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關鍵詞】 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
方法;創新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7—0114—01
中學思想品德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教師,因此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更新觀念、明確任務、積極投身于課程改革之中。在教學中,應當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思想品德課“活”起來,讓學生感興趣。為此,筆者在九年級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做了點滴嘗試。
一、運用名詩名句,讓思想品德課中的道理通俗化
古詩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內容,名詩常常寓意深刻,給人啟迪,令人深思,把這些詩句運用于思想品德課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深奧的道理。比如,在學習“封建土地所有制”這一知識點時,我選用了學生熟悉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并設問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引導學生閱讀分析課文,再請學生回答,最后總結出原因。這樣不僅使學生對該知識點有了較深刻的認識,而且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做到了知識性與趣味性的有機結合。
不僅名詩可以用,名句也可以信手拈來,巧助思想品德課教學。例如,在講“艱苦奮斗”這一知識點時,我先讓學生搜集不同時代關于艱苦奮斗的名言名句,然后上課時讓學生發言。學生們列舉了“艱苦奮斗,玉汝于成”、“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等名句。通過這些名句,學生深刻領悟到了艱苦奮斗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代中學生更要發揚這種精神。
二、構建活動課,讓思想品德課的理論生活化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習是學生的個體行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所以教師就要將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他們有比較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在思想品德課上構建活動課,則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在講“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這一內容時,我采用了讓學生“現身說法”的形式。課前先讓學生調查其祖輩、父輩的生活經歷,了解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然后讓學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記錄下來,自由發言,各抒己見,從吃、穿、住、用、行等多方面談改革開放的變化。此時得出結論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學生容易理解,更具有說服力。
思想品德課的基本理論若從正面講解,學生有時難以接受,但若采用“辯論會”的形式,通過辯論讓學生得出結論,效果會更好。因為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我在講解“談社會理想,樹堅定信念”時,就采用了辯論的授課方式。事實證明,通過辯論,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又完成了思想品德理論的傳授。通過課堂授課方式的調整,使思想品德道理生活化,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思想品德課自然受歡迎了。
三、讓音樂走進思想品德課堂,讓思想品德課活潑化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遠不是培養音樂家,而首先是培養人。”為了強化思想品德理論教學,在上課時適當引入音樂,用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心聲召喚學生、教育學生,引發其對科學理論的共鳴,可以使思想品德教育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例如,在講“中國環境問題”時,我播放了《美麗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歌曲,這些歌曲不僅激發了學生珍惜、熱愛美好環境的熱情,而且也讓學生有了保護環境、同破壞環境行為做斗爭的堅強決心。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讓思想品德課教學手段現代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媒體也逐漸走入課堂,廣泛運用于教學中。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代替了過去把黑板、粉筆作為教具的教學模式,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還可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講“可持續發展戰略”這一知識點時,我播放了電視記錄片,讓學生欣賞空曠的草原美景、荒涼的沙漠戈壁、騰飛的牧區經濟等畫面,再讓學生聆聽歌曲《美麗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最后結合畫面的內容,充滿激情地向學生講述了國家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原因,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感性上體會到黨的英明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政策的偉大。這樣輕松自然地把理論轉化為認知,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境界,從而提高了課堂質量。
實踐證明,大膽改革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不僅能增強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興趣,而且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為他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奠定基礎。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