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崢
摘 要:面對各新聞媒體之間日趨激烈的競爭,以新聞精品增強黨報黨刊的影響力和引導力,是時代對黨報黨刊的要求,是人民群眾的需求,也是黨報自身生存發展的需求。
關鍵詞:黨報黨刊;新聞;打造精品
黨報黨刊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黨重要的宣傳工具,肩負著“以正確輿論引導人”的重要使命。面對各新聞媒體之間日趨激烈的競爭,以新聞精品增強黨報黨刊的影響力和引導力,是時代對黨報黨刊的要求,是人民群眾的需求,也是黨報黨刊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實施新聞精品戰略,多出新聞精品,就成為“立報立刊之本”,是構成報刊形象的實質性要素。那么,作為黨報黨刊的人民記者如何才能打造出新聞精品呢?
1 什么是新聞精品
所謂新聞精品,通常是指導向正確、意義重大、提法準確、編寫精細、制作精良、效果突出的新聞作品,其本身的意義主要包括兩方面。其一,新聞精品是經濟社會發展最直觀和最精彩的表達。它總是緊扣時代脈搏,以最準確的詞匯、最緊湊的結構,向讀者呈現最大化的信息,取得最佳的社會效果。多出新聞精品,是把黨報黨刊的可讀性提升為必讀性的唯一選擇。從這一點來說,報紙以“內容為王”,依靠新聞精品的創新、深度和獨特,凸顯自己的個性,樹立自己的品牌,應是黨報黨刊的有力武器。其二,新聞精品是“導向的導向”,起到風向標的作用。一篇新聞作品如果被認定是新聞精品,就能夠對新聞工作者的實踐產生示范作用,從而成為“導向的導向”。獲獎的新聞精品還能“在引導新聞報道的發展方向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 新聞精品的功能
(一)提升新聞作品政治性
判斷一則新聞作品是否為精品,首先應當從政治角度去審視。用新聞價值觀來審視新聞精品,就要求新聞精品必須具有震撼人心、能在某種程度及較大范圍產生重大影響的特質,必須能夠形成正確的輿論,為人們排難解惑、樹幟引路。這是因為,從事黨報黨刊的新聞職業本身就是一項政治性很強的工作。新聞精品若是所含政治性因素較弱或不含政治性,就很難稱得上是真正的新聞精品。為此,我們應以創新的精神,從政治的高度、全局的高度,精心采編每一篇稿件,提升作品的政治性,確保以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人的輿論功能。
(二)提升新聞作品感召力
新聞精品,顧名思義,精品側重一個“精”字,而這個“精”字則主要體現在新聞精品中涉及的新聞人物和新聞事件必須具有引人注目、非同尋常的特質。近幾年,《青海日報》推出的典型報道《燭光奏鳴曲——記互助縣什巴小學校長劉讓賢》、《可可西里壯歌——記治多縣委副書記杰桑·索南達杰》、《警徽在閃光——記湟源縣公安局戶政股股長張淑梅》等典型報道,都張揚了主人翁鮮明的個性和特點,富有感召力,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留下深刻的影響,同時也增強了黨報黨刊的賣點。
3 黨報黨刊如何打造新聞精品
黨報黨刊主要任務是圍繞黨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務經濟建設的大局,服務推動社會和諧進步的大局,搞好新聞報道策劃是必然選擇。
(一)在新聞內容上力求新鮮、“首次”
新聞作品是要反映或評述新近發生的、內容新鮮、有新聞價值的事實的。這樣的事實可理解為:第一,國內外新近發生的重大事件;第二,新鮮的帶有方向性、指導性的重要問題;第三,對全局有普遍指導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新鮮經驗;第四,事跡新穎、感人,有激勵、有教育意義的新近出現的典型人物;第五,在當前工作中和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群眾普遍關注、迫切需要回答、解決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等。正如穆青同志在《新聞要抓新和實》一文中所說的:“新聞要指導實際工作。但是,實際工作是不斷前進、不斷發展的。不能老是報道那些人們早已知道的老情況、老問題,總是說千篇一律的老話。我們要隨著實際工作形勢的發展,不斷研究新情況,提出新問題,宣傳新人物,介紹新經驗,在‘新字上努力下功夫。”
