力的同時,其現金資源也是很有限的。在這種新型的壓力下,我國必須想出新型方法與措施去幫助農民解決其面對的重大及嚴峻的挑戰。
1.改變農民的封建思想,更新他們陳舊的觀念,帶領他們走上致富之路。在我國的各種經濟體制的帶領下,我國涌現出多種多樣的就業道路,這就給農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
2.在政府的帶領下優化農業的結構,挖掘現有的資源,在農村形成其有自己特色的經濟產業鏈,不僅能引進更多的資源,而且使自己的特色走向跟寬廣的前沿。通過調整農業結構,讓農民與市場緊密相連。應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3.農業產業化,轉變農業經營方式,通過先富帶后富的具體方針通過試點,先帶動一批企業,再通過經濟輻射效應,將企業經營方式與理念傳遞開來,形成群體優勢。實行這種經營方式就是把農業產物與市場相結合,目的在于是農民有更好的經濟收入,讓農業和經濟有更加緊密的聯系。通過形成一種經濟規模,讓農作物的產出,加工和對外的銷售形成一個連續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通過這樣一種經濟的規模逐步帶領農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4.讓農民發展勞務經濟,農民去經濟前沿城市務工,是一種新的趨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雙贏”,這不僅可以緩解其他城市的勞動力短缺問題,還可以讓農民有更好的機會發展經濟。就我國現在經濟狀況來講,國家不僅要大力發展農民在第二與第三產業的投入量,而且要提高在外務工的農民的素質,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等。完善其法律知識,使其在困難面前可以使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5.完善農村服務體系。建立起相關的農業生產發展合作社,合作社可以把農民個體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合作整體,實現規模經濟。一方面可以通過合作社與政府形成互幫互助的方式保護農民生產工作不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另一方面可以實現規模經濟、集群經濟、效益經濟,從經濟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最終實現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農業發展的不斷提高。 “三農問題”是建立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問題,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國家富強的必經之路。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泱泱大國上下五千年文化告訴我們農業發展是我國各行業發展的根本,是重中之重,為了貫徹落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國策,實現國民經濟翻番的經濟要求,我們必須以農村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強新農村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法治建設,塑造起一批新時期有思想、有文化、有進取心的社會主義農村新青年。同時要大力發展農業,以農業帶動工業發展,以工業發展反作用于農業發展,最終實現農業工業的互助互補,提高我國社會主義新時期的經濟發展,為解決“三農問題”,解決東西部資源分配不均、經濟發展分配不均等問題提供一個新的物質基礎。所以,解決“三農問題”就是要統籌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統籌東西部發展,統籌農業、工業、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圓滿完成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任務。
3 “城鄉二元結構”對“三農問題”的影響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指城鄉經濟發展的兩極分化,即城市規模經濟工業迅猛發展與農村原始農耕的緩慢發展。“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并不僅僅是經濟因素決定了,中國固有的城鄉身份差異代表的文化因素也對解決“三農問題”早成巨大影響。所謂的“城里人”、“鄉下人”之間的社會地位之間的巨大差異導致農村勞動力無法更好地融入城市建設生活中,城市居住者主觀上也不接受農村勞動力成為所在城市城市化后的新的成員。所以,城鄉一體化刻不容緩,實現城鄉一體化建設,不僅能夠更好地消除文化影響因素,更能給予外來農村勞動力一份進駐城市的信心,縮小城鄉經濟水平差異,最終實現中國現代化和城市化的重大發展。城鄉一體化代表著新時期城鄉發展的新思潮,它將工業與農業、城市居民、農村村民,把他們當作一個整體。找到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結合點,從而打破舊有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經濟新的突破。
4 城鄉統籌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
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創新,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重大措舉,是確保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性思維。城鄉統籌的重點和難點在于如何突破舊有的模式,經濟上城市與農村不同的土地流轉模式造成了二元化經濟的矛盾突出;文化上城鄉身份不平等的現狀也導致社會矛盾突出。所以,要想相對徹底地解決當前問題就需要有改革創新的大決心,打破固有的模式,打破城鄉土地體制的不同,打破城鄉身份制度的不同,優化城鄉產業結構,推動城鄉經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積極發展農業和第三產業經濟,同時要注重環境的保護,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開放土地承包經營權,推動規模經濟、綠色經濟、產業經濟的多方面、多維度的發展,實現城鄉經濟統籌發展,最終推動城鄉經濟在一個平穩較快的幅度上得到增長,這對我國整體經濟結構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5 構建和諧小康社會
“三農問題”并不單純是農業、農民、農村的問題,不僅是中國現代化的基本問題,它還關系到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共同富裕、可持續發展等的一系列中國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只有解決好“三農問題”,才能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繼續深化下去,才能全面構建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