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甘 涌(中共鶴慶縣委副書記 縣新農村建設駐村幫扶工作隊總隊長)
發展壯大民間傳統手工藝品加工產業促進地方旅游業大發展
文/甘涌(中共鶴慶縣委副書記 縣新農村建設駐村幫扶工作隊總隊長)

云南自古就有“有色金屬王國”之稱,大理州鶴慶縣金、銀、銅、鐵等礦產資源十分豐富,金銀銅鐵器的民族傳統手工藝加工歷史也十分悠久,據史料記載,鶴慶縣的新華、秀邑、母屯、彭屯、板橋一帶自古就擅長從事金、銀手飾制作和銅、鐵器加工,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其中新華村生產加工的銀器工藝精湛、聞名遐邇,很多客人慕名而來,對“千年敲一錘”的新華村流連忘返。
元明清時期,隨著中原王朝在云南統治的加強,中原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移民到這里,內地的技術工藝也傳到這里,與本土工藝結合,使本地的手工藝技術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鶴慶縣志》記載,明朝洪武初年,有一中原漢族洪姓參將軍在新華石寨子屯戍,“屯軍中有善冶煉和以銅、銀加工器具者。村民又習之,諸技藝均能,世代傳襲。”經過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游擊式小爐灶加工制作,一代代加以改進,鶴慶的手工藝日趨成熟,近年來相繼出現以寸發標、母炳林、陳澤光等為代表的民間工藝大師,他們加工的工藝品獨具民族特色、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產品遠銷國內外,深受世人的青睞。
近年來,鶴慶縣旅游業得到了蓬勃發展,成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業屬于朝陽產業,國家高度重視,大力鼓勵發展。在《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31號)明確指出:“旅游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帶動作用大。加快旅游業改革發展,是適應人民群眾消費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對于擴就業、增收入,推動中西部發展和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促進經濟平穩增長和生態環境改善意義重大,對于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明確了奮斗目標,“到2020年,境內旅游總消費額達到5.5萬億元,城鄉居民年人均出游4.5次,旅游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5%。”這也說明了大力發展旅游業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之一。中共鶴慶縣委、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旅游業的發展,在鶴慶縣第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做大做強文化旅游業,緊扣縣城、新華村、草海濕地、龍潭洞穴等主題,彰顯民間傳說、手工技藝、民族服飾、民風民俗等地方民族文化,促進文化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加快旅游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支持發展‘一戶一品、前店后坊’產供銷一條龍的經營模式,加快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創意及研發。”
本文要著力闡述的是,通過發展壯大鶴慶傳統手工藝產業,帶動旅游業的大發展。具體思路是:先詳細分析鶴慶傳統手工藝品加工產業的現狀,總結出其特點,進而從促進旅游的視角提出壯大產業發展的對策。具體對策是,加大宣傳,進一步提高知名度,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通過建設博物館、展覽館和產品的創新來提高其文化品位,進而吸引游客,促進旅游業的大發展。

鶴慶被譽為“銀都水鄉”,銀器的加工制作主要集中在草海鎮新華村、羅偉邑村和辛屯鎮的新村,三個村比鄰而居。新華村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是個典型的白族聚居村,全村共有5600人,其中有2300人從事銀器的加工與制作。秀麗的白族村寨,自古就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隨著歲月的推移、新華村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匠人”世家。一些如手工鍍銀等絕技也世代流傳了下來。如新華村從事民族手工藝品加工的寸發標、董中豪、母炳林、洪鈺昌、寸嘉發、寸明輝等專業戶的技藝已經是五、六代相傳,同時,他們現在的幾個徒弟還進一步把加工工藝發揚光大。
