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靈芝++黃春東++李志森++周海宇++李蘭青++覃振新+鄧鵬++龔玉萍


摘要:以玉米為供試材料,采用專用型機械將土壤垂直旋磨粉碎并自然懸浮成壟的粉壟整地與常規拖拉機整地比較,探討粉壟整地對玉米植株性狀和產量性狀的影響。結果表明:粉壟整地方式種植的玉米比常規整地的根系數量增多,根系長度增長;產量構成因子優于對照,最終產量增加、經濟效益提高。
關鍵詞:粉壟栽培;春玉米;產量
中圖分類號:S5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374( 2015)01-0009-03
Primary study on Fenlong cultivation of spring maize in Guangxi
Zhou Ling-zhi et al
Abstract: Taking maize as the tested material,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maizeplant and yield characters by Fenlong cultivation. Smash-ridging was formed through the vertical rotarygrinding of soil and the natural suspension ridging by using special machine, and then the smash-ridgingwas compared with the land preparation by tracto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ze root length and quantityare increased in smash-ridging method.The yield composition factor are better than CK and then the maizeyield and economic benefits are mcreased in sruash-riclging method.
Key words: Fenlong cultivation; spring maize; yield
粉壟栽培方法是利用廣西農科院經作所韋本輝研究員等發明的粉壟機一次性將土壤垂直旋磨粉碎并自然懸浮成壟(廂),在壟(廂)面上直接播種或種植作物的方法。這是繼人力耕作、畜力耕作、拖拉機耕作之后的一種新的農耕方法,被譽為農耕革命。目前,該方法已在廣西、廣東、寧夏和遼寧等地的水稻、甘蔗、木薯、玉米花生、馬鈴薯、桑樹和牧草等作物上應用,均表現出根系發達,植株生長健壯,產量比傳統耕作增產lO%-30%,產品品質也得到改善或提高。廣西貴港市常年春玉米栽培面積達2.67萬hm2,玉米粥是當地居民喜愛的口糧,農民種植玉米的積極性很高。但目前農民種植玉米整地主要是靠拖拉機和畜力進行,玉米粉壟整地的研究還未見有報道。為了給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和農民提供一個參觀平臺以便他們更全面深入了解粉壟栽培技術,并最終應用,以達到農業增產增收增效之目的,作者對粉壟栽培玉米進行了試驗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材料與方法
試驗時間、地點
2014年2月28日至7月11日在廣西貴港市港北區港城鎮平富村進行。
試驗材料
供試玉米品種:當前廣西主推玉米雜交品種桂單0810(廣西兆和種業有限公司生產)。
試驗陽概況:土壤肥力中等,肥力均勻,排灌方便,前茬為玉米。
試驗方法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試驗設計,設置粉壟栽培和常規栽培(CK)兩個處理,2次重復,小區行長15m,寬5m,面積75m2;此外,粉壟栽培連片種植0.67hm2,常規栽培連片種植6.67hm2。粉壟栽培采用專用多鉆頭粉壟機械粉壟耕層深23cm(松土厚約28cm);常規栽培采用傳統手扶拖拉機進行翻耕,耕層深16cm。兩處理整地后用牛犁開播種行,平均行距72cm,玉米種植密度為3056株/667m2,四周設置4行以上玉米保護行。兩處理的各種田間管理措施一致。
調查項目:苗期調查出苗率、根數、根長(每小區連續測5株,將植株根系連同泥土一起挖出,輕輕敲掉泥土后測量根系數據)、成熟期調查莖粗(每小區連續測10株,測量地上第三節間中部莖的直徑)、株高、穗位高。
玉米成熟后收獲每個小區,2次重復全部收回;連片種植隨機選取3個長勢均勻一致的點,每個點面積約23m2;測定鮮重和含水量并折算成標準含水量為14%的產量。收獲后選取有代表性的10個果穗進行室內考種。
試驗數據用Exce12003和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使用Duncan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顯著性檢測檢驗。
結果與分析
粉壟栽培玉米對出苗和植株性狀的影響
從表1可看出,土地經粉壟處理后玉米的出苗率達到98.9%,比對照高出6.7%,但未達顯著差異水平。根系上,在苗期和大喇叭口期粉壟栽培的每株根系數量比對照分別增加2條和9條,增幅分別為15.4%和22.5%;根系長度則分別增長8.6cm和16.5cm,增幅分別為60.6%和78.7%,其中在大喇叭口期根長差異達到顯著水平。粉壟栽培的株高和穗位高均比對照低,而莖粗則比對照粗,但均未達到顯著差異水平。
粉壟栽培玉米對產量構成因子和產量的影響
在產量構成因子方面(見表2),粉壟栽培的穗長、穗粗、穗行數、行粒數和百粒重均比對照長,但差異不顯著;粉壟栽培的禿尖比對照短0.3cm,差異不顯著。產量上,粉壟栽培比對照增產80.9kg/667m2,增產率16.0%,差異達極顯著水平。粉壟和對照每667m2整地耕作費分別按180元和90元、玉米價格按2.4元/kg計,其它農資投入相同,粉壟栽培玉米可增收104.2元/667m2。
結論與討論
粉壟栽培玉米的植株性狀
玉米是一種旱地作物,對土壤種類的要求不嚴格,但是玉米植株高大、根系多,玉米生產耗水量大,如果降水少,或灌溉水源不足,就會減產甚至絕收。廣西的玉米種植多在丘陵坡地,灌溉條件差甚或是“望天地”。而粉壟則可以較好地協調這個問題的解決。土地經粉壟后在壟面下形成U型槽狀結構,便于大雨時排水,中小雨時儲水,可保證玉米全生育期水肥穩定均衡供應。粉壟后土壤相對疏松,通透性好,土壤速效養分含量高,有益微生物數量增多,作物根際土壤生態環境理想,有利于作物的根系生長發育。本試驗中,粉壟栽培玉米在苗期和大喇叭口期的根系數量和根系長度均比常規栽培的多、長,這為更好地吸收水肥、協調植株地上部的健壯生長打下了基礎。
粉壟栽培玉米的產量和構成因子
玉米產量由單位面積的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和粒重構成,單株產量與每穗粒數和百粒重密切相關。廣成等也研究指出,玉米的8個產量構成因素對籽粒產量的相對重要性依次為結實長、穗粗、出籽率、千粒重、行粒數、穗行數、結實性、穗長。本研究中,粉壟栽培的穗長、穗粗、穗行數、行粒數、百粒重均優于對照,最終粉壟栽培的玉米產量也顯著高于常規栽培。
粉壟栽培方法是一種新生事物,粉壟整地在保持耕作機械化的同時,實現了深耕細作,改變了傳統整地土壤的理化性狀,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長并最終奪取高產。但粉壟栽培方法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如粉壟機整田作業較慢、耕作費用較常規耕作費用高,農艮一時難以接受;這要求對機械進行改進升級提高作業效率。同時加大對粉壟栽培的示范與宣傳,讓廣大農民眼見為實,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利國利民。
綜上,玉米粉壟栽培,土壤生態環境改善,玉米根系發達,植株地上部地下部協調,產量構成因子優于常規栽培,最終玉米產量提高,純收益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