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倩
摘 要:在歷史逐漸向世界性拓展的過程中,十五、十六世紀開啟了人類歷史由分散向整體發展的轉折,而十九、二十世紀之交,世界從總體上形成一個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從而實現由分散到整體的轉折。二十世紀作為這一偉大轉折的開端,開啟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變革: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在政治格局、國際關系、意識形態、社會制度、階級結構、經濟發展、科技革新、生活方式等領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認識二十世紀世界史的基本特征對科學把握世界歷史事件的走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世界歷史;二十世紀;基本特征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世界從總體上實現了人類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自此,世界歷史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二十世紀處于這一歷史新階段的開端,開啟了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偉大轉折。這種轉折集中表現為三大發展趨勢:生產力的普遍發展與世界交往的逐步拓寬大大加快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民族獨立的實現與國家主權的維護成為二十世紀的最強音;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趨勢不可逆轉。由于世界一體化、多元化進程的加快,歷史發展到二十世紀,才真正將全球這一整體作為世界現代史的研究對象。
世界現代史是二十世紀世界史,特別是一戰、俄國十月革命以降的歷史;是以現代資本主義體系與現代社會主義體系的各自發展及其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為中心內容的現代世界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史。通常認為世界現代史的開端是俄國十月革命。但是二十世紀開始說比十月革命起點說或一戰、十月革命起點說或許更符合學科特點與歷史實際。二十世紀的歷史更多反映的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勢力的相互對抗、較量。二十世紀的世界史,作為世界史或世界現代史, 是一個歷史范疇, 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不同的歷史階段, 其內涵與外延不會是完全相同的。正如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所言:“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
世界現代史,以二戰的結束為界限,分為兩個階段:1900—1945年為第一階段,是一戰、二戰的醞釀期與爆發期,同時是社會主義國家興起的時期;1945年以降為第二階段,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之間冷戰共處的時期。
1 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
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一戰后的戰勝國通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了英、法兩國主宰世界的國際關系格局。而二戰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世界范圍內的力量對比,西歐各國普遍衰落,近代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打破,這些為形成新的世界格局提供了先決條件。二戰后,美、蘇、英在雅爾塔等國際會議上討論結束戰爭、處理戰爭遺留問題與維系戰后世界和平等問題,最終達成協議,確立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系,即雅爾塔體系,其實質是美蘇根據各自的實力劃分勢力范圍。美蘇實力均勢,分別成為資本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陣營的盟主,奠定了兩級格局的基礎。而美蘇戰時同盟關系破裂,美蘇矛盾成為戰后國際關系的主要矛盾,導致兩級格局最終形成。美蘇“冷戰”加速了兩級格局的形成過程,華約的建立,標志著兩級對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兩級格局是二戰后形成的以美蘇為核心的兩級對峙局面,初期表現為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對抗;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以降逐漸被美蘇爭霸的局面代替;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著蘇聯的解體而宣告結束。
美蘇“冷戰”對國際關系格局產生巨大影響:引起柏林危機,導致德國分裂;導致朝鮮分裂;華約組織的成立,導致兩級格局最終形成,從而釀成歐洲分裂,釀成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陣營之間的對立、斗爭;為擺脫美蘇的控制,一些區域性合作組織,如歐共體、東南亞國家聯盟等開始形成;為掙脫美蘇的羈絆,第三世界孕育,不結盟運動出現。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出現多極化趨勢,具體表現為:歐共體形成并發展;日本崛起且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第三世界的興起及中國的發展壯大。二十世紀末,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級格局最終瓦解,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形勢就總體而言趨于緩和,但又呈現出緩和與動蕩并存的局面。
