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鳳敏,朱 歡
(中國礦業大學 管理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金融系統邊界決定了金融學學科邊界,金融結構特征決定了金融學專業課程設置重心。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全球金融自由化浪潮和金融創新涌現,金融系統邊界不斷延伸。特別是影子銀行的狂飆突進帶來了金融業態和金融結構的深刻變化,不僅直接沖擊了各國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也對當前金融學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提出了新要求。影子銀行發展改變了以“商業銀行——中央銀行”為微觀基礎的流動性創造機制,從而對基于這種模式設計的貨幣銀行學課程內容體系形成挑戰[1]。為了培養符合現代金融經濟發展要求的金融專業人才,本文在系統界定貨幣銀行學教學目的與研究內容基礎上,從影子銀行擴張之下金融業態變化與金融結構新特征角度,分析貨幣銀行學中亟待補充或改革的內容,提出擴展貨幣銀行學課程內容體系的設想,并對金融學專業建設與改革提出一定的建議。
作為教育部指定的21世紀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核心課程,貨幣銀行學不僅是金融學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也是非金融專業通向金融學科的門戶課程。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中的“貨幣銀行學”專業和“國際金融”專業合并為“金融學(含:保險學)”專業后,高校關于“金融”涵蓋的范圍及“金融學科”的體系設計爭議不斷,傳統“貨幣銀行學”一度被無所不包的“金融學”課程取代。然而,在教學實踐中“金融學”課程凸顯教學內容龐大、重點無法把握、課時限制等弊端,從而國內高校相關專業課程設置自然形成了這樣一種趨勢,即:針對金融學或經濟類專業設置以“宏觀金融”為主要研究對象、理論性較強的“貨幣銀行學”(也稱為“貨幣金融學”)課程;針對非金融學或管理專業設置內容覆蓋廣泛、以普及金融學知識為目的的“金融學”課程?;诮鹑趯W專業課程體系設置,貨幣銀行學課程教學目標被定位為通過系統學習這門課程,學生能夠掌握貨幣金融領域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為后續金融課程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同時初步了解金融市場運行流程以及金融機構實際業務,為以后從事經濟金融工作提供實踐指導。
不同高校、不同教師對于貨幣銀行學課程內容邊界與教學重點理解存在差異,尤其體現在不同版本貨幣銀行學教材內容體系設置上。目前國內高校使用的主流貨幣銀行學教材[2-6],一般都覆蓋貨幣(貨幣定義、職能、制度及度量)與貨幣理論(貨幣供給與需求)、金融體系(利率、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風險(單類機構如商業銀行風險、系統性風險與金融危機)及其監管、貨幣政策(中央銀行、目標、工具、傳導)與貨幣政策理論(IS-LM模型與AD-AS模型下國民收入與價格決定)等內容,除復旦大學胡慶康主編的《現代貨幣銀行學教程(第五版)》之外,其他均不同程度涉及開放經濟下國際貨幣(金融)制度安排與貨幣政策協調問題。此外,與米什金的《貨幣金融學》相比,國內教材還從金融發展、抑制與深化角度特別突出了我國貨幣金融體系的特殊性與動態發展特征??梢?,貨幣銀行學是研究金融體系各要素基本關系與運行規律、貨幣通過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之間相互作用理論,以及貨幣金融管理當局通過這一關系實現宏觀調控與金融穩定的學科。其內容具有如下特點:
1.宏觀性。2001年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黃達提出將金融學學科體系大體劃分為微觀金融分析和宏觀金融分析兩類[7]。雖然貨幣銀行學涵蓋了利率期限結構、金融市場與機構運作等微觀金融分析,但其主體部分顯然屬于“宏觀金融分析”范疇,是宏觀經濟學中的部門經濟學。
2.理論性。盡管貨幣銀行學從實踐層面針對金融市場運作與金融機構業務進行了介紹,但更多篇幅是大量宏微觀經濟金融理論分析,如貨幣供給與需求理論,IS-LM模型下利率與國民收入決定理論,AD-AS模型通貨膨脹與緊縮理論,開放經濟條件下匯率決定及內外部均衡理論,以及金融發展、深化與抑制等理論。
3.系統性。不同貨幣銀行學教材雖然章節安排存在差異,但通常從貨幣產生與發展、貨幣形式與制度演變歷史闡述貨幣在經濟金融活動中的職能與度量,然后分析在金融體系之下貨幣資金流轉形式(信用與金融工具、金融市場與機構運作)和價格(利率)決定以及微宏觀金融風險與監管,進而在國民收入與價格決定模型下研究中央銀行如何利用貨幣政策工具調控宏觀經濟??梢?,盡管貨幣銀行學各部分內容形似散亂,實際上聯系緊密、層層遞進,最后統一于完整的“貨幣→金融→經濟”系統之下。
