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坤 闕玉玲 黃彩紅 秦 媚 陳紅玲 蔣沖


【摘 要】探討高職產科技術課程與助產士職業標準銜接的教學改革實踐,并根據對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助產專業2011級學生的調查,分析改革效果。
【關鍵詞】高職 產科技術 助產士 銜接 教學改革 效果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8C-0053-03
《教育部關于充分發揮職業教育行業指導作用的意見》中指出,要“推進構建專業課程新體系,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國家職業標準是根據職業等級從職業功能、工作內容、技能要求和相關知識等方面對職業崗位提出要求,其技能知識要求從低到高依次遞進,主線是圍繞職業功能(工作任務)提出相應的工作內容和相關的技能要求與專業理論知識支撐。產科技術課程是助產專業核心課程,是助產士職業資格考試唯一科目,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起重要的支撐作用。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對其助產專業2011級學生開展了產科技術課程與助產士職業標準銜接的教學改革實踐,在該級學生2014年6月實習結束回校后,筆者對該級87位畢業生進行了臨床產科實習后課程教學效果調查,本文擬對該教學改革進行探討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
一、產科技術課程與助產士職業銜接的教學改革
(一)課程標準、課程教學與助產士職業標準對接
首先,制定與助產士職業標準對接的課程標準。聘請臨床一線助產專家參與課程設計與教學,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使學生獲得的產科知識、技能真正滿足助產職業崗位發展的需求。其次,努力做到教學內容與助產士職業標準銜接,教學過程與臨床產科工作任務一致,教學要求與臨床助產士培養相適應。最后,根據高職教育特點,協同助產行業專家對課程進行教學方案設計,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所教授的助產崗位工作知識具有針對性和應用性,滿足助產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試要求,構建理論知識、實踐技能、臨床見習、臨床產科志愿者服務和助產技能大賽為一體的課程。
(二)課程教學內容與助產職業崗位工作內容保持一致
產科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的選取與助產職業崗位工作內容保持一致。臨床助產士的工作崗位分為產房、產科病房、母嬰同室和產科門診4個崗位,根據崗位工作內容對應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選取教學內容。以崗位工作內容為主線,實際工作任務為導向,將課程設計為11個教學模塊,每個模塊有相應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訓練內容(見表1)。根據實踐教學內容聯合產科專家一起編寫校本實訓教材《婦產科護理技術應用》,該教材的特色是按產科工作崗位的工作任務順序編寫,每個實訓項目后附有操作流程、評分標準、臨床情境案例,同時加入婦產科常見臨床情景服務語言規范部分內容,使工作內容、技能要求與職業素養有效融合,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效貫通。要盡量做到教學內容與臨床零距離接軌,及時根據臨床的新要求調整教學內容,如現在很多醫院產科開展無保護會陰接生項目,基于此,調整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學會傳統會陰側切保護會陰接生技能的同時,增加無保護會陰接生,使學生在分娩理論、技術上掌握這項新技術。
表1 產科技術課程教學模塊安排表
序號 教學模塊 學時安排 小計
理論教學 實踐教學
1 模塊一 基礎產科知識 5 2 7
2 模塊二 產前檢查技能 8 9 17
3 模塊三 妊娠期并發癥護理技能 16 1 17
4 模塊四 妊娠合并癥護理技能 6 3 9
5 模塊五 正常分娩助產技能 12 23 35
6 模塊六 難產識別與助產技能 12 7 19
7 模塊七 分娩期并發癥處理與護理技能 10 3 13
8 模塊八 圍生兒常見疾病處理技能 6 4 10
9 模塊九 正常產褥期護理技能 2 4 6
