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宏毅
摘 要:電視專題節目在新媒體激烈競爭的今天,在整個電視媒體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其創新也是爭奪觀眾和市場的關鍵因素,只要做好電視專題節目的創新問題,那么就會讓電視媒體立于不敗之地,因此,專題節目的前期采訪問題就是創新的引領,只有把采訪工作做到觀眾的心坎上,才會贏得觀眾、贏得市場。
關鍵詞:專題節目;新聞采訪;創新競爭
在媒體形態和信息資源眼花繚亂的今天,電視媒體收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和競爭,過去一家獨大的情形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變則活、不變則死似乎成為了未來電視節目的宿命。從現今媒體領域來看,網絡新媒體形態正在不斷蠶食著廣播電視的領地,其失去了往日的風采。盡管擺在廣播電視面前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但是。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仍然存在巨大的容量和空間,如何做好專題節目的采訪不僅僅是節目形態的表現問題,而是要積極參與到競爭、創新當中去,因此,廣播電視部門的新聞采編人員,一定要有市場競爭的緊迫感,同時要不斷創新采訪形式,從而以獨特的風格、新穎的模式、精良的制作贏得觀眾。
1 專題節目采訪構思策劃面臨的問題
1:隨著網絡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壯大,各家媒體都在市場競爭中尋求更大的突破,各家網站都在開辟新穎的欄目,其采訪形式也發生著改變,他們幾乎不受過多約束地進行著新聞的參訪和構思策劃,用更加新穎的表現手段去迎合觀眾的口味,而廣播電視長期作為黨和政府口舌,承擔著輿論引導的責任,引起其表現形態轉換的空間不是很大,因此創新的難度也很大。
2:過去電視新聞專題節目在“欄目對象化、頻道專業化、節目精品化”的定位下,曾經涌現出了大量的深受歡迎的精品節目,但是,作為新聞專業人員要看到廣播電視節目不變化的癥節所在,尤其是受社會政治環境的影響,它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構思策劃中的種種遺憾和缺陷。由于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它的類型化有時會處于一種聽命于市場的自發茫然的狀態中。類型化有的變成千人一面的模式化、程式化,選擇題材的雷同性、節目形態的套路陳舊,缺乏創作的新意。
3:節目的采編人員由于長期的采訪習慣,幾乎缺少了新穎的采訪和創作思想。節目的主持人也日漸缺乏創新思維,大部分節目成了一成不變的老舊模式,更有一些采訪人員受當初新聞理論的影響,“閉門造車”就成了家常便飯,帶給電視新聞專題節目的或許是短暫而虛假的繁榮。
4:電視專題節目的定位決定節目的表現形態和表現手法,尤其是地方臺,這樣的問題非常嚴重,有的為爭奪市場,完全迎合了采訪對象的需要,被采訪對象的需要牽引著,最終成為經濟利益的獲利者和廣告的推手。我們就以央視《焦點訪談》來說,盡管大眾的關注和期待很多,但是僅以筆者的觀點來看,這檔節目也存在很多定位模糊的問題。
2 新媒體語境下電視專題節目要尋求質的改變
電視專題節目一直被社會效益所制約,導致了節目的江華和呆板,而實際上,新媒體競爭的環境下,節目的呈現能不能滿足觀眾的收視習慣和興趣只是一個方面的考量,而一檔好的節目一定要符合滿足社會效益的需要,更要滿足廣大觀眾的收視需要。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要真正去實現就需要電視節目的采編人員從一開始就要結合政治、經濟、人性、審美等諸多要素進行綜合考慮,同時要結合新媒體時代新聞專題節目的形態去加以深化和創新,強化電視節目的大眾性意識,多深入到社會關注的熱點領域去挖掘有引領意義的題材,在采訪的手段上要靈活多樣、不拘一格。
