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艷
保定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問題研究
□文/劉艷
(河北金融學院河北·保定)
[提要]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發展層面,保定在承接京津產業轉移方面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本文在國內外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分析探討保定在承接京津產業轉移過程中的優勢和劣勢,并提出針對性的意見。
保定;京津產業;轉移;優勢和劣勢
收錄日期:2015年5月4日
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發展層面,三者協同發展,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是一條科學持續的發展道路。目前,京津冀三地都正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以適應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要求,京津兩市受產業結構升級、要素成本增加、發展空間制約、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等多種因素影響,產業轉移步伐明顯加快,而河北省保定市緊鄰京津兩大都市,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體系比較完善,并且,資源稟賦優越,要素成本較低,與京津產業互補性較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這就為保定承接京津產業的轉移提供了可靠的路徑選擇。
本文分析了保定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的優勢和劣勢,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建議,有助于保定市抓住京津產業轉移的歷史性重大機遇,為做好產業轉移的選擇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做好主動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和整合的工作,使得本地產業結構更加趨于合理化,從而實現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
(一)保定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勢分析
1、地理區位優勢。京津冀要協同發展,交通是關鍵,保定地處京津冀中心區域,市區距離京、津、石三地均在140公里左右,在交通互聯互通上具有顯著優勢,其獨特的區位優勢是它天然的壟斷力量,可以很好的把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在2015年,保定市將建成至京津石高速鐵路的“半小時交通圈”。保定市高速公路通車里程位列河北首位,達900公里,并已形成“三縱三橫一環”的高速路網格局,正在打造完善“四縱四橫兩環”高速公路網,總里程將達到1,300公里,形成保定市至京津石高速公路“100分鐘交通圈”,實現保定和京津石之間快速發展通道的無縫對接,鐵路和公路的便利,可以大大縮減物流成本,帶動沿線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2、自然資源豐富,工業基礎雄厚。全市土地資源總量為209.0萬公頃,豐富的土地資源為承接京津產業轉移提供了空間,并且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全市共發現77種礦產資源,已探明儲量59種,開發利用的45種,主要礦種有:煤、鐵、金、銅、鉛、鋅、鋁、花崗巖、大理石、石灰石、陶瓷原料等金屬及非金屬礦產,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縮減物流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
保定市有較強的工業基礎,其機械、紡織、電子、化工、建材、汽車、醫藥等行業在本省均具有較強的實力,并且保定市擁有一個高新技術開發區,是國家級新能源與能源設備產業基地。其縣域的經濟發展各具特色,如高蠡的紡織產業、高碑店的箱包產業、容城的服裝行業、安國的藥材產業、蠡縣皮毛皮革產業、曲陽的石雕產業和雄縣塑料包裝產業等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為整體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
3、政策優勢。京津冀協同一體化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良好的政策環境無疑為保定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強心劑,保定制定了“5+2+5”產業發展路線圖,加大政府引導力度,重點加強了對園區的規劃布局,搭建起產業承接平臺,全力打造首都功能疏解的支撐點和京津產業轉移的承接地,提升了產業承接力度。
(二)保定承接產業轉移的劣勢分析
1、產業結構不合理。(表1)從表1可以看出,從2007~2013年的保定市統計數據可以看出,第一產業和高附加值的第三產業比重在逐年下降,而第二產業比重所占比重最大,并且呈現出不斷上漲的趨勢。
保定傳統產業比重大,其對資源和環境的破壞程度大,以傳統制造業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面臨著結構調整的壓力。新興產業規模小,高科技高附加值產業和服務業比重低,然而該類產業對資源和環境的破壞程度相當小,并且回報率很高。

表1 2007~2013年保定市三次產業結構的分布比例
2、環境污染嚴重。保定市環境質量在河北省各市區排名中處于較低水平,主要污染源有汽車尾氣和礦物質燃燒等,其中燃煤的排放為最主要的污染源,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保定市區的集中供熱率約30%左右,“小鍋爐”取暖現象普遍,并且由于城鎮化水平過低,在農村都是家家戶戶燒爐子,燃燒的大部分是劣質煤,對環境的污染很大;第二,能源結構不合理,在保定整個能源消耗結構中,煤炭的消耗占比70%多,并且所消耗的煤產量中精洗煤占比很低。
3、金融體系不健全。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推動改革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同樣在產業承接的過程中,金融體系的支撐必不可少,其可以調節資金供求關系,從而優化資金配置。然而,保定市的金融體系不健全,社會融資能力差,存貸比偏低,配套措施不完善,金融對產業的支撐力度未充分顯現,普遍存在著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這種金融約束機制對產業的發展極為不利,尤其對于新承接過來的產業。
(一)PPP模式。在新引入產業的同時,為避免產生產城分離,促進產城融合一體化發展,需要加強相關基礎配套實施建設,建議構建PPP模式(公私合作關系),鼓勵私營企業、民營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做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從而加快推進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進程。
(二)優化產業結構。保定市傳統產業占比很大,需要加快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和新型產業的培育,從而來優化產業結構比例。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強政府的引導,從事生產經營的是企業,然而產業的升級打造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并且在承接產業的同時,政府應該明確自己的產業結構和功能定位,結合新型城鎮化進程,提前科學地制定產業集聚發展規劃,不能被動地接受“三高一低”,有的放矢地選擇承接技術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產業,并不斷的推進園區建設模式的創新,發揮園區集聚效應,從而優化本地產業結構。
(三)優化能源結構,加大環境治理。加大科技創新,推進技術改良,淘汰一批低效率工業燃煤鍋爐,提升精洗煤燃燒比例,爭取做大全面集中供熱;增加多樣中清潔能源的利用量,稀釋傳統高污染能源的利用比例;充分發揮市場力量,引入第三方企業,推進政府與企業合作機制,加大對環境的整治力度;生態是一個大的整體系統,京津冀要協同發展,需要加強區域合作機制,對環境進行綜合一體化治理和監督。
(四)構建高效的現代金融體系。為了保證京津產業承接工作的順利推進,保定市需要建立一個功能結構合理和服務高效的現代金融體系。首先,加強頂層設計,促進區域金融合作機制。在政府的引導下,立足區域間金融交流合作機制,深化金融改革,共同制定金融合作戰略規劃,從而契合城市發展需求;其次,創新融資模式,積極探索“創投+銀行直貸”模式,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金融體系,構建多層次融資平臺來拓寬融資渠道,并且依托和利用本地金融高校和科技金融的試點平臺,打造科技金融示范區;最后,構建互聯網金融和物聯網金融體系,從而從橫縱兩個方向延伸金融服務產業鏈條。
主要參考文獻:
[1]高洪深.區域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張莉.“大北京”經濟圈產業梯度轉移與優化[OL].中國宏觀經濟信息網.
[3]吳成頌.產業轉移承接的金融支持問題研究——以安徽省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為例[J].學術界,2009.5.
F29
A
本文為保定市科技局2013年度軟科學項目課題(課題編號:13ZR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