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管齊下 強制與教育并行
紐約市居民有1/3死于心臟病,八成民眾食鹽過量。市衛生局因此提議連鎖餐廳將含鈉量超過美國心臟協會所建議每日2300毫克攝取標準的菜式,加印鹽罐圖案。但反對者認為,鈉的攝取量因人而異,健康標準應介于3000~6000毫克之間,且科學界少吃鈉會更健康的證據也不足。此外,僅分店有15間以上的連鎖餐廳需配合,擔心不公平競爭。提案將于9月交由市長主導的健康委員會表決。
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 2014年統計指,美國1/10的疾病死亡與鹽有關,如高血壓引發的中風與心臟病;九成兒童攝取鈉過量,平均每天3279毫克,超過七成來自餐廳及加工食品,而非自己主動加鹽。排行前十名高鹽食品為:披薩、面包、腌制肉類、零食、三明治、雞塊、意大利面、墨西哥餐及湯。而且攝取量隨年齡增加,至全國平均的3400毫克。1/6兒童、三成的人口血壓偏高,僅10%的人達到2300毫克的建議。專家建議,50歲以上及患有腎臟病的人,應降至1500毫克。
加州柏克萊去年已通過立法,成為全美首座加征含糖飲料稅的城市。但舊金山去年提出的汽水增稅法案,公投未達2/3的法定門坎。提案規定每12盎司熱量超過25大卡的飲料,在廣告牌、公交車、車站和球場廣告上需加印警告標語:“舊金山市府警告!含糖飲料會導致肥胖、糖尿病及蛀牙。”標語面積不可小于20%,同時比照香煙及酒類,禁止市屬建筑張貼含糖飲料廣告,市府部門或承包商也不可用公費購買含糖飲料。議員并呼吁州議會立法要求容器加印警語,因為舊金山在肥胖及糖尿病付出的成本,每年超過5000萬美元。1/3的兒童,未來可能患糖尿病。
2006年開始,聯邦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要求食品制造商于包裝的營養成分標示加注反式脂肪含量,業者開始逐年減少用量,據估計至今已僅剩不到三成。繼要求所有連鎖餐廳菜單需加印熱量值后,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決定三年內全面禁用反式脂肪,強調消費者將不會注意到食品味道有太大改變,卻可因此降低心臟病的罹患率。
中國菜配美甜點 更易生病
紐約大學教授食品政策專家內斯爾指出,政府想鼓勵餐廳業者少放鹽,但問題是誰想當領頭羊?
曾任法拉盛美食協會理事長、餐館業者莊振輝認為,吃清淡是好事,但偶爾嘗鮮也正常。“一茶匙的鹽分三餐吃。市府為何不自己開一間餐館,看員工是否會想吃?”他說政府可以教育,但消費者自有判斷,比如吃了某家的菜太咸,某家的飲料太甜,下次就不會再去。每個人口味不同,北方菜餐館鹽放少了,不會有生意,南方菜若不甜,也是一樣。
他認為在教育程度、收入高的市場,健康食物可以生存,但在移民小區很難。糖、汽水過去在華人社會貴,但在美國便宜,大家自然多吃,小孩也跟著一起吃,所以仍然有賴教育。他的女兒在美國生長,受朋友影響,連蛋黃都不吃,把主菜前吃色拉看得很重要,因為先吃了半飽,主菜便不會全吃完,可以打包當下一餐。
張靜芬營養師指出,華人對鹽常有迷思,比如覺得沒吃鹽就沒力氣,但多余的鹽會隨小便排出,反增加了腎的負擔。鹽吃多了,鈣也會隨著小便中的鈉流失,這也是華人骨骼常會退化、疏松的原因之一。
擔任營養師20余年,她觀察華人與鹽、糖、油相關的疾病比例持續增加,比如糖尿病、腎臟病、三高等。華人過去的觀念是填飽肚子,不管吃什么。中式料理偏咸,美式糕點又高糖,若吃中國菜配汽水、甜點,更容易生病。
只是注明超標 控攝取量靠自己
對于業界反彈,紐約市議員顧雅明認為是預料中,但政府沒規定不能放鹽,只是超標時必須注明。飲食雖是個人行為,但個人不健康會影響社會,如政府預算、醫療支出、保險成本以及勞動力等。城市居民忙碌,多在外用餐,吃了多少油、鹽、糖都不知道,因此更需要標示來提醒。
身為藥房業者,他發現華裔年輕糖尿病患增加,主因是甜食吃太多。因為飲食習慣,“亞裔小胖子”也有增加趨勢。常見華人來美,幾年后便發胖,食物份量大是原因,也更加重了鹽糖的攝取。文化也是問題,不愿浪費食物,點了就要吃完。華人小區現在流行“吃到飽”餐廳,很多人覺得工作特別累,應該多吃一點;也有新移民因朋友少,精神空虛,尋求飲食滿足。
(摘自美國《世界周刊》)(編輯/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