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揚桂
道光二十九年(1849)6月,已經55歲的魏源,終于科舉取仕,當上了江蘇興化縣的縣令。盡管這是朝廷給予的一份遲到的愛,但他還是高興地上任了,因為他覺得終于有了施展抱負的機會。
興化與鄰近的高郵、寶應、江都和東臺一帶,統稱為里下河地區。這一帶地勢低洼,最容易雨澇成災。而在這片區域中,魏源任職的興化,地勢最低,就好像一只大鍋的鍋底,洪水一來,首當其沖。里下河地區的人民全靠高郵城西京杭大運河的百里長堤,阻擋著高寶湖和洪澤湖的洪水。當時長堤上設有5個大壩,一遇上水情緊急的時候,河官生怕長堤決口,丟了自己的烏紗帽,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會下令開壩泄洪。可是,一旦泄洪,則當年所種莊稼必定全部淹沒,“雖黃穗連云弗顧也”。
魏源上任的時候,碰到了多年不遇的特大洪災。他未來得及去衙門安家,就風塵仆仆地奔向了抗洪第一線。然而讓他吃驚的是,守堤的官員正準備啟壩,要將洪水泄入“大鍋”里。魏源看著快要成熟的糧食,急忙勸阻河官不要啟壩,但魏源這個七品芝麻官官職太小,守壩的河官是朝廷直接管理的,級別比魏源高,他們根本不理睬他的哀求。
魏源沒有辦法,只好快馬加鞭,連夜冒雨來到揚州,向兩江總督陸建瀛匯報自己的抗洪方案,請求總督大人下令立即打開沿邵北至清口運河東岸二十四閘,分路泄洪,不到萬不得已,不要開壩,即使要開壩也要新谷登場之時。對魏源的請求,陸建瀛作了彈性的答復:“可保則保,毋許擅開。”言外之意是,不能保就不要保,需要開還得開。得到總督這個有些模棱的指示后,魏源立即趕赴防洪大堤,借總督的權威阻止了河官開閘泄洪,并親率兵丁民工堅守東堤,護堤保壩。
已經絕望的百姓見莊稼、房屋暫且保住,精神振奮,一聲呼喊,成千上萬的民夫全部擁上長堤,緊跟著魏源與洪水做殊死搏斗。
晝夜無眠的魏源,幾次暈了過去,當他醒來時,又馬上沖向水勢最險的地方。他赤足散發地伏在河堤上祈禱:“天啊!庇佑可憐的百姓吧!魏源寧愿以身殉職,代替民死!”悲壯的場面感動得老百姓都哭了起來。
經過幾個日夜的奮戰,奇跡終于出現,風停雨住,百里長堤保住了。兩江總督陸建瀛感動了,扶著跟自己一般年紀的魏源,大發感慨:“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豈不信然。”魏源回衙時,前來迎接的士紳拿著香火,放著鞭炮,送來一塊大匾,上書“淮揚保障”四個大字。
這一年,莊稼長得特好,老百姓把一望無際金燦燦的稻谷叫做“魏公稻”。從此,“魏公稻”的故事家喻戶曉,至今傳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