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摘 要:現實中,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的行為比較復雜,使得對職權犯罪的打擊,既不能畏手畏腳,使一些本應受到刑法處罰的行為逃避處罰,更不能矯枉過正,搞一刀切,從而影響國家機關正常的工作秩序。同時濫用職權罪因罪名上的高度概括性,其實行行為常與其它罪名的實行行為相混淆,因而明確區分濫用職權罪的此罪與彼罪顯得格外重要。
關鍵詞:界限;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
1 罪與非罪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工作中是允許出現失誤的,因為工作失誤給國家、社會和他人造成重大損失的行為與濫用職權罪在許多地方都有相似之處,但是二者在主觀方面明顯存在差異。工作失誤的行為出發點是為了把工作做好,積極履行其工作職責,是善意的,而濫用職權罪行為的出發點是為了一己私利或其它不正當目的故意違反職責規定,是對職權的一種消極的反應。工作中的過失屬于一般錯誤,并不構成刑法上的犯罪過失,而濫用職權行為人主觀過失具有罪過的性質。在客觀方面,工作失誤往往是因為管理體制不健全、相關規定政策模糊以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不高、經驗不足、缺乏相應的業務指導等原因導致工作中出現失誤,對第三方造成了嚴重的損害。而濫用職權罪中“重大損失”結果的出現,是因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的行為,即不正當行使職權或不行使職權的行為,是一種對工作的極端不負責任造成的。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因行為主體的復雜性、行為方式的多樣性、行為對象的廣泛性,對于同樣是超越職權或不正當行使職權的行為很難去準確界定,依據《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瀆職侵權犯罪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瀆職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濫用職權罪與一般濫用職權存在以下幾點區別。第一,是否出現“重大損失”,濫用職權罪作為結果犯,危害結果的出現是其成立的前提條件,并且這種危害結果是明確規定的“重大損失”。而一般濫用職權行為并未造成刑法上的危害結果。不具備刑法上的社會危害性的程度。第二,主觀要求不同,一般濫用職權行為不要求行為人對其超越職權、不當行使職權或不履行職權的行為有明確故意的要求,即不強調一般濫用職權的主觀是故意的,過失即可。濫用職權一般認為行為人的主觀是故意。第三,規制不同,對于一般濫用職權行為人,因其行為危害性較小,給予黨紀或行政處分即可,而對于濫用職權罪,刑法也會讓犯罪人付出與其行為相等值的代價。
2 此罪與彼罪
玩忽職守罪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嚴重不負責任,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文件中就是如此界定玩忽職守罪的。而與濫用職權罪的概念相比,玩忽職守罪少了“故意違反有關規定”和“超越職權”兩條規定。濫用職權和玩忽職守兩個罪名并列規定在刑法397條中,雖未在條文中對兩罪的罪狀做詳細地描述,但規定了相同的法定刑,由此可見,濫用職權罪與玩忽職守罪的關系是相當密切的。
濫用職權罪的行為人在行為時往往具有某種目的,這種目的通常是以權謀私這種不正當的目的。而玩忽職守罪卻沒有那么強的目的性,并不是為了何種目的而不履行職責,也很難發現玩忽職守罪行為人有詢私的目的。其次,濫用職權罪行為人希望實施其濫用職權行為,表現的極為主動,即使是不作為的濫用職權行為也是在主動地意識指導之下的不作為,而玩忽職守罪行為人的行為往往是隨意的,不具備很強的主動性,很多時候甚至表現為漫不經心,是一種嚴重不負責任的心理狀態,與濫用職權罪的故意違反規定有很大的不同。最后,濫用職權罪的行為方式在司法實踐中很難界定和捕捉,因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工作中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加之行為人對其濫用職權行為刻意隱藏,很難使司法機關加以確定,而玩忽職守罪則不同,行為人一般都是主觀上極不負責任,工作中疏忽大意,應該做的工作沒有做或沒做好而導致了重大損失的結果,在司法認定上相對簡單很多。
受賄罪與濫用職權罪兩個罪名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在司法實踐中,犯罪嫌疑人的行為往往會同時觸犯兩個罪名。因此,對兩罪的區分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受賄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一個條件、兩個行為,一個條件是指“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即犯罪嫌疑人受賄的便利是由于職務本身的權力性所帶來的便利。兩個行為是指主動索要賄賂和被動收受賄賂,在主動索賄的情形下,因其主觀惡性更大,不要求是否己為他人謀取利益便可構成。而濫用職權罪的客觀方面只包括“濫用職權”與“重大損失”,其中“濫用職權”的方式包括了不正確行使職權、超越職權、不履行職責三種方式。從兩個罪名客觀方面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兩罪的三個重大的區別,第一、看是否只有財物的流轉,不可否認,濫用職權行為的出發點很多情況下也是為了詢私,可這種“詢私”的范圍更為廣泛,并不僅限于財產利益。而一般情形下,受賄罪中犯罪嫌疑人僅僅就是為得到財物等財產性利益而為請托人行使自己的權力。第二、濫用職權罪中行使職權的行為本身就是不合法的,而受賄罪中,犯罪人接受財物后,其行使職權的行為本身既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違法的。第三、濫用職權罪的成立是以“重大損失”的出現為前提的,而受賄罪并不要求有重大損失的出現。
其次,受賄罪的犯罪主體是“國家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罪的犯罪主體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從字面上的理解,受賄罪的主體范圍包含了濫用職權罪的主體,但隨著越來越多司法解釋的出現,濫用職權罪的主體的外延正在逐步擴大,有與受賄罪的主體趨同的趨勢。在實踐中,濫用職權罪的行為主體往往只有一方,即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而受賄罪作為一種對合犯,必然存在兩個事實上的主體,即“行賄者”與“受賄者”,這也是區分濫用職權罪與受賄罪一個重要的切入點。
最后,在主觀方面,按照通說的觀點,濫用職權罪與受賄罪的主觀方面都為故意,但故意的內容卻不同,濫用職權罪是故意違反職權正當行使的規定,是一種主動違反行為規定的故意;而受賄罪的故意在于獲得與其職務廉潔性相沖突的財產性利益。
參考文獻
1、胡馳:《國家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犯罪界限與定罪量刑研究》,中國方正出版社,2000年,第33頁。
2、王作富:《刑事主體法學》,群眾出版社,2000年,第4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