現在新華村已形成“一村一業,一戶一品”和家家有手藝、戶戶是工廠的生產格局。工藝品有10多類1000多種,年生產量達1000多萬件,年耗銀80余噸。所生產的工藝品風格多樣,各具千秋,展現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華,蘊涵著白、藏、彝、漢等多民族和宗教文化內涵。隨著工藝品市場的不斷興旺,部分新華人開始走以新華老家為作坊,加工制作各種工藝品,運銷到少數民族地區的新路子。這樣可避開少數民族地區的海拔高、氣候變化大、生活不習慣等劣勢,充分發揮新華村家家有手藝人的集團優勢,初步形成了從原料供應、加工制作到產品銷售的產業鏈。由于家家都從事民族手藝品加工,但產品互不重復,每家以一、二個品種為主,新華已經成為民族特色很濃的民族工藝品加工之鄉。走進新華村,隨處可聽到“叮叮當當”的敲打聲,走進院子一看,男女老少都在加工各種工藝品,使人感到“家家是工廠、戶戶有能人”。雖然已是工業時代,但加工手工藝品基本憑手工操作的傳統沒有變,各種手工藝品的制作,大部分事先沒有圖案,全憑著打制者熟練的技藝、精湛的工藝和創新的精神。
現在新華村加工制作的工藝品主要有:九龍壺、九龍杯、鶴陽八景酒具、手鐲、戒指、項鏈、耳環、銀包木碗、銀勺、青稞酒壺、茶壺、凈水壺、大中小法號、嗩吶、百家鎖、麒麟、胸佩、胸鏈、帽鏈、腰帶、門環、藏刀、佛盒、九龍火鍋等,涉及藏、苗、白、傣、景頗等十多個民族用品。材料可用金、銀、白銅、黃銅、紅銅。質地用料按各民族的習慣和顧客需要而定。價格視所用材料和樣式大小而定,三四元至幾千元等。只要顧客提供樣品和圖紙也照樣滿足需求。1995年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決定,制作一把象征大理州州門的24K純金鑰匙,贈送給著名作家金庸先生。圖紙設計好后,經多方考察,最后決定由新華村寸發標制作。寸發標在制作時,對圖案中的大理古城城門、三塔圖案采用白貓技法,增加了圖案的立體感,感覺更逼真。
九龍獎杯,用純銀制作,是傳統工藝和時代精神相結合的佳作。杯身上有九條龍,象征中華民族體育健兒為國增光的雄心;杯蓋上有四只和平鶴,象征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與世界人民和平共處;杯頂雕著圣火,象征奧林匹克精神永存;底座為蓮花寶座,象征著祖國繁榮昌盛。敬酒碗、佛盒、法號、凈水壺、凈水碗、酥油燈藏傳佛教飾品、用品都是依照藏傳佛教的習俗設計制作,專供西藏以及云南、四川藏區人民的佛事、生活用品,也可作為工藝品收藏。銀制刀鞘,用手工在刀鞘上雕有龍、鳳、鹿吉祥圖案,非常精美華麗,與阿昌族打制的“瀘酒刀”相匹配,佩戴在藏族男子身上,不但增添了男子漢的陽剛之美,而且被中央電視臺記者譽為“民族團結的象征”。

隨著民族工藝品加工的日益興旺,新華村的經濟收入也逐年上升,目前新華、羅偉邑、板橋等村從事民族銀手工藝品加工的加工戶共有800多戶,家庭從業人員達2500多人,年加工手工藝品100多萬件。隨著民族工藝品加工的日益興旺,新華村的經濟收入也逐年上升,2014年全年銷售額1000萬元以上的戶數13戶,全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戶數15戶,全年銷售額1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的戶數220戶,年加工純銀80余噸,奠定了新華手工銀器產業的核心位置。
鐵器的加工主要在草海鎮母屯村,該村加工制作的有各種模具和刀、錘、斧、鐮、鋤、犁頭等各種農具和木匠用的鑿、斧、推、錛等工具,還有各種雕塑工具。在制作過程中需要使用汽錘、壓模機、砂輪機等重型機械。據調查,目前母屯村有從業戶數108戶,占全村總戶數的14.3%,其中在本村加工的有92戶,在維西、拉薩等外地加工的有16戶;從業人員244人,占全村總人口的6.6%,其中在本村加工的有208人,在外地加工的有36人;2014年銷售額在100萬元以上的有3戶、50至100萬元的有5戶,全村銷售收入總額約2400萬元,純收入約900萬元,從業人員人均純收入約3萬元。母屯村的各種模具改變了銀器和銅器的加工制作方式。產品遠銷西藏、尼泊爾等。2015年母屯村最貴的一把刀由一位西藏的富商定制,該刀長498厘米,寬49.8厘米,刀上雕龍繪鳳,費時半年,價格16萬元。清華美院的雕塑用具全部由母屯村提供。母屯村蘇榮壽16歲開始學徒,學習打銅,今年57歲,從事打銅打鐵一輩子,帶出的徒弟20多人,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目前,這些徒弟都已經發展起來,成為當地的致富能手。蘇榮壽不僅手藝精湛,還善于學習、借鑒采用新工藝等,2009年以來,他家先后投入200多萬元,購進北京精雕機械設備多達11臺,氣錘2臺,專門從事打鐵和模具生產,為新華等村銀器加工提供精細模具,年產值達50余萬元。