4.動態性。現代經濟中貨幣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必須借助金融體系才能實現,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的金融發展水平與金融機構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國內外貨幣銀行學教材在金融發展、抑制與深化理論,金融創新與金融危機等部分內容處理有所不同,而貨幣政策工具選擇即傳導渠道則依賴于金融結構特征與市場發育程度。因此,貨幣銀行學研究內容必須密切結合金融系統發展新特征,不斷調整與更新相關內容。
由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執行董事Paul McCulley于2007年提出的影子銀行體系(Shadow Banking System,簡稱影子銀行)概念,泛指游離于監管體系之外,通過參與信用創造、提供期限與流動性轉換服務,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傳統商業銀行核心功能的金融機構與市場活動[8]。然而,中外影子銀行在組織形態與運行機制等各方面均差異巨大。一般認為,發達國家的影子銀行以資產證券化為核心內容,特殊目的機構購買商業銀行與各類信貸機構發放的貸款資產,以此為基礎發行資產支持證券(ABS),而各類結構化投資機構則在ABS基礎上發行再證券化產品。借助證券化與再證券化產品的發行與交易,金融機構為實現其自身或代理人進行融資與投資的目的,將金融機構、市場與工具緊密鏈接成為一個巨大的信用鏈條。中國的影子銀行通常采用與傳統銀行類似的組織方式、資金來源和運用模式來實現融資功能,不僅包括銀行內部的、以商業銀行為依托的表外業務,還包括銀行體系外的一切具有信用創造功能的工具、業務和機構,以及在監管體系之外的民間金融等[9]。在影子銀行系統下,銀行通過表外化業務變相提供信貸,僅發揮信用中介作用,既無須占用資本金,也不必預留準備金;而非銀行機構或非正規金融組織由于無須接受嚴格監管,能夠以信托產品、私募基金等各種靈活方式與手段,將大筆或零散的社會閑置資金配置至商業銀行信貸無法或不愿覆蓋的領域。盡管關于影子銀行的涵義迄今仍存在爭議,但全球范圍內“影子銀行”的大肆擴張在本質上凸顯了當前世界范圍內傳統銀行業衰落、非銀行金融機構興起、金融鏈條極大延長的金融結構變化特征。具體表現為:
1.影子銀行系統中投資銀行、保險公司、貨幣市場基金、養老基金、信托公司等非銀行機構居于重要地位,非銀行機構以整體或分散運轉形式發揮了儲蓄-投資轉化功能,極大削弱了商業銀行通過傳統“存款-貸款”渠道實現的金融資源配置。影子銀行急速擴張致使“金融脫媒”日趨顯著,商業銀行地位不斷降低,社會融資結構明顯多元化。以我國為例,2002年銀行貸款融資占全社會融資總量高達87.8%,而2013年則已大幅降至54.7%,總量僅上漲了4倍,但商業銀行和資本市場之外其他形式的融資占比則從2003年的9.1%上升至2013年的33.5%,總量暴漲了將近18倍。
2.發達國家影子銀行系統將商業銀行傳統貸款資產進行層層證券化,出售給各類機構投資者,再經由貨幣市場基金、養老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最終銷往零售投資者。中國影子銀行系統的重要內容之一——信托貸款則主要借助理財產品實現。為了彌補理財產品重籌資金造成的缺口,信托資金的來源可能是銀行間市場。換言之,無論證券化資產或理財產品,依托貨幣市場進行的回購交易都是影子銀行維持正常運轉并籍以實現“流動性/期限轉換”功能的重要保證。隨著影子銀行系統擴張,貨幣市場交易規模激增,儲蓄向投資轉化的金融鏈條不斷延長,金融市場交易規模增長速度遠遠高于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規模增速,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交易規模之比亦大幅升高。
3.無論是在發達國家混業經營模式還是在國內分業經營模式下,影子銀行系統的核心運行機制之一都是商業銀行通過貸款資產轉售或存款負債“理財產品化”將資產負債表內業務移至表外,可以達到逃避存款準備金率及其他各種監管制度。商業銀行傳統業務的“影子化”使得其經營邊界也越來越模糊,與非銀行機構聯系則日趨密切。與此同時,證券化資產或理財產品通過貨幣市場交易進行發行、回購與清償則又將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緊密鏈接??梢?,伴隨著影子銀行系統不斷擴張,分散的金融機構或單一金融市場必須相互依存、彼此協作才能有效發揮“儲蓄-投資”轉換、“流動性/期限轉換”等核心功能,金融體系一體化運作是影子銀行系統發展帶來的必然趨勢。
在根本上,影子銀行蓬勃發展反映了金融創新大量涌現后金融業態的新變化,影子銀行系統擴張帶來了金融結構顛覆性變革,使以貨幣、信用、銀行和金融市場等金融理論及其運行規律為研究對象的貨幣銀行學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另一方面,貨幣銀行學研究對象的動態性特征也要求其研究內容要緊跟經濟金融發展脈搏,全面反映貨幣金融領域實踐與理論的最新進展。當前貨幣銀行學教學中許多內容相對滯后,亟待更新,主要有以下方面:
