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錦強 張志
(廣東省工人醫院外科廣州510720)
中醫骨傷科熏洗方的臨床應用研究
詹錦強張志
(廣東省工人醫院外科廣州510720)
目的:分析熏洗方在中醫骨傷科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按照隨機原則,將我院于2013年3月~2015年2月接診的7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5例,觀察組采用常規西醫聯合中醫熏洗方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比較兩組的臨床效果以及術后疼痛和鎮痛藥物使用情況。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更高(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24 h、術后1個月及術后3個月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鎮痛藥物使用率低于對照組,P均<0.05。結論:中醫骨傷科運用熏洗方進行治療可取得滿意效果,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復,減輕痛感,臨床上需引起重視,結合患者骨傷情況擬定個性化的熏洗方予以治療。
中醫骨傷科;熏洗方;臨床應用效果
中醫熏洗方法治療骨傷由來已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運用歷史,其療效也得到了充分證實。但在臨床實踐中,仍存在部分醫生對于中醫骨傷熏洗方的擬定存在疑惑,在方藥擬定時僅根據經驗,缺乏科學依據,往往無法取得預期療效,嚴重影響到患者預后。鑒于此,本研究通過隨機對照試驗,分析中醫熏洗方治療骨傷科有關疾病的臨床效果,并總結熏洗方的擬定經驗與方法,旨在為臨床工作提供參考。現匯報如下:
1.1一般資料納入2013年3月~2015年2月于我院就診的骨傷科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均經臨床診斷、X線片等檢查后確診,無誤診病例。按照完全隨機數字表法,將入選對象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5例。觀察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21~59歲,平均年齡(36.71±4.29)歲;損傷部位:手部12例,足踝9例,肘部7例,膝部7例;損傷類型:軟組織損傷14例,閉合性骨折11例,關節僵硬或脫位等10例。對照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22~63歲,平均年齡(37.45±5.10)歲;損傷部位:手部13例,足踝11例,肘部6例,膝部5例;損傷類型:軟組織損傷15例,閉合性骨折12例,關節僵硬或脫位等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入選患者均對本研究內容充分知情,且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后入組,符合倫理學要求。
1.2方法對照組予以常規西醫治療,未合并消化道潰瘍的關節炎癥患者予以雙氯芬酸納緩釋片治療,口服75 mg/d;合并消化道潰瘍者則予以羅非昔布片口服治療,25 mg/d;骨折患者予以復位固定手術治療;軟組織損傷者予以止血、抗生素治療等,必要時行手術治療[1]。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中醫熏洗方治療,具體步驟為:選定熏洗藥物,包括透骨草、白芥子、細辛各25 g,麻黃20 g,上肢損傷者加桑枝;下肢損傷者加川牛膝;受傷時間較長者加獨活;而存在明顯關節腫脹者則加用五加皮。取以上藥物制成藥包,每次取一包加2 000 ml水浸泡20 min后煮沸,隨后對患肢進行熱氣熏蒸,待水溫下降至患者耐受程度時,使用藥液對患處進行淋洗或浸洗。每次熏洗時間以0.5 h為宜,2~3次/d,并在夏季注意降溫以免中暑,冬季注意做好保暖工作,同時注意避開存在潰瘍或皮膚病等皮膚破損部位。
1.3觀察指標以《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對兩組患者的療效進行判定,若在治療后腫脹、疼痛等癥狀消失,關節活動恢復正常,且無活動受限為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有所減輕、關節活動幅度增大,活動度為60°~120°則為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關節活動幅度等無明顯變化,或癥狀加重、關節活動受限嚴重則為無效[2~3]。同時在術后24 h、術后1個月以及術后3個月對患者進行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疼痛難忍時予以鎮痛類藥物治療,并記錄使用鎮痛藥物的患者例數。
1.4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構成比(%)表示,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更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兩組術后VAS評分與鎮痛藥物使用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24 h、術后1個月及術后3個月的V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鎮痛藥物使用率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VAS評分與鎮痛藥物使用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術后VAS評分與鎮痛藥物使用情況比較(±s)
組別nVAS評分(分)術后24h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使用鎮痛藥物[例(%)]觀察組對照組t/X2P 35 35 4.28±1.39 6.33±1.82 9.81<0.05 2.63±0.71 5.02±1.48 10.37<0.05 1.25±0.44 3.47±1.20 8.20<0.05 6(17.14)13(37.14)7.47<0.05
中醫認為,關節相關炎癥的主要病機在于“不通則痛”,是由于氣血瘀滯而傷及筋肉關節致病[4~5],臨床上應以祛寒除濕、止痛通絡為主要治療原則;軟組織損傷則是由于經脈受損,血離經脈所致,活血行氣、化瘀為治療根本;而外傷則是由于患處局部瘀血阻滯,導致陽氣無法運行至肢體遠端,容易引起肢體末端屈伸不暢或障礙,此類患者的治療以舒經活絡行氣為主。在中藥熏洗過程中,患者可自覺有熱力經皮膚滲入深層組織,刺激經絡、活血行氣,而熏洗過程一般溫度較高,更利于患處血液流通,減輕肌腱以及周圍組織的炎癥反應以緩解疼痛,從而達到良好治療效果。中醫熏洗方治療骨傷科疾病的主要優勢在于:(1)可直接作用于患處,起效較快,且操作較為簡便、成本較低,患者的依從性相對較高;(2)中藥熏洗方屬外用藥療法,避免了藥物治療所產生的不良反應及毒副作用,安全性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熏洗方對中醫骨傷科疾病患者進行救治時,應確保:首先,嚴格根據患者的病情選擇藥物,考慮各類藥物間的相互作用,正確配伍使用,避免藥物相互作用而產生副作用影響整體療效;其次,對于早中期骨折、患處皮膚存在創傷者需慎重使用;第三,由于濕熱導致骨傷的患者可改用涼洗,另外,對于存在關節活動障礙的患者可指導其在熏洗的同時進行適當關節活動。中藥熏洗方療法要求在嚴格遵從中醫理論的前提條件下,選取合適的中藥進行配伍煎煮后,通過熏蒸、浸泡、淋洗等方法對患處局部皮膚或全身進行治療[6]。熏洗方被認為是中醫骨傷科治療中最為明顯的特色之一,可通過直接作用于患處而發揮作用,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更高(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24 h、術后1個月及術后3個月的V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鎮痛藥物使用率低于對照組,P均<0.05。與堯建輝[7]的研究結論相一致,證實中醫骨傷科運用熏洗方進行治療可取得滿意效果,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復,減輕痛感,臨床上需引起重視,結合患者骨傷情況擬定個性化的熏洗方予以治療。
[1]唐寶平.中醫骨傷科熏洗方的配伍規律與臨床應用研究[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3,12(3):95
[2]楊繼松.中醫骨傷科熏洗方的配伍規律與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23(4):2145-2146
[3]謝偉軍.有關中醫骨傷科熏洗方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1,3(14):22
[4]李正紅,劉學華.中醫熏洗法在骨傷科中的運用研究進展[J].中醫外治雜志,2009,18(4):55-57
[5]劉英娜.伸筋湯熏洗聯合膝關節運動康復器治療股骨髁部骨折術后膝關節僵直30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14,36(6):857-858
[6]侯剛.淺析中醫骨傷患者外治法的組方結構及臨床應用[J].醫藥前沿,2012,2(30):349-350
[7]堯建輝.有關中醫骨傷科熏洗方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9(6):82-83
R274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5.12.020
201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