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清 王少信
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醫療衛生服務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已經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但是,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經濟的轉軌、社會的轉型與國家的法治建設、人民群眾的思想意識發展不同步,引發了不少社會矛盾,在醫療衛生領域主要表現為醫患關系越來越尖銳,醫患沖突越來越激烈,甚至發展到暴力沖突,傷醫等惡性暴力事件頻繁發生。
1 醫患關系緊張帶來的不良影響
醫患關系緊張導致 “醫鬧”等惡性暴力事件頻發,破壞醫療設備,干擾正常診療秩序,危害醫務人員人身安全,給醫院帶來經濟、社會聲譽、人才等多方面的損失,影響醫院的正常運轉,影響我國臨床醫學的發展。醫務人員為了避免醫療風險和醫療訴訟而實施特殊醫療行為,比如,撒網式檢查,擴大手術范圍,在履行手術簽字告知義務時夸大手術風險,帶有推諉性質的醫療轉診,回避收治高危病人,回避給患者使用試用藥品等。這種防御性醫療行為某種程度上可能會降低誤診率,但也造成了醫療開銷的增長,更多地,防御性醫療行為將嚴重損害患者的健康利益,使原本緊張的醫患關系雪上加霜。
2 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
醫患關系成因復雜,有醫療資源不足,群眾“看病難”、“看病貴”,患者有意見;有醫療質量不高、服務態度不好,群眾不滿意;也有更復雜的社會因素。既有體制、機制上的問題,也有思想觀念方面的問題,還有管理監督不力等原因,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社會政府方面的因素
2.1.1政府財政投入不到位 政府對醫療事業投入不足,可以說是醫患關系緊張的總根子。盡管目前絕大多數的醫療機構都是公立醫院,但是相當多醫院的正常運行主要靠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收取的費用,醫院為了自身的生存發展,必然會產生逐利沖動,甚至陷入以藥養醫的誤區,導致一些醫生不顧病情需要,過度檢查,開大處方等,令患者不堪重負。這也是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
2.1.2醫療保險制度不健全
盡管我國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取得了重大進展,對于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要建立全民醫療保險制度仍然是任重而道遠。在我國現行醫療體制下,大部分患者都是以自費方式來獲得醫療保健服務,這種醫療服務付費方式使患者對醫療服務的預期效果有較高的期望,即使醫生盡心盡力去治療每一個病人,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由于種種原因達不到滿意的治療效果。對于花費了高額醫療費用的患者,如果沒有得到滿意的治療效果,難免會有一些想法。
2.1.3醫療風險分擔機制不完善 醫療服務由于其本身的行業特征,決定了它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尤其是某些先進的、高風險的醫療技術的應用,盡管醫務人員盡心盡力,也不能保證不出任何差錯。因此,為醫療行為提供風險分擔機制尤為必要。
2.1.4解決醫患糾紛的相關法律、法規不配套 現行醫療事故處理法規缺乏可操作性,解決醫患糾紛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常出現理解上的偏差,現有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給執法人員帶來一定的難度,沒能有效地將事件扼殺在萌芽狀態。
2.1.5媒體方面的原因 醫患糾紛中有的媒體報道輿論導向有失偏頗。 新聞信息媒體系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非常重要的輿論導向作用,然而部分媒體為了吸引大眾眼球,獲取暴利,有悖于職業操守,違背事實,對“醫患糾紛”進行片面報道,“升華”矛盾,將患者與醫務人員置于對立位置,使醫患關系惡化。
2.2 醫院因素
2.2.1醫療活動商業化 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醫療活動具有商業色彩。某些醫療機構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與社會效益背道而馳。醫療活動中部分醫療工作者喪失了職業操守,價值取向發生偏差,最終被金、權所俘虜。藥品制造商和經銷商為醫務人員追求“高效益”起了催化劑的作用。醫藥掛鉤、開單提成成了部分醫院獲得利潤的“工具”。
2.2.2 醫療活動中將病人“物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醫療器械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這無疑帶動了醫學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病人的痛苦,然而,部分醫療工作者在診治過程中,注重儀器檢查,沒有耐心傾聽病人的主訴,治療機械,治療過程像流水線一樣“呆板”,沒有“因人而異”,對癥下藥。
