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璐
摘 要:攝影技術從誕生到不斷發展是人類文明的寫照,技術既造福于人類,也能給社會帶來諸多問題,攝影技術革新對新聞領域具有導向作用,新聞的宣傳離不開攝影,高質量的新聞才能深入人心,發人深思。
關鍵詞:攝影技術;新聞攝影;影響
1 膠片時期的攝影
如果說“數碼攝影”被看作是攝影史上的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那么傳統的“膠片攝影”就是永恒的經典。縱觀世界攝影史,劃分有很多,但如果概括為一種分類,那么又可將攝影技術劃分為“膠片攝影時代”和“攝影數字化時代”。由此可見,膠片攝影技術占據了整個攝影史的核心地位,是攝影技術發展,創新的奠基石,驚艷了時光。
人們對膠片時期的攝影做了很多嘗試,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因而會產生不同的藝術形態,攝影的孕育時期主要體現于在如何讓影像呈現, 1826年由法國制造商舍瓦利耶制造出可供拍攝者使用的“照相機”,尼埃普斯用它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幅實物照片《窗外景色》。以實物取景還不能完全的說成是創作,畢竟這一時期的攝影處在探索階段,因此這些攝影作品對于人們了解或是研究攝影史來講有著文獻價值。因為受繪畫領域拉斐爾前派的影響,攝影創作在選取題材和表達思想方面都要求崇高而富有詩意,力求哲理、感傷,以闡述精神與道德觀念為根本目的開始來影響當時的社會,畫意攝影作為一種傾向于古典審美的流行時尚在民間開始盛行。如克羅尼的《洗衣婦的平靜生活》正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寫照。隨著創作手法和風格的演變,過度時期的創作與以往平靜的,優美的畫意攝影風格有所不同,它徹底摒棄了現實生活,畫面上不再出現日常生活的場景,多從歷史傳說、《圣經》、流行詩歌等來源中尋找素材。這一時期代表作有雷蘭德的《人生兩條路》和魯濱遜的《芳魂欲逝》。19世紀60年代攝影技術已經普及,尤其在商業領域開始發揮了它的作用。攝影的商業化最核心的就是人像的拍攝,因此受社會因素的發酵,人像攝影開始風靡全世界,不管是當時的權貴還是民間的百姓都熱愛迷戀這項活動。如亞歷山大.加德納拍攝的《林肯》。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個階段,由于工業革命的影響,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戰引發的社會經濟以及社會生活、思想方式的改變,近代攝影翻開了歷史嶄新的一頁。這一時期的攝影特點更多傾向于對社會生活和社會場景的拍攝,大場面的工廠,活躍的商業,人們的活動等都是社會現實的寫照,具有一定的寫實性。1910年連環會的解體標志著古典攝影時期的終結,攝影史迎來了新的階段,現代攝影呼之欲出。開始嘗試著用照相機的鏡頭直接對準要記錄的實物,解放了人類的眼睛,也拉近了世界與人類的距離。如斯蒂格里茨拍攝于1907年的《窗外即景》。
2 數碼攝影時代的來臨
伴隨著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攝影技術也迎來了一個新時代---“數字化攝影”。與傳統膠片攝影不同的是,數碼攝影是用數字成像元件(CCD或CMOS)替代傳統膠片來記錄影像的技術。這場技術性的革命讓人們擺脫了傳統膠片攝影的復雜繁瑣,大大提高了拍攝活動的效率,使得攝影變的更加接地氣,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實惠。另外,傳統攝影費時、費力、費金,拍攝好的照片不能立即回放,沖洗照片的費用也不菲,尤其是對熱愛攝影的愛好者來說,既不省時也不省錢。但數碼攝影不同,拍攝者可以在創作時自由的發揮,選擇,更改作品,即便到了后期階段,也不再需要去暗房花時間沖洗,只要身邊有臺電腦,一切就是那樣的輕松。數字化攝影技術的腳步一直在向前,從未停止,從市面上各式各樣的單反相機到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機,人們對攝影的理解不再是那樣的千篇一律,于是各種想法,各種嘗試開始躁動著。數碼攝影不僅真正的走進了百姓的生活,也默默地影響著整個社會的變化。
3 攝影技術對新聞攝影的影響
(一)人們對價值觀理解的變化—-從崇高的英雄主義情結到自私的個人主義宣泄