(二)在報道角度上力求選得巧而新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個新聞事實。選擇的角度不同,所表現出的效果會大不一樣。在新聞精品寫作中,我們應當精心選取最能反映事物本質、對現實指導作用最強、新聞價值最大的最佳角度,去發掘和報道新聞事實,善于抓住新特點,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咬住“新”字不放松,在視角上、立意上有新的突破。
(三)在新聞語言上力求新穎、清新和富有時代感
新是所有新聞共有的特點,抓精品首先要抓住新。但精品里的“新”絕非單指時效而言,也包括主題內容。我很欣賞一位前輩說的話:高出一籌,還要先走一步。這句話道出了精品主題與時效的兼容性。
俗話說,“什么時候說什么話,什么時代唱什么歌”。作為表情達意的文字語言,總是要反映時代的特征,傳播時代的聲音。因此,新聞精品在語言運用上應重視吸收閃爍著時代精神的新鮮詞匯,充分體現出時代特征來。
(四)在寫作形式和表現手法上力求標新
立異寫作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內容、思想、角度、語言新了,表現形式和手法相應地也要求新。在不違背新聞寫作基本法則的前提下,在寫作方式和表現形式上,應當大膽嘗試,勇于求新、求異。敢于獨樹一幟,別開生面,努力追求多樣化、新穎化。倘若有了新鮮的題材和內容,卻沒有新穎、活潑的形式,就像精美的食品缺乏精英的包裝,被施置在簡陋粗糙的盒里,豈不掉價!
對于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涌現出的新鮮事物,我們既要大力宣傳事物先進的部分,從而引導人們認清前進的方向,鼓舞人們前進的信心;又要反映事物的不足部分,從而引導人們看到事物的艱難曲折,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鑒于這樣的認識,在寫作形式和表達方法、技巧上,一定要立足于內容主題的需要,靈活多樣,善于變化,多寫立體新聞,使新聞作品盡可能有現場感、跳動感;提倡自然、輕松的散文筆法,增強新聞報道的可讀性和吸引力。
(五)采訪報道立足于“深”
“令人驚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空洞無物、廢話連篇的文章無人問津,高出一籌的文章無不是思想深邃的力作,亦即引起人們思考、引起社會反思的靈魂之作。怎樣才能“讓人思”?《人民日報》副總編輯梁衡說:“深度,就是指一個問題的背后,記者的責任不僅是將讀者不易發現問題的側面轉過來給讀者看,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將讀者不易看到或者難以看到、幾乎看不到的問題揭示和展現給讀者。”出手這樣的文章,必須首先有賴于記者淵博的專業理論知識修養,也與記者的工作態度和作風聯系密切。
有一分深入,便有一分收獲。所有正確思想的提煉都離不開基層生活的大量信息,這要求記者不僅要有新聞敏感性,還要有艱苦奮斗的作風。跑更多的路,訪更多的人,占據最多的信息,盡最大的努力,提煉思想見解,到基層抓“活魚”“大魚”。
只注重在采訪上下工夫,忽視了研究問題,或者雖然研究了,但缺乏應有的深度,也是難以寫出新聞精品的。因此,記者還需要研究問題,經常提出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重大問題,深刻剖析社會原因,揭示社會意義,展示轉化矛盾的社會力量,并發表自己的見解,作品才有可能真正高出一籌而成為精品。
實踐告訴我們,黨報黨刊適時打造新聞精品才能充分發揮黨的喉舌引領作用,不斷擴大黨報黨刊傳播力影響力,充分發揮引導輿論的主陣地作用,更好地為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務。黨報黨刊不斷打造新聞精品,才會使一個好的新聞素材在眾多的新聞作品中脫穎而出,使黨報黨刊更加出彩。
參考文獻
[1]黃詩筠.精心打造新聞精品[J].中國記者,2004,(5).
[2]劉海貴:《論新聞精品戰略》,《新聞大學》l 999年第4期
[3]汪家駟.論新聞精品——再談增強黨報引導力[J].中國記者,2006,(2).
[4]劉海貴.論新聞精品戰略[J].新聞大學,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