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東峰
摘 要:敘事學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是一門年輕的學科,長久以來,敘事學的應用也往往被視為文獻敘事分析的專屬。從曾慶香開始,有中國學者開始關注新聞敘事學。但是他們的大多研究是針對報紙、雜志的紙媒,對于作為三大傳統新聞媒介的電視新聞的敘事學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大多研究重點是比較大范圍的解釋電視新聞的敘事類型、通過敘事學的研究分析電視新聞的言說真實的表現過程、電視新聞生態以及敘事環境,從而探討新聞敘事的發展前景。其實目前還少有看到關于某檔電視新聞專題節目的敘事學分析,用敘事學分析節目達成的目的和效果。這也就是本文要分析和探討的主要內容。
《看見》作為國內做的比較好的一檔新聞專題節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運用敘事理論分析節目對節目對象的原型塑造。如何正確認識新聞敘事話下新聞屬性與敘事表征之間的敘事困境,從而在敘事策略辨析的基礎上對不同類型敘述對象的的分析得到該節目的敘述模型,并且探討包括《看見》在內的新聞節目的敘事的發展前景。這不僅對電視新聞專題節目的傳播實踐有一定的意義,也是對電視新聞研究的有益補充。
關鍵詞:敘事學;新聞專題節目;《看見》;原型塑造
第一章:緒論
《看見》是一檔記錄現實題材的專欄,既不同于調查揭露型的新聞節目、又不是紀錄片,他有自己獨特的敘事方式。《看見》不同于《新聞調查》,他的目的不在于輿論監督,而在于揭示人性、尋求化解,節目通過平衡的受難敘事等多種話語策略,“將社會問題與對既有制度、對人性的反思引入公共話語,力圖對輿論暴力和社會潛在危機進行解壓與緩和。可以說,觀眾在見證‘他者、的同時獲取一種精神內省,從而集聚成一股改變社會現實的力量。”這種力量來自節目獨立的風格特色、適宜的敘事手法。
以敘事學的視角研究新聞,絕不是對現有的敘事學理論的簡單搬用,用敘事學分析電視新聞也不能脫離開電視新聞的真實客觀性原則。必須在遵從新聞節目一般規律的前提下,探討新聞專題節目對節目中人的原型塑造。選取新聞專題節目《看見》,運用敘事理論分析節目對節目對象的原型塑造。如何正確認識新聞敘事話下新聞屬性與敘事表征之間的敘事困境,從而在敘事策略辨析的基礎上對不同類型敘述對象的的分析得到該節目的敘述模型,并且探討包括《看見》在內的新聞節目的敘事的發展前景。這不僅對電視新聞專題節目的傳播實踐有一定的意義,也是對電視新聞研究的有益補充。
第二章:電視新聞敘事的要素與方式
由于經典敘事學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基于小說為主的文學敘事作品而成,因此,長久以來,敘事學的應用也往往被視為文獻敘事分析的專屬。但隨著電視的普及以及電視在大眾傳媒領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有學者開始關注電視節目中的敘事。科茲洛夫指出在當今美國社會里,電視已成為最主要的故事敘述者。“大多數的電視節目——情景喜劇、動作系列片、卡通片、肥皂劇、小型系列片、供電視播放而制作的影片等等,都是敘述性文本”,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敘述結構就像是座大門或一只格柵,即使是非敘述性的電視節目也必須穿其而過。”國內亦有學者指出:“現今的中國電視節目彌散出一派濃厚的故事氤氳。從新聞類節目尋找新聞背后的故事到廣告類節目營造品牌的故事,從MTV專職于音樂故事的講述到電視劇對人生故事的傾情演繹等等,故事不僅坐上了電視節目創作領域的醒目席位,而且成為其市場化攻城略地的有效手段。”學者于德山認為,“電視融圖像、聲音、文字等敘事媒介為一體,能現場同步地對事件進行記錄描述,它已成為‘人類目前所掌握的最佳敘事媒介。”
