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亦珠
摘 要:從文化社會學的角度考察文化與多元文化的互動,將有助于為人類社會的多樣性文化找到一條“通向文化整合的道路”,為其共同繁榮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并開拓出一片肥沃的土壤。
關鍵詞:文化;文化社會學;多元文化互動
1 文化社會學視角下的的文化
文化社會學是綜合運用了文化學、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來探討文化的產生和發展規律,以及文化的社會屬性和社會作用的一門新學科。從文化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文化不僅是人類社會的特殊產物,而且還是人類用以提升自身生存能力、營造良好生存環境、改善生活質量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是人類社會生存方式與狀態的決定性因素,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一)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全部成果,它的產生、存在和發展離不開人,離不開社會。與自然現象不同,文化是人在社會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包括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東西。所以,文化的產生、存在和發展離不開人,離不開社會。當然,在文化社會學中,說文化的產生、存在和發展離不開人,離不開社會,離開了人和社會,文化將不可能生存發展,其生命也就宣告結束。
2、文化是社會群體或民族分野的標志。作為社會群體或民族分野的標志,文化反映了不同社會群體或民族的特有行為方式和生活理念,是我們在社會屬性上區分不同社會群體或民族的最為重要的依據。所謂文化具有超個人性,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只有通過群體的社會互動才能實現,文化沖突的發生從根本上看則是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矛盾的激化,文化沖突的解決往往也意味著不同社會群體在相互承認和尊重的基礎上求同存異,實現了和平共處。
3、文化是人類社會生存方式與狀態的決定性因素,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說文化是人類社會生存方式與狀態的決定性因素,不僅因為文化反映了人類生產力的進步水平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還因為文化反映了不同社會群體或民族的特有行為方式和生活理念,而不同社會群體或民族的特有行為方式和生活理念又決定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并進而影響到其生存狀態。
2 文化社會學視野中的多元文化互動
多元文化概念是20世紀80年代初在美國開始廣泛使用的,它與美國“多元文化主義”思潮的興起有著密切的聯系。多元文化主義要求承認文化的多元性,認為各種文化形態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活動的空間,主張不同文化之間的平等與相互尊重。毫無疑問,不論是在哪一個社會,多元文化的存在都必然會導致多元文化的互動。值得指出的是,多元文化的互動有三種狀態:一是良性互動或者叫和諧互動,指的是不同文化之間能夠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繁榮發展。二是中性互動,即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既有不少令人滿意的地方,同時也還存在著許多值得注意的問題。三是惡性互動,包括不同文化之間的敵意、對抗和沖突,還包括全盤拒絕、全盤吸納、全盤同化等不利于人類各種不同類型文化共同繁榮發展的傾向。
3 早期多元文化互動
在中國,“絲綢之路”既是中國早期對外貿易的重要渠道,也是多元文化互動的典范。僅就中原經由北方的古“絲綢之路”而言,由此通過貿易而流傳至西亞及歐洲的有中國的絲綢、漆器、瓷器、造紙法、印刷術、火藥和冶鐵、水利灌溉技術等。而西方的音樂歌舞、天文歷法、宗教文化等也經由此路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國。可見,這條國際商旅大道的意義遠遠超出了經濟貿易范圍。在這條國際商旅大道通過的地區,不僅出現了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等,而且誕生并傳播著至今仍影響著億萬人思想的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孕育了多姿多彩至今仍令人驚嘆不已的民族文化,這些都是多元文化互動的結果。與早期人類社會的貿易相比,早期人類社會宗教傳播所引起的多元文化互動似乎更為深刻,其帶來的文化變遷也更為直接。
4 21世紀人類社會多元文化互動
人類跨入21世紀后,全球化浪潮風起云涌。由于多元文化不可化約的差異以及不同主體對自身利益訴求日益強烈,不同文化的對立和沖突不僅普遍存在,而且日趨顯現化,與此同時,文化形態的多元分立以及人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各種不同的文化,也使得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面臨著多種價值尺度,很難形成對一定文化的歸宿感而陷入價值選擇迷茫的困境,處于信仰失重的狀態,于是只好專注于對現實利益的追求和感性的享受,淡化了理想追求、民族認同和社會責任。此外,在多元文化全球性互動時代,文化霸權主義也并沒有因為人們已經對它有所認識而退出歷史舞臺。在東西方文化的對話中,尤其是在媒體領域,西方仍然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以及先進發達的科技力量和媒體體系,把持著“話語”的壟斷權,沖破民族國家與主權概念,傳播他們的社會制度、文化思想、觀念態度和生活方式,并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和文化控制。
參考文獻
[1]歐文.拉茲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家專家研究報告:多種文化的星球[M].戴侃,辛未,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2]愛德華.薩義德.東方學[M].王宇根,譯.北京:三聯書店,1999:157-158.
[3]鄭恒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