在硝煙四起,戰火連天的二戰時期,惡劣的社會環境仍然阻止不了攝影師們拿起手中的相機,反而這一時期誕生了許多偉大的戰地攝影師,這正是人們的價值觀所驅使。自古以來,無論發生何種性質的戰爭,人們內心中對于和平的渴望是亙古不變的,所以人們希望有維護和平的英雄人物存在,這種崇高無私的英雄主義情結致使人們不惜余力的去追求、去膜拜,以至于去奉獻。世界著名的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是二十世紀初最杰出的戰地記者之一,代表作品《共和國士兵之死》。他與布列松一起是“決定瞬間”的倡導者,正是因為他主張在新聞攝影中瞬間影像抓拍的重要性,所以在1954年5月25日的一次戰爭采訪任務中他獨自一人背著照相機奔赴戰場,因為誤入雷區而被炸身亡,年輕的卡帕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卡帕的犧牲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毫無疑問是絕對的英雄主義行為,對于攝影師卡帕來說,也是實現自我的價值的體現。他生前留下一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的還不夠好,那是因為離炮火還不夠近。后來這句話成為了世界戰地記者的名言。
隨著科技技術在飛速發展,攝影技術也在不斷的更新,從復雜的膠片相機到新興的數碼相機再到人們手中的智能手機,電子科技日新月異。現如今,“自拍”這種行為像飛來的黃蜂一般迅速席卷了整個地球。無論出國旅游還是自己在家中,只要手機在手,隨時隨地可自拍,聚會時拍,購物時拍,發微博,發朋友圈等等。人們只想著自我表現,宣泄,開始變得浮躁,開始變得迷茫,人們甚至已經忘記或者無所謂自己的價值,看似太平,繁華的世界背后其實是一片空虛,實質上是一種精神上的“空虛”。
(二)大眾對于新聞心理關注層次的變化
人們獲取新聞的興趣往往跟人的心理活動有直接的關系,心理因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甚至可以決定興趣。智能手機的出現雖然使拍照、錄像變得輕松、簡單,但同時也降低了人們對事物審美能力和道德評判。如最近一段時間發生在北京的“三里屯優衣庫事件”,一時間不雅視頻迅速在網絡上傳播,出乎意料的是當日這條新聞的點擊量讓人咋舌。大眾的審美必然會影響網絡和媒體,人們關注什么,新聞才會捕捉什么。縱觀現在的新聞報道,各類的新聞都離不開“個人隱私” 問題。又有誰真正思考過,為什么“個人隱私”內容成了現在大眾的普便偏好?為什么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新聞大家沒有沖動感?答案就是智能手機。攝影原本可以是一個正義的化身,可以用來實現人的理想,追求自己的夢想,造就社會的價值。但是自從有了智能手機,它的意義就完全變了味道,可以用它來炫豪車、別墅,可以用它來拍艷照,緊接著此類新聞就在各種網絡媒體上占據了重要的位置。時間久了人們的思想也變得麻木了,趣味也降低了,這是在傳播一種社會的負能量。
4 結語
攝影技術的革新對新聞領域具有導向作用,人們應該正確看待,低級、庸俗的東西要堅決的摒棄。利用攝影技術去發揮社會的正能量,傳播正義。習主席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過這樣一段話:“宣傳思想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兒重點就應該在哪兒。我國網民有近六億人,手機網民有四億六千萬,其中微博用戶達三億人。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基本不看主流媒體,大部分信息基本都從網絡獲取。必須正視這個事實,加大力量投入,盡快掌握輿論戰場上的主動權,不能被邊緣化。”由此可見國家對于新聞媒體環境的關注程度和整改的決心。所以應把“十八大精神”融入到新聞工作的全過程中,關注民生,貼近實際,大力轉變作風,改進文風,樹立精品意識,打造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力作。
參考文獻
[1]李文方.世界攝影史[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12.
[2]習近平.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N].人民日報,2014-06-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