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睿
莊園經濟帶活高原特色農業
文/王睿
莊園經濟既是一種經濟模式,又是一種發展戰略、一種規劃思想,更是一次深刻的改革創新。
當現代農業的鼓點響起,云南高原特色農業風生水起之時,作為一種新的農業產業化開發模式和經營機制,莊園經濟的發展順應了農業發展的基本要求,必將成為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加速器。
云南地理氣候環境條件多元,立體生態氣候明顯,農業資源豐富,農產品四季飄香,為發展莊園經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為提高農產品生產力和國際競爭力,推動高原特色農業跨越式發展,持續穩定地提高農民收入,云南做出了大力發展“莊園經濟”的戰略部署,把現代莊園經濟作為一種重要的組織方式、一種重要的發展模式、一種重要的實現途經,來推動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實現大變革、大飛躍、大發展。
近些年來,一系列“支農、惠農”方針政策的頒布實施,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的發展、農村面貌的改善和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農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大幅度增加,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為莊園經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產業基礎。
云南莊園經濟研究院院長李一夫介紹,現代莊園經濟是一種建立在土地資本化、資產股份化、融資市場化、經營規模化、管理企業化基礎上的農業開發和經營組織形式。
從經濟性質上看,莊園經濟屬于民營經濟;從組織形式上看,莊園經濟屬于規模經濟;就從管理經濟上看,莊園經濟屬于公司經濟;從產業形態上看,莊園經濟屬于多元經濟;從生態流程上看,莊園經濟屬于循環經濟。
早在2004年,普洱曼中田愛伲莊園就開啟了云南現代莊園經濟的實踐和探索,隨后,昆明、曲靖、普洱、紅河、玉溪等地相繼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莊園,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亮點。
“石林萬家歡藍莓莊園、柏聯普洱茶莊園等早期自發形成的都市農莊的實踐證明,以都市農莊為代表的莊園經濟,對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具有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在李一夫看來,都市農莊雖然以休閑農業的模式為主,卻僅只是簡單的“農家樂”的概念。而打造莊園經濟卻是延生并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的范疇,屬于農業發展的最高境界。
一顆褚橙帶火一個產業,這是玉溪農業莊園經濟正在發生的故事。褚橙火遍大江南北,除了緣于真實而鮮活的創業故事外,還取決于其開創了一條以土地流轉為主要方式,以“公司+基地+農戶”為主要模式的特色化、差異化、品牌化的高原特色農業發展之路。
褚橙莊園去年11月正式開門營業,其區域核心是已具規模的新梁寨子褚橙種植基地。今年以來,褚橙莊園隸屬的金泰果品有限公司依托資金和技術優勢,帶動起了一大批中小企業走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的發展路子。
據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柑桔產業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新平柑桔產業具有300余年的悠久歷史,2007年以前,種植面積一直在5000畝左右徘徊。2007年褚橙規模上市后,柑桔種植面積飛速增長,當年種植面積即突破1萬畝,2011年達2萬畝,2014年突破4萬畝。
2014年“褚橙”產量8700噸,實現產值1.3億元。公司通過提供優質種苗、提供免費技術指導等形式帶動其他公司和周邊農戶新建果園,壯大橙業。
在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被吸引到柑桔產業,使新平的柑桔產業越做越大。
今年,在褚橙莊園的支持下,新平縣的14家公司聯合起來,計劃成立柑橘產業集團,把全縣的5萬畝冰糖橙整合在一起,至盛果期,銷售收入可達20億元。
褚橙的故事只是莊園經濟帶動玉溪高原特色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事實上,各市縣區依托當地特色產業建設的農業莊園,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并帶動當地特色產業跨步向前。新平縣除了褚橙莊園和琴淮酒莊兩個省級精品農業莊園外,已經建成規模化基地的還有紅河谷西柚莊園、貓哆哩莊園,主打的是熱帶河谷特色林果種植;通海縣的蔬菜、花卉享譽國內外,該縣2013年培育出了通海玫瑰花莊園、大樹村蔬菜莊園;峨山縣主推的高香茶文化莊園、竹海莊園,突出的是當地的彝文化、茶文化和竹文化;易門縣主打菌文化,推出易門野生食用菌采集莊園;紅塔區與澄江縣兩地依托規模種植的藍莓,申報了以藍莓為主題的莊園——新興藍莓莊園和澄江優質早熟藍莓莊園……
發展莊園經濟,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利用土地經營中的規模效應和比較優勢,進行農業資源優化組合,提高土地收益。
過去,撫仙湖畔的百姓在湖邊種植蔬菜,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成為撫仙湖污染的一大源頭。為了達到生態和發展共贏,澄江縣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荷藕、藍莓等替代種植,由公司、合作社牽頭,大大小小的荷藕莊園、藍莓莊園拉起了莊園經濟的大旗,既保護了生態、又拉動了旅游,是莊園經濟發揮綜合效應的一面鏡子。
澄江縣左所社區以傳統農業+合作社+莊園理念打造的荷藕莊園,初步融合了一、二、三產業,綜合效益開始凸顯。左所社區荷藕莊園最大的特色是完全由農民入股經營,農民平日在莊園“上班”拿工資,年底參加合作社分紅。目前有380戶農戶通過土地流轉方式入股莊園,共種植荷花300畝,養殖抗浪魚等魚類6噸。七孔八眼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興倫介紹,荷花一身都是寶,荷葉、蓮藕、蓮子是初級產品,經過附近的加工廠加工后,就變成了藕粉、荷葉茶等商品。加上撫仙湖和莊園旅游,村民通過發展餐飲、娛樂等業態,不僅增加了經濟收入,同時也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
為扶持莊園經濟發展,澄江縣規定流轉土地為壩區水田的每畝一次性給予2000元獎勵;利用山地500畝以上,按標準建設的農業莊園,固定資產投資達1000萬元以上的,每個莊園一次獎勵50萬元。目前,澄江共有農業莊園15個,涵蓋高端林果種植、水生植物養殖、綠化苗木種植等,全縣莊園建設面積已達到1.6萬畝,帶動農戶近3000戶。
澄江縣農業局長王留東說:“通過莊園的輻射帶動作用,傳統農民已經開始向產業工人轉變,粗放型的小農作業也開始走向規模化、規范化。依托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產業培育和生態保護可以實現雙贏,走莊園經濟發展道路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對于在農業莊園里上班的農民來說,土地流轉給企業,自己在家門口上班,收益穩定,又能照顧家里,規模農業效益好,以土地入股,一年下來分紅也不錯,莊園經濟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益。
澄江縣龍街街道廣龍社區的村民張師傅就近在玉溪莊園的蔬菜園里做產業工人。一年土地租金收入6000多元,每月打工收入兩千多元,再加上年底分紅,去年純收入達到4萬多元。張師傅所在的玉溪莊園農民合作社每年還將盈利的30%作為城鎮化發展基金,幫助社區修建老年活動中心等基礎設施。有村民喜滋滋地說:“玉溪莊園的落戶,讓我們的生活大變樣了!”

石林萬家歡藍莓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