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
摘 要:實行依法治國是已經被寫入憲法的治國方略,四中全會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升到國家治理新高度。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各類社會矛盾層出不窮,領域逐漸擴大,如何妥善解決好隨著經濟發展而日益凸顯的社會矛盾糾紛,加快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由人治向法治轉變,已成為建設法治國家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針對當前基層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工作現實問題,分析縣域基層社會矛盾糾紛多樣化、復雜化的成因、淵源和對社會穩定發展的影響,結合實際,針對常見社會矛盾糾紛的特點,嘗試提出加強依法治理、綜合治理的應對策略,為政府部門科學決策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議和思路。
關鍵詞:法治;社會治理;多元調解;機制建設
隨著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伴隨經濟發展而產生出的一系列社會矛盾糾紛日益凸顯,近一段時間全國范圍出現因非法集資、非法傳銷等涉眾型經濟犯罪引發新的社會矛盾說明,傳統的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機制、辦法和措施越來越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工作要求。如何破解矛盾糾紛社會難題,按照“權由法定”、“權依法行”、“權責一致”的原則,實現治國理政的法治化[1],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工作必須嚴肅面對和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1 基層社會矛盾糾紛化解工作兩大不平衡及其分析
一是新型矛盾層出不窮與基層調解力量相對薄弱之間的不平衡。以往基層地區的許多矛盾糾紛和群眾訴求多為法理之外、情理之中的小問題、小矛盾等民事糾紛,沒有必要全都進入法律程序,通常經基層人民調解組織化解。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涉及社會面醫患矛盾、勞資糾紛、征地拆遷、交通事故、金融等各類矛盾頻發,不但涉及面廣、錯綜復雜,且呈現出較強的行業性、專業性以及跨行業、跨地域特點,很多超出了鄉村兩級行政管轄范圍,同時,由于基層調解隊伍不穩定、行業專業知識匱乏等原因,單憑鄉村兩級調解力量已經難以滿足日益增加的矛盾糾紛化解工作需要。
二是群眾利益訴求日益升級與矛盾調處化解機制相對滯后之間的不平衡。長期以來,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大調解自成體系,當遇到需共同調解的問題時,往往采取臨時動議協調、臨時召集力量開展工作的方式,不僅效率低下、增加了不必要的行政成本消耗,并且多頭申訴、多口徑答復容易給群眾造成困擾,甚至激化。如不及早主動排查發現,等到矛盾糾紛醞釀凸顯出來,發生大規模群體性事件就為時晚矣。要走出“結服、上訪,上訪、再結服”的怪圈,必須堅決把矛盾苗頭消除在萌芽狀態,建立科學有效的訴求表達機制、矛盾化解處理機制、民主決策管理機制、民主監督約束機制等工作體系。
2 對策建議
無論是“法治優于人治”“普遍守法”“良法之治”的西方法治思想[2],還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當堅持的原則出發,為了達到經濟社會穩定的國家治理目標,都應當創新化解矛盾糾紛的工作機制,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3]。
(一)推廣建立縣級化解矛盾糾紛工作平臺。應堅持因地制宜,研究建立縣級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的政策,并成立縣域矛盾糾紛聯合調處工作平臺。學習借鑒化解社會矛盾的“楓橋經驗”,加強對基層社會矛盾糾紛問題調研論證,整合縣域各方調解力量和資源,建立聯合調處工作平臺,探索設置“群眾熱線、巡回法庭、法律援助工作室、專業調解委員會”等化解工作分支機構,確保進入縣級聯調工作平臺的各類矛盾糾紛辦理、回復都能較快完成,形成一條龍服務、一攬子解決問題的工作格局。
(1)對來訪群眾提供“一站式”受理服務。設置便于群眾來訪的綜合引導、領導接訪、信訪接待等服務窗口,使群眾訴求表達溝通渠道更加暢通;對受理的矛盾糾紛,按種類、性質分別進行登記,積極推行首問負責制、預約工作制、限時辦結制等工作制度,實現統一受理、統一協調、統一督辦、限時答復,提高辦事效率,確保絕大部分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大批群體性事件隱患及時消除。
(2)對調解工作實現“無縫隙”對接。加強與相關政府部門工作銜接,組織有關部門負責人參與矛盾糾紛排查、重大糾紛聽證對話、社會輿情研判、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等,正確把握矛盾糾紛調處方向;做好人民來訪工作,強化信訪接待與調處互動,確保信訪與調解無縫對接規范運行;與相關行政部門間建立信息聯絡員制度,形成矛盾糾紛調處的聯動合力;與鎮(街)、村(居)構建起矛盾糾紛信息網絡,及時預警,確保各類矛盾糾紛信息掌握及時,準備充分,化解靈活,處置恰當。
(3)對調解工作實施“全過程”社會監督。聘請人民調解工作監督員,從矛盾糾紛受理到結案回訪,對矛盾糾紛調解工作質量全程進行監督,由當事人進行評議,并載入人民調解卷宗,倒逼調解員強化糾紛調解的質量意識。建立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制度,由當事人申請,通過設立巡回法庭,及時對調解協議進行司法確認,提高矛盾糾紛調解的權威性。健全來訪登記、工作流程、人民調解員明示公開、集中歸檔等各項規章制度,建立引導分流、法律援助、律師咨詢等工作臺帳。
(二)構建聯合調處工作機制
(1)強化聯動協作。發揮信訪、法制、仲裁、人社、衛生、房管、城建及公檢法等職能作用,整合律師、公證及各類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資源,健全部門聯動、協調協作機制,特別是針對疑難復雜信訪案件和醫患糾紛等矛盾調處問題,組織召開協調會,采用“專家會診”、“能人會訪”和引入第三方調解等方法手段,調動各行業法律服務工作者的積極性,確保當事人得到專業化權威解答。制定矛盾糾紛應急預案,明確相關部門的職責任務,建立快速、高效的信息反饋系統和預防預警平臺,及時準確收集社情民意,查找不穩定隱患;實施重大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等制度,從源頭控制和化解可能發生的傾向性、苗頭性不穩定因素。
(2)強化信息共享。按照“預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調解前、調解走在激化前”的工作思路,以縣級聯合調處工作平臺為樞紐,縱向聯動鄉鎮(街道)、村(社區),橫向矛盾糾紛調處聯動部門單位等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匯總,暢通信息渠道,及時通報各自掌握的信息資源。
(3)建立協議履行保障機制。對于通過調解達成的調解協議書,建立公證或法律服務見證和司法確認制度,建立特定行業領域矛盾糾紛的人民調解與法律服務單位、人民法院的相互銜接機制,促進調解協議書的有效履行。
3 結語
涉經濟類社會矛盾糾紛逐年增多,從短期看有經濟活動鉆法律政策空子的原因,從長期看則與監管不力、行政越權、權力濫用等大量違法行為得不到及時糾正有關[4],其主因在于現代社會國家公共職能日益擴大和市場經濟活動追逐利潤形成的必然結果。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核心是治理法治化[5]。政府在作出重大決策時應充分預估問題嚴重性,積極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看問題、想辦法、謀思路,依法履職盡責,強化法治保障,運用法律手段多元化解各類社會矛盾糾紛。
參考文獻
[1]吳漢東.試論依規治黨和依法執政的法治蘊意.楚天法學,2015(2):3-7
[2]石茂生.論法治概念的實質要素——評亞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法學雜志,2008(1):97-100
[3]付子堂.論建構法治型社會管理模式.法學論壇,2011(2):40-44
[4]劉作翔.法理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5]張紅.法治武漢建設的重大問題研究.楚天法學,2015(2):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