隨著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強,學術界對世界格局多極化的詮釋表現為幾種不同的形態:
“一、三、五” 體系:日本東京大學副教授田中明彥1991年指出,“冷戰”后的世界,軍事上存在著美國一個中心,經濟上存在著美、日、德三個中心,賦予正統性上存在著美、蘇、英、法、中五個中心。上述三種力量可稱為“一、三、五”體系。
“多權力中心”說: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1993年說:“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舊秩序,是因為它不由超級大國主宰,而是具有很多權力中心,每一個都獨立活動。美國既是超級大國,也不是超級大國。美國是唯一的軍事超級大國,但靠軍事力量能夠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少。至于其它問題,如經濟力量,美國只是一個大國,仍有可與其匹敵的其他國家,如日本,西歐各國某種程度上也是,再過若干年還有中國,以及前蘇聯中的某些國家。”
“一、二、五”體系:這一體系是多數中國學者的看法。從綜合國力上看,當推美國一家。從軍事力量上看,一個相當時期內仍是美俄兩極,因為它們仍擁有經過裁減后的絕大部分核武器和一半以上的世界軍費開支。政治上將出現美、俄、歐、日、中五個力量中心。過渡時期還可能出現某些地區強國、新興工業化國家與地區。
“單極—多極”結構:少數中國學者主張,目前的世界處于單極—多極結構,即美國獨霸下的多極結構;但另一些學者認為這一提法低估了美國的相對衰落和多極結構對美國起制約作用這一方面。
大多數的中外學者認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以降,世界格局出現多極化趨勢。然而,有學者認為“多極化”只是正在形成的世界新格局的表層現象,從其性質和行為特征上即從深層次上講,可以稱這一正在形成的格局為“開放型的民主戰略格局”。這意味著在多元化的國際格局中,各種國際力量、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可以多面開展廣泛交流、多方進行協調、多邊參與國際事務的管理、各國與各個集團間競爭共處。因此,國際體系從兩極化時期的相對封閉走向多極化時期的開放,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是歷史的進步。
2 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
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巨大變化,表現在西歐國家的經濟在戰爭中受到重創,實力大為削弱,美國經濟實力卻空前膨脹,并且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這為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奠定物質基礎。金融方面:美國憑借安排戰后世界經濟秩序之機取代英國,通過《布雷頓森林協定》確立美元的霸權地位,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國際貿易方面:由于對外擴張和輸出大量商品的需要,美國積極推動國際貿易自由化,簽署《關稅與貿易總協定》,迫使英國放棄大英帝國特惠制;美國打著相互減讓關稅的幌子,降低他國關稅,以擴大其商品輸出,實際上形成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世界經濟中心轉移到美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美、日、西歐三足鼎力的局面,世界經濟格局朝著多極化趨勢發展。
經濟區域集團化是目前經濟全球化的一個具體表現,是經濟集團成員應對經濟全球化而采取的保護經濟發展的一種措施,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區域集團化并行發展、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經濟區域集團化最終要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
各種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廣泛建立,在促進經濟全球化的同時,進一步增強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相互依存性。一方面,發達國家可能憑借其經濟實力,利用這種相互依存性加重對發展中國家的削弱;另一方面,這種相互依存性是雙向的,會使更多有識之士認識到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密不可分。這種認識對國際經濟關系的調整與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形成無疑是有利的。區域經濟合作在發展過程中雖然存在種種矛盾與局限,但總體上適應世界范圍內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對世界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3 世界科學技術的進步
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特別是革命性的變化,都會使人類社會取得巨大進步。近代以降,特別是二十世紀以降,由于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識累積,生產、生活的迫切需求與日益加劇的競爭壓力要求科技不斷更新、經濟發展繁榮、科技意識強化、人才強國戰略等因素的作用,導致科技進步呈現進一步加速化發展的趨勢,對二十世紀的歷史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因而二十世紀可以稱之為科學技術革命的世紀。
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豐富了馬克思關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這正是建立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降世界經濟發展新趨勢的基礎上。