1.現行貨幣銀行學教材通常將資金融通模式劃分為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兩種模式,在此框架下闡釋金融市場運行原理、金融機構經營管理與監管,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金融衍生品市場和非金融機構問題。然而,該內容架構一方面對金融體系的分析缺乏系統性,未充分揭示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銀行機構與非銀行機構之間的關聯;另一方面對金融衍生品市場和非金融機構未給予重視,更無法體現影子銀行系統發展對金融業態和金融結構特征的顛覆性改造。
2.現行貨幣銀行學教材主要以狹義貨幣M1和廣義貨幣M2為研究對象,分析傳統商業銀行通過存貸款活動進行信用創造的機理,進而構建貨幣供給模型并剖析中央銀行的貨幣供給調控原理。然而,隨著支付系統技術進步,影子銀行系統發展之下金融體系中創新活動層出不窮,非銀行機構負債與貨幣市場金融工具的流動性顯著增強,不但極大豐富了廣義流動性的種類,也直接沖擊了傳統狹義與廣義貨幣供應量口徑。特別是主要由非銀行機構依托貨幣市場交易進行的各種證券化活動,以基礎資產制造出規模龐大的廣義流動性,在實質上已經發揮了傳統銀行的信用創造功能,無疑對標準教科書的貨幣供給模型和調控理論產生了挑戰。
3.現行貨幣銀行學教材一般在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框架下分析中央銀行以壟斷貨幣發行為其履行職能的根本保證,通過與商業銀行的存貸款業務及管理發揮“銀行的銀行”職能,為政府代理國庫、經管黃金與外匯儲備、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監管金融體系,貨幣政策的邏輯思路是從貨幣供給創造機制選擇政策工具并調控政策目標。然而,影子銀行系統發展下“中央銀行-金融體系(商業銀行和影子銀行)”流動性創造機制日益取代傳統的貨幣供給創造機制[1],貨幣邊界與總量調控因而也必須突破商業銀行主導金融體系框架的制約。在實踐層面,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中央銀行的職能邊界不斷延伸,以美聯儲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中央銀行大舉推出了針對一級交易商與貨幣市場基金等非銀行機構的融資融券政策工具,貨幣流動性調控覆蓋范圍遠遠超過了傳統意義上的商業銀行,金融穩定也正式并入貨幣政策最終目標,顯然標準教科書內容已經明顯滯后于現實發展。
與以通識性教學為主旨內容覆蓋廣泛的金融學課程不同,貨幣銀行學內容體系設計應以“宏觀金融分析”為標準,強調從宏觀經濟學分析框架設計并安排內容體系。綜合各種版本貨幣銀行學教材,筆者認為貨幣銀行學課程內容可以很好地統一于宏觀經濟流程圖之中(見圖1)。

圖1 宏觀經濟流程圖與貨幣銀行學研究內容
宏觀經濟流程圖不僅呈現了貨幣與實體經濟的依附關系,也直接展示了“貨幣——金融體系——實體部門”路徑下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運行的交互影響?;诖丝蚣?,在金融體系模塊引入金融體系構成、金融機構與市場運行規律,闡述金融體系的“儲蓄-投資轉化”、信用創造、“流動性/期限轉換”、信息集散與風險分散等功能;在貨幣模塊介紹貨幣產生、發展、制度、計量以及貨幣供給形成與調控分析,揭示中央銀行怎樣通過金融體系實現貨幣流動性調控,從而達到管理宏觀經濟與金融體系的目的;從“貨幣——實體經濟”角度,可分析貨幣供求失衡引發的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現象,從“金融體系——實體部門”角度,亦可分析金融體系穩定與否對于實體經濟運行的反作用;最后,加入開放部門之后,又可以擴展至國際貨幣體系、匯率決定以及國際貨幣政策協調問題分析??梢?,以宏觀經濟流程圖統一貨幣銀行學教學內容具有極強的直觀性、系統性和兼容性。
在宏觀經濟流程框架下,貨幣銀行學為適應影子銀行系統擴張之下金融體系發展新趨勢,可以從金融體系結構、流動性創造機制、貨幣政策及金融監管等四個模塊擴展內容體系。
1.在金融體系結構模塊,首先從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種模式出發,考察金融體系發展、創新、深化和動態演進特征,梳理金融體系發展演化的動因和規律,刻畫當前全球金融體系發展趨勢。進而,在金融市場環節深化貨幣市場尤其是回購市場分析,拓展金融衍生品市場部分的資產支持證券市場內容,增加國內理財產品市場。其次,從業務功能角度劃分金融機構類型,除了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機構傳統業務介紹,還應擴充信托業與資產管理業等金融機構相關內容。最后,導入國內外影子銀行系統,分析影子銀行系統運行機理,各類金融機構扮演的角色,金融市場尤其是貨幣市場的重要功能,揭示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銀行機構與非銀行機構之間的關聯,厘清金融資產價格及利率傳導路徑,將金融體系貫穿為一整體,從系統視角洞悉金融體系運行規律。
