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英
盡管中西醫結合早已被視為中國衛生界的三支重要力量之一,但從學術角度講,中西醫結合后的醫學,其學科范疇和內涵,卻尚處爭議中,而作為治療載體之一的藥物,在眾多的臨床醫務者心中,往往仍舊中是中,西是西,或一味追求中藥西藥化。中藥西藥化的難度在哪里;西藥是否具有中藥的某些性能,或西藥的應用是否也應參照患者的寒熱虛實而有所區別;當遇到某些患者應用某藥物無效時,以耐藥性等理由的簡單解釋是否合理。作為一名藥學工作者,筆者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悉心觀察與研究,總結報告如下。
1 中藥與西藥的藥理區別
中藥西藥化,決不僅僅是現在所謂的“提純”,不是簡單的沖劑、口服液、或注射液能概括的。一方面,中藥屬動物或植物的組織或礦物質,其所含化合物的種類相當多;另一方面,每味中藥的中醫藥學的性能、功效表述又往往為多方面,故其現代科學化的難度很大。就物質基礎來講,盡管從現代化學研究的知識和方法看,若將一味中藥的全部組成的化合物種類和數量研究確定,是可能的,但工作量極大,尤其若涉及多糖類和蛋白質類化合物,難度更大。就生物活性來講,若將一味中藥的中醫藥學術語所表述的性能和功效,均給予現代科學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標和術語的表述,其難度之大、工作量之大都超乎想象。尤為重要的是,有些中醫藥學術語表達,如陰、 陽、氣、血、精、神等,如何從現代科學角度理解,尚屬探討的內容,故更增加中藥的性能、功效的現代科學表述難度?;诖?,即使一些常用中藥如人參、丹參、黃芪等,盡管有多方面的現代科學研究,其結果仍與理想的現代科學化有很大差距。可見由現有中藥獲取現代科學化中藥之途徑,其艱難程度是不言而喻的。而即使中藥的各種成分研究已經詳盡,若離開了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離開了中醫的組方原則,中藥是否會失去其特性尚值得探討。
2 中藥與西藥的本質區別
中藥西藥化有相當大的難度,那么,西藥是否能夠中藥化;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進而提高療效或避免、減輕其毒副作用,達到西為中用。筆者在臨床工作中發現,西藥在臨床應用時,若按照中醫辨證論治的分型規律選擇應用,往往會對疾病有較好的療效,從側面說明某些西藥已經表現出中藥的特性和功效。例如氫化可的松,它對腎陽虛患者效果較好,對腎陰虛患者效果不理想,這說明它具有補腎陽的功效。再如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可治療某些感染性疾病,但易引起患者的惡心、嘔吐等反應,而反應的程度往往與患者的體質狀況有很大關系,體質差(多屬脾腎陽虛)者反應強,體質好(多屬實熱證)者反應輕,說明其具備中藥苦寒的特性,在清熱瀉火的同時,易于傷及脾胃陽氣,治療應用時應中病即止,不可久用;再如氨基甙類抗生素,用量過大或患者體質虛弱時,易致腎毒性和聽神經損傷,依據中醫經絡理論,腎開竅于耳,這和藥物的歸經理論相通,而在應用量相同的情況下,若加用健腦益腎的中藥,則能明顯降低其腎毒性或聽神經損傷的概率或風險。這說明西藥具有中藥的性能。而從另一角度看,不論西藥還是中藥,它們都是由化合物分子組成,決定著藥物的性能和功效。而從這些組成分子的情況來看,不論西藥和中藥,其共同的特點是都有單體化合物和混合物、天然產物和人工合成產物、成分結構清楚和不清楚的,這就是西藥和中藥的物質同一性。既然中藥具有中醫藥學理論體系術語所表示的特性和功效,那么,西藥也應具備。西藥和中藥的作用對象都是人,用來防治疾病,這是西藥中藥化的生物活性基礎,也是療效一致性的基礎?,F代研究表明,盡管中藥現代化難度很大,但畢竟是可以用現代科學技術的術語來表示其性能和功效,也可以治療西醫藥學術語表達的疾病。所以,同樣能用來防治疾病的西藥,應完全可以用中醫藥學術語表示其中藥特性和功效,從而按中醫藥理論使用,這在理論上擁有了西藥中藥化的可行性。
3 中藥與西藥的性能區別
西藥中藥化,就是使西藥學具備中藥學的內容,即具備中醫藥學理論體系所表示的藥物特性、功效和使用規律,能按中醫藥學理論體系使用?,F有西藥的絕大多數,其物質組成已達分子水平,生物活性已用現代科學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標和術語表述。若再研究確定其中藥學的基本特性與內容,則有很多方便之處。首先,中醫藥學歷來有吸收非中藥物質為中藥的傳統,研究經驗豐富、標準明確、方法成熟。主要為臨床研究,如能使寒證得以治愈、對熱證無效或加重病情的藥物,其為熱性;若能使熱毒之證得解,則其功效為清熱解毒,或清熱涼血解毒,其他亦然。其次,現有西藥已是臨床應用的有效藥物,且藥效明確,已具較多的實驗研究及臨床研究和使用資料,易于被借鑒參教,尤其近幾十年中西醫結合研究的資料,更有參考價值,更重要的是已達臨床應用階段的西藥都可直接進行臨床的中醫藥學研究,可謂省時省力。例如某種西藥,可首先根據西醫藥學而選擇使用對象,然后確定相應的疾病患者,并對患者在用藥前后同時作出中醫藥學的診斷,那么,用藥前后患者機體的各種中醫藥征象的改變,則為此藥所致。根據中醫“辨證求因,審因論治”的觀點與方法,逆而推之,據其所致的中醫藥學征象改變情況,可歸納確定西藥的中藥基本內容,而達中藥化。另外,中醫在醫院工作,從事臨床研究方便快捷,如多患者、多病種、多現代檢驗指標等的觀察較易做到,這就能在較短時間內獲得較多可用資料,從而使得此西藥的中藥基本內容確定依據充分;除此以外,中醫與西醫應密切配合,或多位中醫配合,如此則可使所獲資料準確性提高,從而使此類西藥的中藥性能等基本內容的確定更具客觀性。
中藥西藥化或西藥中藥化,都不是簡單的轉化,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眾多的中西醫藥工作者在嚴謹的科學研究和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去探索,去總結,找出其規律性,并再次深入臨床驗證。西醫藥工作者遇到理論上正確但療效不佳的病例時,不再簡單地用“耐藥性”解釋,而參考中醫的寒熱虛實審查之,或許就向新的研究領域邁出了一步;當我們的中醫藥工作者在工作中把西藥用“拿來主義”態度看待時,或許也會有一片新的天地展現在面前;而中西醫藥工作者的有機結合,必將給衛生醫藥的發展帶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