10 模塊十 正常新生兒護理技能 2 5 7
11 模塊十一 異常產褥期護理技能 2 0 2
合計 81 61 142
(三)理論教學注重學生助產崗位工作臨床思維的培養
助產士工作中經常要獨立面對母子兩條生命,不能機械執行醫生的醫囑,需要判斷分析孕產婦胎兒情況并采取相應措施。因此,在理論教學中應根據授課內容靈活地采用啟發式講授法、PBL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提高學生收集病史、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后布置需要整理、分析與思考的作業,如制作孕期保健知識PPT進行小講課,制作孕產期保健手冊,查資料比較分析自然分娩與剖宮產的優缺點,做分娩產程觀察與處理的思維導圖,做病例分析作業等,使學生在做中發展自我能力,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四)實踐教學注重產科操作能力的訓練
實訓教學內容與理論教學平行設計,分為產科單項訓練和產科臨床情境綜合項目訓練。實訓室按醫院工作崗位劃分為產前檢查室、模擬產房、新生兒沐浴室、撫觸室等。在產科單項訓練教學中采用“教、學、做、評”一體化設計,教師講完操作注意事項后示范,學生學做,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糾正,學生再進行整體練習,下課前抽查學生操作掌握情況,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做最好。在學完一個模塊單項訓練內容后,接著開展這個模塊產科臨床情境的綜合項目訓練。目前開設的綜合項目有產前檢查、正常分娩、產褥期護理、產后出血搶救等,如產后出血搶救情境綜合項目訓練的開展,教師提供案例,學生課前進行相關內容的學習和討論,以小組為單位寫出情境項目訓練實操案例,安排好臨床角色(醫生、助產士、巡回護士、產婦等),安排工作內容(包括接生準備、難產產鉗助產及護理配合、新生兒窒息復蘇搶救、產后出血搶救等)。實訓課上學生按寫好的實操案例進行角色情景模擬操作,操作后自評,教師最后進行評議和總結,課后學生對本次訓練情況寫心得體會,總結做得好的部分和需要改進的部分,以及思考下次應怎樣做更好。通過這種與臨床仿真度高的訓練,學生能夠培養自覺使用臨床思維方式工作的習慣。
(五)利用課余時間拓展學生產科實踐能力
課余時間實訓室為學生開放,學生把實訓室當病房,根據實訓指導中的案例,模擬當班產科護士工作情況進行角色扮演訓練。學生思考后進行模擬臨床情境的操作演練,強化綜合應用能力。通過開展助產技能操作能手評選和助產技能操作大賽,以賽促學,提高學生操作技能。組織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到醫院產科開展志愿護理服務活動,在奉獻愛心的同時,也熟悉產科各項工作內容。
(六)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建立移動式學習課程
在先進的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上開辟產科技術課程網站,根據學生學習內容放入各種教學輔助材料,如授課課件、課后練習、經典案例、操作錄像及微課等,學生可以隨時隨處下載學習。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將學生在課堂操作中的視頻放到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上,讓學生下載觀看并發現哪些做得對,哪些要改進,提高學習興趣。同時,開設提交作業通道,如學生小講課課件,教師可以在網上進行批改和點評。此外,還給學生提供修改操作成績的機會,即學生在業余時間訓練操作考試項目時用手機拍下整個操作視頻,在規定時間內提交給老師,老師根據視頻中學生操作的情況對其操作考試成績進行修訂。移動性學習教學模式,使學生極大地提高了學習興趣和學習成效。
(七)課程考核改革體現助產士職業考試標準要求
助產士職業資格考試分為理論考試和操作考試兩部分,理論考試體現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操作考試是對助產基本操作技能的考核。參考助產職業考試要求,在理論考試題型與內容上進行接軌。操作考試涵蓋助產資格操作考試所有項目,并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操作考試成績要求85分以上才算合格,并在3個階段進行考核,即單項訓練后、綜合訓練后和畢業實習前,確保學生熟練掌握所有的操作項目,達到臨床助產士要求。
二、產科技術課程與助產士職業銜接的教學改革效果調查
(一)調查結果
