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和足球
成網民“出氣筒”?
備受關注的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終于塵埃落定,評獎結果甫一公布,就引來一些議論。比如,網絡文學作品被認為是“陪跑”中的點綴;由一個本來在中國文學界“最厚重最有分量”的獎變成了“終身成就獎”等等。這些說法可以看作批評,更應當看作公眾期待。
我們不能否認當前的文學評獎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社會原因。有人說,文學和足球一樣,在今天改革中的中國,承擔了超載的公眾訴求。這是有一定道理的。隨著多元化社會的形成和發展,人們對于公正、透明的期待越來越高,而這樣的期待率先投放在了文學、足球上面,因為這兩個領域受關注范圍廣,而且有的時候看起來是可以“隨便罵”的。
在今天的中國社會,沒有哪個領域是可以躲避輿論監督的“世外桃源”。無新聞不見得是好事,無爭議也不見得就完美。在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進程日益推進,公平正義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的今天,有爭議,有不滿,恰恰是輿論公開、言論自由、事業進步的一個標志,而那些悄無聲息、游離于眾人視線、遠在社會監督之外的所在,反倒常常是黑箱操作的多發地段。
(師力斌)
不必給中西基礎教育貼上標簽
前不久,一組BBC制作的中國教師赴英國試教宣傳片走紅網絡。宣傳片佐證了中西教育方式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一深入人心的觀念。差異顯現為:中式教育重灌輸、重規訓、重紀律,西式教育重引導、重啟發、重開放。普遍的觀念甚至認為,正是中西基礎教育中這種鮮明的差異,導致了中西科技進步與科學創新能力的差距。這樣的差距近年來不斷地倒逼國人反思中國式教育的弊病,激勵中國社會借鑒西式教育的長處,改良中國基礎教育,尤其是自然科學教育中封閉、沉悶的局面,將創新式思考、啟發式培養引入中國基礎教育中的自然科學教育中。
但在現實中,這種改良意愿卻催生出兩個觀念誤區:一是將調皮與不守紀律視為創新與活力之源,反之將守紀律、尊重他人視為喪失活力的表現,這種觀念誤區不限于校園;二是一味注重自然學科教育方式的革新,而忽略了人文學科教育的配套改良。中西教育的確有差異,但差異并非來自于守紀與不守紀的差異,也主要不在于自然學科教育的封閉與開放。更重要的,是制度環境。制度中的弊病在限制著創新與科技能力的提升,禁錮著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如果制度不改良,如果科研依然由權力主導,學者管理依然奉行官本位、權本位,再好的基礎教育也將遭遇體制的“攔路虎”,從而無法釋放創新的活力,奠基起中國技術進步與科研創新的“大廈”。
(岳 乾)
個人努力難填平城鄉學生素質落差
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有多大,宏觀來看,有公開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農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微觀來看,當城市孩子正在不斷拓展自己的認知度時,而農村孩子特別是山村孩子,連電影都沒有看過,更不知幻燈片為何物,綜合素養存在巨大差距。
而在封閉的農村與山區,孩子們既沒見過也沒有聽過的事情實在太多。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社會教育,孩子對書本以外的東西接觸得少之又少。他們既沒有上網的條件,也沒有看電影的機會,更難以接觸書本以外的事物,至于品嘗紅酒、在歌廳唱歌等,更是無以企及。
在筆者看來,“不知幻燈片”背后體現出來的教育鴻溝需要用政策填平,并把解決鄉村教師問題作為落腳點。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對穩定鄉村教師隊伍,吸引優秀人才到鄉村學校任教,帶動和促進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今年教師節主題確定為聚焦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也釋放出重視和關注鄉村教師的積極信號,期待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讓鄉村教師和鄉村教育都能迎來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
(堂吉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