物理學的創新成果對人類社會的三次技術革命起到關鍵性作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一系列高新技術,如核能源技術、激光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等,離不開二十世紀物理科學發展所奠定的基礎。二十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否定牛頓的絕對時空觀,提出時間和空間的辯證關系,即時間和空間不是絕對不變的,而是隨著物質的運動而變化的。物質質量隨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并提出質能轉化原理,奠定了利用原子能的理論基礎,加深人們對物質和運動關系的認識,在哲學和科學上都具有重大意義。計算機、人造衛星的發明宣告信息革命的來臨;人類開始步入信息社會。隨著信息革命的不端深入,信息逐漸成為人類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
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哲學上,促成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促進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在科學上,促進社會經濟結構與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以及人類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革;推動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加速世界經濟的發展。
4 世界國際關系的發展
二十世紀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制度共處、競爭的時代。既不是資本主義統治全球,也不是資本主義快速消亡的時代;既不是社會主義獲得在全球的勝利,也不是社會主義在全球的大失敗的時代。而是全球互相依存,一體化趨勢加強,趨同存異的時代。
世界近現代史國際關系領域的主要矛盾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進入現代,國際關系領域的矛盾更加復雜,頭緒更多,包括:社會主義國家同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與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社會主義國家間的矛盾。蘇聯社會主義的誕生與成長,打破數百年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資本主義勢力對社會主義國家采取武裝干涉、經濟封鎖、政治滲透等手段試圖予以遏制。二戰后兩種社會制度冷戰、緩和、激烈競爭、和平共處貫穿二十世紀的全過程。而蘇聯實行擴張政策和大國沙文主義,在社會主義國家間出現蘇聯控制與東歐、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反控制、反霸權的對立,并一度出現1968年蘇聯出兵占領捷克斯洛伐克和中蘇邊境沖突等事件。
1945—1969年是社會主義力量大發展、大分化的時期;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冷戰共處的時期;是第三世界力量興起、一大批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崛起的時期;是殖民主義體系瓦解、西方對新興獨立國家政策調整的時期。
在資本主義的大發展這一階段,西方發達國家的羅斯福新政式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干預措施逐步健全,同時潛在問題;現代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占據主導地位,同時面臨挑戰;發達國家資本勢力向全球的經濟擴張和爭奪空前激烈。
1970年代以降的四分之一世紀,社會主義運動曲折發展,蘇聯、東歐受挫,中國經歷文革的嚴重挫折,走上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西方現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處于新的調整時期:出現以滯脹經濟為突出表現的結構性經濟危機,并對世界經濟產生重大影響;西方經濟不平衡發展進一步加強,經濟區域化、一體化趨勢也有新的發展;七十年代以降另一個關系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事件,是世界經濟由重大西洋的兩大洋經濟發展,逐步向重太平洋的兩大洋經濟發展傾斜。雅爾塔體系解體后,國際經濟關系正在醞釀新的組合,人們正密切注視和估量著它對西方經濟和整個世界帶來的深遠影響。同時,第三世界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在力量進一步加強、影響進一步擴大的同時,面臨著現代化、民主化、民族化,和平與發展等一系列的嚴重問題。
從人類歷史長河來看,以二戰為分界線,二十世紀中葉以降是由近代(modern)走向當代(contemporary)的過渡期;人類文明,在此由一個中心即歐美中心走向多元,以此為起點,向著文明的全球化而進展。
參考文獻
[1]陳志強:《歷史研究變革大趨勢下的世界史重構》,《歷史研究》,2003年第1期。
[2]何芳川:《世界史和世界史體系之世界史體系芻議》,《史學理論研究》,2005年第3期。
[3]侯建新、李世安等:《世界史研究的前沿及理論問題——<世界歷史>編委會會議發言采擷》,《世界歷史》,2010年第2期。
[4]劉新成、劉文明:《中國的世界史研究六十年》,《歷史研究》,2009年第5期。
[5]齊世榮:《我國世界史學科的歷史回顧與前途展望》,《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
[6]王敦書、胡德坤等:《新世紀世界史學術前沿問題研討會擷萃》,《世界歷史》,2005年第6期。
[7]張廣智:《略論世界史在二十世紀的重構》,《歷史研究》,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