1.產科技術課程學習對臨床產科實習的滿足度情況。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產科技術課程學習對臨床產科實習的滿足度情況
項目 完全能 不能
理論知識是否能滿足實習需要 82.8% 17.2%
實踐技能是否能滿足實習需要 81.6% 18.4%
臨床產科實習時能否很快上手操作 89.7% 10.3%
2.學生對在產科實習效果評價情況。對畢業生的調查可知,畢業生對在產科實習效果的評價如表3所示。
表3 產科實習效果評價情況
項 目 選項① 選項② 選項③
帶教老師的表揚:①經常表揚;②偶爾表揚;③沒有表揚 44.8% 46.0% 9.2%
與同類其他學校的實習生能力比較:①好;②一樣;③差 69.0% 25.3% 5.7%
3.學生實習后產科核心能力的掌握情況。如表4所示。
表4 實習后產科核心能力的掌握情況
項目 具備 基本具備 不具備
規范地進行產程觀察、順產接生及產后處理能力 21.8% 63.2% 14.9%
新生兒復蘇搶救操作及配合技能 9.2% 59.8% 31.0%
規范地進行產前檢查能力 47.1% 44.8% 8.0%
正確判斷胎兒宮內狀況能力 13.8% 71.3% 14.9%
識別難產及難產護理配合能力 11.5% 64.4% 24.1%
識別分娩期并發癥并進行護理配合能力 10.3% 74.7% 14.9%
規范地為新生兒提供沐浴、撫觸及護理服務的能力 64.4% 29.9% 5.7%
為產婦提供母乳喂養指導、會陰護理及產后康復指導服務的能力 70.1% 27.6% 2.3%
(二)調查結果分析
根據以上調查結果可知,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助產專業2011級學生產科技術課程與助產士職業標準銜接的教學改革效果較為明顯,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第一,助產專業學生學習的產科技術課程理論和實踐內容基本能滿足臨床產科實習需要,實習時大部分學生能較快掌握產科臨床技能,臨床適應性較好。82.8%的學生認為理論知識完全能滿足實習需要,81.6%的學生認為實踐技能完全能滿足實習需要,89.7%的學生認為臨床產科實習時能很快上手操作。這些數據體現了產科技術課程對知識、技能內容的選取與臨床助產士崗位需要銜接較好,通過學習大部分學生所獲得的產科技能可以滿足臨床助產士崗位的需要。
第二,學生在產科實習的效果令人滿意,經常得到實習帶教老師表揚的學生占44.8%;偶爾得到表揚的占46.0%;未得到過表揚的僅占9.2%。進一步調查得到表揚的主要原因是:基礎理論扎實、操作能力強、工作主動、勤奮好學、有禮貌、干活利落、接受能力強等。這說明學生經過在校的學習能夠掌握產科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在實習中勤奮好學,表現出的助產士素養和能力得到實習帶教老師的認可。(下轉第87頁)(上接第54頁)
第三,實習后產科各項核心能力的掌握情況符合預期。85%以上學生具備或基本具備的能力項目為:規范地進行產程觀察、順產接生及產后處理能力;規范地進行產前檢查的能力;正確判斷胎兒宮內狀況的能力;識別分娩期并發癥并進行護理配合的能力;為新生兒提供沐浴、撫觸及護理服務的能力;為產婦提供母乳喂養指導、會陰護理及產后康復指導服務的能力。這些能力都是初級助產士上崗必須掌握的基本能力。而具備或基本具備新生兒復蘇搶救操作和配合能力的學生占69%,具備或基本具備識別常見難產及難產護理配合能力的學生占75.9%,這兩種能力是教學中的難點,也是高年資助產士應該掌握的內容,需要臨床經驗積累和在不斷訓練中提高。產科實習只有短短4個月,要完全掌握產科這部分內容,存在較大困難,因此學生的掌握情況已經符合預期。
總之,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助產專業產科技術課程依據國家助產士職業標準,積極研究教學與職業的銜接,努力適應新時期助產職業發展的需要,積極開展教學改革與實踐。經過改革實踐,該校學生因產科操作能力強、綜合素質好而受到用人單位歡迎,2014屆(2011級)助產專業畢業生8月份就業率為94.3%,專業對口率達到96%。由此可見,產科技術課程與助產護士職業標準銜接的教學改革效果是顯著的,值得推而廣之。
【參考文獻】
[1]薛敘明,曹紅英,趙昊昱.高職人才培養與國家職業標準的對接研究與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4(2)
【基金項目】2012年度廣西高校優秀人才資助計劃項目
【作者簡介】游 坤(1972- ),女,廣西藤縣人,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助產教學、婦產科臨床與教學。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