國內學者從曾慶香開始,關注新聞敘事學,像曾慶香的專著《新聞敘事學》、何純的《新聞敘事學》等。他們為新聞敘事學下了一個定義,即“新聞敘事學是新聞學的分支學科,新聞敘事學體裁的差別而就共同的敘事元素進行分析于研究,新聞敘事學的研究是以事實為基點,從敘事方式和敘事原理入手,歸納總結出新聞敘事的理論體系。”但是他們的大多研究是針對報紙、雜志的紙媒,對于作為三大傳統新聞媒介的電視新聞的敘事學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當然現在也有學者進行了電視新聞的敘事學分析,但是大多研究重點是比較大范圍的解釋電視新聞的敘事類型、通過敘事學的研究分析電視新聞的言說真實的表現過程、電視新聞生態以及敘事環境,從而探討新聞敘事的發展前景。其實目前還少有看到關于某檔電視新聞專題節目的敘事學分析,用敘事學分析節目達成的目的和效果。
第三章:《看見》的敘事原型分析
《看見》是央視一套的一檔以講述新聞故事為主的電視新聞專題節目。作為電視新聞的一種表現形式,從敘事學角度分析,它包含電視新聞敘事的要素。《看見》中的敘述者主要有故事中的主人公、記者。敘述時間,它的敘事時間一般以倒敘為主,先講故事發生結果,再追訴故事的來龍去脈,這也是從制造懸念吸引觀眾的角度分析。
同時,它又以講述新聞故事為主,在敘述新聞故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中已經塑造了多種敘事原型。
第一節 《看見》塑造的形象原型的分類
《看見》自2010年12月6日第一期《墜落的親情》開始到2014年1月1日,共播出112期,將這112期里面塑造的原型進行分析總結后,筆者發現,共可以分為3種原型。即英雄原型、去神話的普通人原型、弱者正名原型等。
電視新聞中的原型的塑造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比如敘述者的選擇、敘事時間、敘事情境、敘事故事等。在《看見》節目中,原型塑造中,主要依靠敘事故事中的故事結構功能來表現。同時,敘述者、敘事情境、敘事語言、敘事時間等要素也都在共同塑造著不同的原型。
第二節 英雄原型的敘事塑造
在新聞報道中,災難事件是重要的題材,是媒體關注的對象,《看見》并不是消息類的新聞節目,所以,節目中關于災難并不是社會上發生了什么災難就會報道。相反,節目有關災難報道,總體上分為兩類表現情況,一種是通過災難反思,反思社會、追查真相,另外一種就是借由災難,找到真正打到災難的英雄,塑造一種英雄原型。“所謂災難,從另一角度說,可以解釋為一種舊秩序的破壞和新秩序的重建。在中國歷來的敘述模式中,災難神話往往是一個秩序的破壞與重建主題的故事。”
第三節 名人去神化的平民原型的敘事塑造
名人亦是普通人的敘事策略似乎已經成為電視節目的一種流行方式。在電視節目中,對某些名人、成功人士的采訪,都喜歡從生活中的些微處談起,講述名人坎坷人生路,他們也并非一帆風順,他們的成功也是靠他們的努力等等,節目中往往還講述名人的無奈與辛酸,摘掉他們身上圍繞的光環,把他們塑造成一個普通人。《看見》中這樣為名人去神化的平民原型的塑造也有很多,比如采訪周星馳的《旁觀者》。
第四章:結語
本文著眼于敘事學的視角,將敘事學的理論應用于電視新聞節目的分析。新聞傳播本身就是一種敘事活動,是可以用敘事學的理論來分析新聞敘事的。《看見(周末版)》對人物的塑造與刻畫上因其獨特的風格與手法對其他電視新聞專題節目甚至是電視新聞節目都是有一定借鑒意義的。那么在遵從新聞節目一般規律的前提下,運用敘事學的相關理論,探討新聞專題節目《看見》對節目中人的原型塑造就是本文的出發點。
本文首先從敘事學的普遍原理進行梳理,從敘事學研究對象與要素到新聞敘事學的研究對象與要素,再到電視新聞的敘述對象與要素,層層推進,不斷將敘事學的理論在新聞學、電視新聞學中的發展與應用進行梳理與分析。然后在此基礎上,將2012—2013年的《看見(周末版)》進行整合與分析,運用敘事學的原型種類方法將這一百多期節目中塑造的不同的人物原型進行分類。總結出英雄原型、平民原型、弱者發聲原型三大類。通過對三大類原型的敘事要素分析,總結每種原型的塑造與重建過程。
參考文獻
[1]羅伯特·C·艾倫編,《麥永雄等譯.重組話語頻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第45頁。
[2]羅伯特·C·艾倫編,《麥永雄等譯.重組話語頻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第45頁。
[3]賈秀清.《“故事”氤氳里的中國電視》.南方論壇,2005。
[4]于德山.《大眾傳媒時代的電視文化與當代中國敘事格局》[J].中國電視,2001,(12)。
[5]何純 《新聞敘事學》 岳麓出版社 2006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