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調查分析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現狀,提出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 調查 分析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8C-0175-02
在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今天,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如何將很大程度影響著他們的就業競爭力,就業的實質是擇業者與社會職業崗位的結合,好的就業意味著擇業者選擇了適合的職業。就業的關鍵在于擇業者恰當的職業選擇,要做出恰當的職業選擇,需要大學生具備較強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和能力。而這種意識與能力的獲得,是以好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育為基礎的。本文以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調查分析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現狀,提出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建議和對策。
一、調查對象和方法
參與本次調查的是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職業技術學院300名學生,最終收回有效問卷296份。統計如下:
性別比例:在參與調查的300名學生中,男生有144人,占總數的48%,女生有156人,占總數的52% ,在調查對象中,選擇了比較均衡的男女性別比例。
年級比例:在調查的學生中,大三學生57人,占19%、大二學生87人,占29 %、大一學生156人,占52%。
根據調查目的,設計了《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情況調查問卷》,對學生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300份,其中有效問卷296份,樣本分布相對合理,基本能達到統計分析要求。
二、調查結果分析
通過對問卷的統計分析發現,盡管學院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但也存在著課程自身建設、師資力量、課程管理等問題,還沒有形成成熟的觀念和完善的管理機制。
(一)課程自身建設存在不足。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效益的發揮,涉及管理、師資等多個方面,但根本在于課程自身建設。通過調查,我們發現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自身建設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課程理念不夠清晰。問卷中設置的“上課時老師講授重點”這一問題,選擇職業生涯規劃選項的僅占調查總數的34.6%。當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內容缺少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引導,更偏重于為就業服務,提高學校的就業率。二是課程內容單一。調查發現,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內容注重理論知識的講授,課程內容比較陳舊,不能及時傳遞給學生本學科領域內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學科整體的發展趨勢,不能根據學生的專業特征進行規劃指導,課程實施缺乏長期有效的反饋機制。三是授課模式單一。關于該課程的授課方式,在整理調查數據之后發現:70%以上的授課老師都采用純理論課的授課方式,對于這種授課方式,大部分學生都不太滿意。對于“您更希望該課程選擇哪種授課方式”的調查中,僅有 4%的學生選擇了理論課為主的授課方式,53%的學生選擇了理論課加專題講座的方式。四是教學安排不合理。在當前就業率為主要追求目標的前提下,很多學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僅在大學一年級開設一學期,而且內容偏重于就業指導。這樣的課程安排直接影響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效果,而且只開設一學期的課程也不符合國家對大學生進行全程化職業規劃指導的要求。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有60%以上的學生對學校僅僅開設一學期的職業生涯規劃理論指導課感到不滿意。
(二)師資隊伍缺乏。師資隊伍的問題,直接影響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順利實施,教師團隊是否專業決定著課程的質量和實施效果。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師資隊伍同大多數高職院校一樣,沒有實現職業化和專業化。在“您希望該課程的授課老師有什么樣的教學基礎”一題中,有24%的學生選擇具有本專業學科背景,了解本專業就業情況和就業需求的老師,60%的學生選擇具有專業職業生涯規劃知識的老師,其余的則選擇貼近學生的一線老師和輔導員。由此說明,職業生涯規劃作為一門對學生的發展有深遠影響的課程,老師的教學水平相當重要,應該具有專業的心理、咨詢和研究水平,逐步走向職業化、專業化。
(三)管理不到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要實現其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有效的監督評價機制和完善的教學管理體系。教學是一個周期長、涉及面廣的過程,教學質量的高低不僅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水平、學生的基礎、教學的環境和設施,還與學校領導和管理部門息息相關。所以,要想對課程進行全面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就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體系。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該課程相關部門和領導重視度不夠,在課程的管理和考核這一環節過于形式主義,沒有發揮真正的管理作用。有些系部并未按規定開設課程,或者沒有完成規定課時,課程實施中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在課程評價方面,學校雖然制作了問卷來調查課程的教學質量等,但都是比較簡單的幾道題,不能完全反映該課程的教學效果。沒有完善的管理和評價體制,影響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實施質量。