1,專題節目內容為王,過去在主流化內容的生產和傳播中占據著壟斷的地位的日子已經不在,況且有著較為嚴格的審查、把關和監控,這必然會讓節目的靈活表現受到限制。就新媒體而言,其自由度和個人化色彩更重,主流化和權威性顯得頗有不足。從這一方面來看,電視專題節目要向新媒體學習,在不斷提高電視內容的主流化和權威性的基礎上。要探索靈活的采訪形式。我們從《新聞三十分》的專題板塊去看,很多節目具有強大的前瞻和引領行,并且在采訪中更加親近基層和百姓,大量鮮活的新聞事實讓觀眾進一步了解到國家的政策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尤其是新聞記者在采訪中更加重視事實的故事化,是本來看似呆板的事實,變成了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故事。新聞事實的故事化,政策解讀的故事化讓百姓在觀看有趣味的新聞中,感受到黨和政府的聲音。
2,專題節目的直播要看齊新媒體。與新媒體相比,電視的弱勢在于互動性、參與性不夠,電視專題節目的采訪要實現直播肯定有很多要破解的難題,但電視專題節目要實現進行時的姿態與生活同步,不僅需要科技的支撐,更需要一大批高素質的新聞采訪人才,如果電視媒體擁有一批高素質人才隊伍,那么就能使專題節目更加有吸引力和欣賞力,同時能夠提高觀眾的參與和互動,以聲像文字全息的優勢充分張揚直播的魅力。2015年7月31日,北京、張家口2022年冬奧會申辦城市確定,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就采用了大型直播節目,這一專題節目在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各地人民期待的情形通過電視屏幕傳遞給觀眾,不僅鼓舞了全國人民的信心,而且也讓全國的觀眾看到了舉辦城市的風采。節目前方記者通過實地采訪,讓全國人民感受到了祖國的變化和強大。
3,從質量和品質來看,電視專題節目則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觀眾人群。近年來,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紀錄片《復興之路》、《人文中國》、《大國崛起》、《故鄉》等,以其深厚的底蘊、恢宏的氣勢、濃麗的色彩、豐富的內涵、精湛的制作,成為了電視專題節目的精品力作,讓電視熒屏鮮亮的風景更加絢麗。這給我們一個啟示:瞄準新聞前沿,推出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俱佳的大制作,打造熒屏精品,是電視專題節目生存發展空間的重要途徑。
3 從創新傳播形態入手打造專題節目
“找到來自基層群眾的聲音,還要用他們的話語表達出來,這是我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金鑰匙。”這是中央電視臺專題節目記者崔永元的一句話,這句話道出了新聞專題創新的根本,他們采用全國老百姓更容易接受的模式。過去,主流媒體制作的節目總是正襟危坐,嚴肅嚴謹,給人造成一種不親民、不接地氣的刻板印象。觀眾對那種被傳播、被教育的方式也不買賬,長此以往就會丟失‘陣地、喪失話語權。所以新聞專題采訪中,急著要轉換一下思路,把聽眾當成朋友,用老百姓愛聽的表述方式為其提供所需的新聞信息服務,傳達主流價值觀。
“接地氣并不等于接戾氣,一些群眾對于轉型期國家社會面臨的種種問題也有不理解和怨氣,容易使節目跑偏。為了防止這一偏差的出現,我們必須做好平衡、疏導和引領的工作。”張立新對此頗有感觸。
傳播學有一種“議程設置”的理論,就是大眾傳媒雖然不能直接決定人們怎樣思考,但可以為人們確定哪些問題是最重要的,哪些能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設置一個富有正能量的話題,正是廣播電視節目宣傳核心價值觀的責任。2013年國慶節央視推出的街頭訪問《說愛國,讓你想起什么》,就在節日期間引發了全社會的大討論。說到創作緣起,主創人員曾經說:“談國家、說愛國,應是主流媒體日常瞄準的話題,我們的探索是讓老百姓參與,他們眼里的愛國行動是什么,結果反響強烈。”
總之,電視專題節目的采訪決定節目的質量和觀眾的認可度,當今時代,專題節目的采編人員要打破常規,結合新媒體發展優勢,借鑒有益的創作方式,讓電視專題節目更能體現其應有的新聞價值。
參考文獻
[1]朱羽君:《中國應用電視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2]葉子:《現代電視新聞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3月
[3]張莉、張君昌:《中國電視十佳新聞欄目》,新華出版社。2013年
[4]蔡幗芬:《明星主持與名牌節目》,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