在鶴慶,銅器加工主要集中在云鶴鎮的秀邑村,秀邑村的銅器加工和新華的銀器雕刻一樣家喻戶曉。銅器加工是秀邑村的主要支柱產業,也是秀邑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銅器的加工歷史悠久,品種繁多,主要生產有炊鍋、鑼鍋、砂鍋、銅盆、水缸、藏族日用品以及銅器工藝品加工等。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和印度、尼泊爾、緬甸等國。秀邑人打制的銅成色好、質量高,而在他們打制的銅器四周布滿了密密麻麻而又排列整齊、大小均勻的斑點,秀邑人稱它為斑點銅。這種銅是白族人的創造,銅身上的斑點既可以增加銅器的硬度,使銅器易保存,不易變形,也使銅器美觀大方。陳澤光家是秀邑打銅的第一大戶,也是打銅世家。陳澤光的父親是鶴慶有名的銅匠。8歲時,他就和父親學習手藝,從打造小器具到火鍋,他逐漸成為村里的能手。1979年,他不滿足在家里的小打小鬧,開始進入藏區去學習藏族器皿打制并尋找市場。在走遍了藏區之后,他的產品被藏族人民所接受。于是,帶著藏族人的技術和式樣他回到鶴慶,開始了家庭式的打制經營,源源不斷地將產品銷往藏區。1980年,陳澤光走出家庭模式,領取了鶴慶縣第一本個體營業執照,辦起了加工廠,使村里的銅器加工形成規模。為了讓打造的銅器更具觀賞性和實用性,陳澤光在繼承了祖先的斑點特點后,也改進工藝流程,增加了防止變色和銅綠的工藝。現在,陳澤光的生意越做越大,兄弟三人都有自己的加工廠,而兒子也在自己的幫助下做起銅器生意,同時,他還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和專利。現在,家族的15個加工廠一年能打造出銅具近萬件,產品遍布整個藏族地區,年收入高達30多萬元。利用傳統工藝,秀邑人靠打銅富了起來,全村人人會打銅、戶戶有作坊的歷史得到繼承和延續。目前秀邑村有從業戶數318戶,從業人員1656人,氣錘30臺,拉升機8臺。2014年總產值4800萬元,經營戶純收入3200萬元。
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看出鶴慶傳統手工藝加工產業的幾個特征:金銀銅鐵,品種齊全;歷史悠久,不斷創新;已有規模,知名度高;文化含量高,附加值高。如何發展壯大鶴慶傳統手工藝加工產業,促進旅游業大發展是本文要探討的重點。筆者以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1、繼續加大宣傳力度,擴大鶴慶手工藝品的知名度。外宣部門要積極與強勢媒體合作,通過組織各種活動把我縣的傳統手工藝品宣傳出去。邀請省內外知名的藝術家到鶴慶采風創作,通過文學、繪畫、音樂、電影(微電影)等藝術形式來宣傳鶴慶手工藝品。組織專門的團隊來采訪現有的工藝大師,編輯圖文并茂、可讀性的小冊子來擴大民間工藝大師的知名度。新華村傳統工藝已經申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這方面的宣傳還可以再挖掘。
2、積極建設博物館和展覽館以提高產品的文化含量。目前,新華村正在建設云南省最大的銀器博物館。母屯村計劃在草海邊建設一個鐵器展覽館,專門展出母屯村的鐵器。要充爭發揮這些場館的作用,爭取在游客游覽草海時能進展覽館欣賞一下,順便能買走一點工藝品。也可開展郵寄、快遞服務。目前,西龍潭至紀念碑的生態長廊建設已進尾聲,鶴陽寺已經建設完成,西龍潭的旅游開發也提到議事日程。這樣,秀邑村的區位優勢也將越來越明顯。待到時機成熟,秀邑村也完全可以在村中恰當的地方建設展覽館。
3、全力打造銀都水鄉旅游大景區。大理銀都水鄉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于1998年5月創立,公司主要依托于新華村“一村一業、一戶一品”的銀器手工藝的第一車間,對外供銷新華村和周邊村寨加工生產的銀、銅、鐵器手工藝品,輔之以龍潭涌泉、田園風光、高原濕地、民風民俗的開發。目前,已經完成4A級景區標準建設,正在抓緊進行5A級景區的開發建設。公司旗下的“石寨子”旅游購物廣場,占地3.7萬平方米,共10個展銷館。以銀器為主打,其他云南土特產為輔,形成了一個綜合性較強的一站式旅游產品購物集散地。目前針對的消費人群為到云南旅游的世界及全國游客,在其經營過程中通過對游客的宣傳及游客的主動認知來擴大和打造銀器品牌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要堅定不移地支持其民營旅游企業的發展,在國家政策允許下,積極提供服務,包括土地的供給,融資、稅收等方面的優惠,使公司做強做大,早日建成國家5A級景區。
4、充分發揮民間工藝大師的作用。要充分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培養人才的緊迫性。要組織力量培養人才,組織工藝大師成立“工藝創新討論小組”,交流經驗,探索新工藝,并使討論小組成為一個常設組織,成為工藝創新的源泉。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產品的文化含量,搶占高端市場。
5、把新華、秀邑、母屯連片開發、整體規劃。秀邑、新華、母屯三個村地理位置相距不遠,且交通便利。新華、母屯旁邊是草海,秀邑村背后就是西龍潭、鶴陽寺、生態文化長廊,都是旅游休閑的好去處,可以連片開發,使銀器、銅器、鐵器的傳統手工藝品交相輝印、相得益彰。
6、進一步規范手工藝品市場。規范市場價格,培養強勢的市場主體,采取宏觀調控策略促使新華銀器手工藝品生產集團的成立。目前其產品價格市場較為混亂,急需行政手段促使較有實力的幾家或者全村作坊組并起來,形成一個大的生產集團,統一生產、統一價格、統一市場。
鶴慶縣有良好的區位優勢,離麗江機場僅12公里,大麗鐵路經鶴慶而過,上關至鶴慶高速公路已開工,通車后從大理市的下關至鶴慶車程為1個半小時,只要我們堅定信心,真抓實干,乘勢而上,做大做強傳統手工藝產品,鶴慶的旅游業將會有一個大的飛躍和提升。

秀美鶴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