(四)學生自身認識不足。學生是課程的主體,學生基本上都參與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學習,但在對課程的理解和接受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一是主動學習意愿不強。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對于專業學習認識不足,往往是應付了事,并且對個人的職業取向認識模糊,不了解自己專業將來要從事的工作,什么樣的工作適合自己,對于將來要從事的工作有意識的積累專業知識的學生更是少數。二是對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認識不足。很多學生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較為膚淺,而如何把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和理解同個人未來職業發展結合起來并不是十分清楚,至于能結合個人的人生定位主動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學生所占的比率很少。
三、建議
由上可見,目前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存在很多方面的問題,亟須優化改進。課程的優化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提升課程地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與一般課程不同,不能因為課程學科屬性的不明確而使課程邊緣化,要促進規范化、系統化、科學化的課程建設。要想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實現促進就業的目的,學校就必須重視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把其作為一門必修課程納入教學計劃,進行全程化的指導。學校應該根據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所處階段,合理安排學時并且嚴格執行。在設置專門的管理機構,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選擇適合學生的教材,把課程納入到正常的課程表內而不僅僅是用周末或者晚上的時間進行授課。學校在保證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和其他課程的同等地位的同時,還要對該課程的質量監督和評價體系進行建設和完善,必須由學校的教務管理部門制定教學秩序,同時管理部門要對教學質量和秩序定期進行檢查,用合理的方式進行考核,保證教學質量。
(二)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完善的課程體系是保證課程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全程化教學理念的指導下,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要做好整體的教學規劃,進行層次教學,在大學一年級到三年級的不同階段,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不同的教學安排。大一主要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進行自我認知、自我評估,做好規劃準備;大二對職業進行探索,確定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大三確定自己的職業選擇并制定職業規劃并實施。在我們的調查中,很多學生對課程的開設方式提出了自己的意見,60%的學生都希望課程設置能更加合理化,使他們能在整個大學期間接受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把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貫穿到大學三年的學習中,實現全程化、全員化的教學,在教學實施之前,完善課程體系,明確教學內容和任務,制訂全面的教學計劃。在課程的設置中,用具有連續性和針對性的穩定課程代替當前分散的、臨時的課程,用固定性的指導課程代替講座式的指導。
(三)改進教學方法。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單一的理論課講授,缺乏實踐活動,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和課程效果。單一的理論教學只是紙上談兵,學生無法很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師教學應該根據課程的性質,采用多種實踐教學與理論課相結合的方式,在課程上組織課堂專題討論、案例分析、模擬招聘等,在課下進行訪談、企業參觀、名人講座等活動,來激發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在教學上構建開放式教學體系,以學生職業發展為主線、社會需求為導向、職業生涯規劃為切入點,完善包括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創業指導的理論教學,探索以第二課堂、社會實踐和職業體驗為主要內容,包括個性職業素質測評、一對一職業指導咨詢、發布就業信息的實踐教學。
(四)優化師資隊伍結構。當前擔任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師的人員大多是各院系的黨委副書記和輔導員,雖然他們與學生接觸頻繁,能很好地了解學生的現狀,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指導,但是他們不是專職教師,對課程的理解和專業知識的把握還有所欠缺。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師資隊伍主要應該有三個方面的人員構成:一是專職教師,他們主要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領域和理論進行研究,進行日常教學,同時結合實踐編寫教材。專職教師的基本理論、就業政策和各種法律法規知識都比較扎實,同時也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所以他們是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最佳的教學人選。二是各院系輔導員、學生處的工作人員,他們通常作為兼職老師承擔教學工作,作為經常接觸學生的師資隊伍,他們最了解學生的情況、本系各專業的發展方向、就業前景和當前的就業情況,可以從本專業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規劃指導。三是學校和各院系聘請的專家、成功人士以及成功就業創業的師兄師姐,他們可以通過不定期的講座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和就業的輔導。這些知名人士從自身的實踐出發,利用自身就業的經驗,同時也從企業和社會需求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最直接、最真實、最符合社會實際的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這樣可以使學生能真實地接觸社會,親身實踐了解企業。
【參考文獻】
[1]袁瑞寧,劉瑩.本科生職業生涯規劃調查分析——以H大學為例[J].大眾文藝,2010(6)
[2]劉連紅.體育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與對策研究——以成都體育學院為例[J].運動,2012(9)
【作者簡介】何克奎(1981- ),男,廣西南寧人,碩士,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講師。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