2.在流動性創造機制模塊,首先結合當前金融創新、金融工具流動性變化以及主要國家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演變,刻畫貨幣供應量特別是廣義貨幣供應量構成的動態性特征。進而,從流動性角度剖析貨幣內涵,重新界定貨幣供應量的外延,將商業銀行和非銀行機構視為一體分析金融體系的流動性創造機制,將傳統貨幣供給模型修正為流動性供給模型。在此基礎上,通過考察中央銀行、商業銀行、非銀行機構以及社會公眾對流動性創造的影響,構造“中央銀行——金融體系”的流動性創造機制,揭示基礎貨幣、狹義貨幣、廣義貨幣及流動性之間的貨幣流動性層級變化與作用機理,并再次強調金融體系內部各環節相互依存的系統性特征。
3.在貨幣政策模塊,首先從中央銀行制度產生與發展入手分析中央銀行職能的變化,結合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主要發達國家及我國貨幣政策創新,分析當前中央銀行職能邊界變化以及資產負債表變化新特征。基于“中央銀行——金融體系”流動性創造機制,構造“中央銀行——金融體系——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調控框架,具體包括:一是在法定準備金率、再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操作三大傳統工具基礎上,增加近期各種創新型貨幣政策工具,分析中央銀行如何通過對銀行和非銀行機構的融資融券業務,經由貨幣市場對整個金融體系進行的流動性調控;二是在貨幣政策目標環節,分析金融創新與金融結構變化對數量型目標與價格型中間目標選擇的影響,評析當前主要發達國家與我國貨幣政策中間目標選擇面臨的問題;三是在貨幣政策傳導和有效性環節,梳理貨幣政策傳導路徑,強調影子銀行系統擴張通過金融結構對于貨幣政策傳導路徑的影響,進而分析影子銀行系統在監管套利、金融鏈條延伸、流動性創造、貨幣流通速度變化以及中央銀行獨立性等方面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
4.在金融監管模塊,分別從微觀和宏觀審慎管理兩個維度剖析影子銀行系統擴張之下的金融監管問題。在微觀層面,結合全球金融危機金融風險新特征,圍繞巴塞爾業協議III中關于資本要求、杠桿率、撥備率和流動性要求等四大方面內容,比較銀行與非銀行機構監管差異,剖析影子銀行系統發展對銀行與非銀行機構風險的影響及管理。在宏觀層面,從金融監管與宏觀調控關系出發,探討金融穩定目標與傳統四大最終目標的關系,從宏觀的、逆周期的視角針對商業銀行提出最低資本要求、資本緩沖以及撥備方法,與平滑性、前瞻性貨幣政策相結合,形成包含目標、工具和管理的可操作性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內容體系。
影子銀行發展帶來的金融體系變革深刻地改變了“貨幣-經濟”依存關系與交互影響路徑,基于宏觀經濟流程框架,從金融體系結構、流動性創造機制、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四個模塊梳理與擴展貨幣銀行學課程內容體系,能夠充分、確切地體現貨幣銀行學內容的宏觀性、理論性、系統性和動態性特征。需要指出,貨幣銀行學課程內容體系擴展需要進一步的教學改革支持,比如將“貨幣銀行學”課程名稱改為“貨幣金融學”[1],重新編寫貨幣銀行學教材與教學大綱,增加課時量或通過開展MOOC(慕課)等新型教學方式以擴展有限的課堂教學空間。另一方面,金融學專業課程設置也要充分考慮金融體系發展和金融結構變革特征,增加非銀行機構和貨幣市場相關內容的課程設置,建設金融學專業公共教學資源網絡平臺,強化金融學課程體系設置和專業培養的系統性。
[1]胡進.從流動性創造機制看貨幣銀行學課程體系[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10):150-152.
[2]米什金(美).貨幣金融學(第九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易綱,吳有昌.貨幣銀行學[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
[4]黃達.金融學精編(貨幣銀行學第五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5]姚長輝.貨幣銀行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6]胡慶康.現代貨幣銀行學教程(第五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7]黃達.金融、金融學及其學科建設[J].當代經濟科學,2010(7):1-11.
[8]解鳳敏,何凌云,周瑩瑩.中國影子銀行發展成因實證分析——基于 2002~2012 年月度數據[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4(1):21-26.
[9]李建軍,徐塞蘭,田光寧.中國影子金融體系研究報告[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