2.2.3 醫生長期處于超負荷狀態 長期以來,我國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質量和醫療條件不能滿足群眾的基本就醫需要,造成了患者向大城市大醫院的無序流動現象,醫院的超負荷運轉更為明顯。
2.3 患者方面的原因
2.3.1 醫療知識認知水平有限,不能正確的認識風險 患者對醫療工作的特殊性缺乏了解,期望值過高,在診療的過程中,醫生常會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和無法規避的意外,有時還會因患者自身體質變化和特殊病種結合在一起,導致難以預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這種意外不是醫務人員本身和現代醫學技術所能預見和規避的,一旦效果不理想或產生并發癥甚至意外,有些患者就遷怒于醫院,產生糾紛。
2.3.2 患者或其家屬心理失衡 醫療事故或意外的發生往往會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精神方面的打擊,使之易產生憤怒、絕望、厭世、報復等不良情緒,這些情緒若得不到及時疏導或宣泄,加上醫療事故或意外帶來的患者經濟方面的巨大壓力,患方極易產生攻擊性行為。
3 緩解緊張醫患關系的對策
3.1 加強醫院管理
醫院應當采取相應措施,改善醫院的管理體制,認真落實各項規章,加強醫護人員醫德醫風建設,加強醫務人員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的培訓,提高醫療技術水平,改善醫療服務,促進醫患溝通,規范醫療收費,積極面對醫療糾紛,購買醫療責任保險以減輕醫生負擔。此外,醫院還應注意加強和媒體的溝通,以便使其進行如實公正的報道。
3.2 對公眾普及醫療衛生知識
政府、社會、醫院應當開展醫療衛生知識普及工作,讓公眾具備基本的醫療常識,了解醫療行業的特殊性,使患者可以換位思考,在接受治療時了解醫療行業的特殊性,改變就醫觀念,降低過高的期望值,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公眾可以參加醫療意外商業保險,盡量規避因治療費用過高而產生的不良情緒,改善醫患緊張關系。
3.3 媒體應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媒體工作者應當遵守職業道德,客觀公正地報道醫療事件,對醫護人員的辛苦工作和奉獻精神予以真實關注和報道,報道醫療糾紛時應多與醫患雙方溝通。引導患者以正確的態度對待醫療機構的相關工作人員,增強人們對我國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的理解與支持,擔負起促進公眾醫療知識普及、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的橋梁作用。
3.4 改善醫療條件與服務設施
大力發展鄉鎮,社區醫療服務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在人、財、物及政策上予以傾斜,夯實醫療衛生體系的基礎,徹底改變醫療資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現狀。
3.5 完善醫療糾紛解決途徑
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發生醫療糾紛有三種途徑進行處理,即協商處理、行政調解和訴訟程序。除上述途徑外,目前還引入了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機制。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是指,醫療糾紛發生后,糾紛雙方當事人在第三方的協調、幫助、促進下,進行談判、商量,取得一致意見,消除爭議,簽署調解協議,建立新的權利義務關系。第三方在醫療糾紛調解中不為獨立的意思表示,在尊重雙方當事人意思的前提下,以促成當事人形成一致意思表示為目的,組織調解、促進溝通、提出建議、見證協議。
3.6 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建立統一完備的醫事法律體系。在對現行法律制度全面梳理、科學設計基礎上構建起新的調整醫患關系的專門的法律制度體系,使得有法可依、確保有法必依,切實保障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
4 結束語
緊張的醫患關系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長期發展形成的。目前,我國關于醫患關系的法律體系、醫療制度體系等還不完善,正在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中。緩解目前緊張的醫患關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各方的共同長期的努力。我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和協作下,我國定會重塑醫患關系良好的信任關系,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