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庚南

T微眾銀行獲批后,在去年10月就已舉行創立大會,并在去年12月一個月內獲得開業批復及金融許可證,完成了工商注冊領取營業執照,可謂是“互聯網速度”。
微眾銀行18%的貸款定價,自有其定價的邏輯,這就是收益覆蓋風險的商業可持續原則。5月15日,微眾銀行首款產品“微粒貸”正式上線,領先于阿里網商撩開網絡銀行的面紗。然而,微眾銀行這一次受到關注的不僅是它打出的“無抵押、無擔保、按計息、隨借隨還”菜單,還有高達18%的年化利率。
這一利率相當于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的3.5倍多,已臨近最高院劃定的4倍于基準利率的紅線。據說,這一利率水平是“微粒貸”產品內測期間標準,未來隨著用戶范圍的進一步放開,將實行差別化定價,信用良好客戶可享受到萬分之二到萬分之三的日息,折合年化利率7.2%-10.8%。
年化利率18%的水平算不算高?答案是毫無疑問的。即使按10.8%的水平,也相當于現行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浮100%多。若果真如此,會不會再次刺激公眾的神經?記得在去年上半年,某官員一篇關于部分地區銀行貸款利率上浮高達30%的調研報告竟引起了高層的關注和批示。上浮30%尤令公眾矚目如此,上浮100%、甚至250%更讓人情何以堪?
但微眾銀行18%的貸款定價,自有其定價的邏輯,這就是收益覆蓋風險的商業可持續原則。以高利率覆蓋高成本和高風險,實現小微企業貸款商業化運作,已逐漸成為理論界和實踐部門的共識。
騰訊擁有超過5.76億的移動端QQ用戶,基于社交網站而非實體企業的龐大客戶群既是微眾銀行的底氣,也是其軟肋所在,其所面臨的信息不對稱風險將遠甚于傳統銀行。高風險必然需要以高利率來匹配和覆蓋,對于“企鵝”而言,就是要借助大數據優勢對客戶風險進行評估、最小化客戶風險,同時憑借海量客戶優勢、按照大數原理實現風險的分散和覆蓋。
筆者無意就微眾銀行“微粒貸”產品利率的高低做更多的評價,畢竟利率市場化就在眼前!畢竟貸款利率已完全放開(除了最高院劃的4倍于基準利率的紅線還在)。微眾銀行最終推出的產品是怎樣的價格,我們不得而知。但從它的客戶群體的定位以及所顯示的定價取向看,除了規模和運作模式之外,或許我們很難找到將其與小貸公司區分的依據。
或許大家還記得,李克強總理年初為微眾銀行第一單放貸敲下電腦回車鍵時對微眾銀行的期許:要降低成本讓小微客戶切實受益。或許“企鵝”還記得自己涉水銀行領域的初衷:以普惠金融為目標,以小微和個人消費為主要客戶,以個存小貸為特色。
按照馬化騰前不久的表態,微眾銀行對自己的定位是有銀行牌照的金融合作平臺,希望與其他銀行合作。其業務或將瞄準個人消費、社會短期融資。如果是這樣,決策層是否會感覺有些失意呢?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值得探究的是,微眾銀行的貸款定價取向,應該能帶給我們更多的反思。
其一:民營銀行本質上是商業性經濟組織,對利潤的追逐是它始終不變的方向,不要將民營銀行逐利的外部性與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簡單地劃等號,更別簡單地與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掛鉤。
監管層設立民營銀行的初衷是通過區域性銀行組織體系的豐富,改善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于是就有了一種比較似是而非的說辭,認為允許民營企業發起設立民營銀行,就能實現民資出路與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有效對接,所以加快發展民營銀行具有非凡之緊迫性和現實需求。民營企業家信誓旦旦,媒體輿論言之鑿鑿。事實不假,民營銀行的設立無疑將有助于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特別是有助于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的實施。
但千萬別草率地將民營銀行與服務小微企業劃等號,更別與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掛鉤。民營資本運作的最核心目標,就是為其民營股東帶來預期資本回報;在面對成本高、風險大的小微企業融資訴求時,資本的逐利性、避險性將展露無遺。
像微眾銀行這類剛涉水銀行領域、完全依托線上的民營銀行,其所面向的客戶群體信用的脆弱性是可想而知的。高風險必然需要以高利率來覆蓋,這是最淺顯的金融學道理,也是這類銀行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所謂緩解融資難、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的說法難脫忽悠之嫌。
其二:利率市場化對銀行業舊的定價理念和定價技術將形成巨大沖擊。只有 “以客戶為中心”的定價理念才能贏得長期的忠實客戶,才能贏得長遠發展的根基;只有加強成本精細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客戶風險評估體系,銀行的貸款定價才能經受住利差不斷收縮的煎熬。
盡管我國貸款利率已基本放開,但貸款利率的上浮總不能太離譜。貸款定價的基礎不僅取決于資金成本的高低、客戶風險的大小,還要立足于客戶關系發展,充分考慮客戶的承受能力。這應該是現代銀行科學定價的取向。
當銀行在面對社會關于“融資貴”質疑時,確實應該反思。貸款定價,是否真的體現了成本的上升、體現了我們對風險的判斷和評估?是否真的讓小微企業感覺物有所值?如果不是,為什么不能本著科學的定價理念,充分考慮企業客戶的實際承受能力,適度定價。這并不是讓利的概念,而是銀行基于自身長遠發展應該作出的理性抉擇。只有基于互惠共贏的合作理念,銀行才能贏得企業的理解,贏得長期、穩定的合作伙伴,贏得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在貸款定價技術方面,銀行業的短板也是客觀存在的。盡管各商業銀行在利率風險定價方面都已或淺或深地進行了積極探索,有些銀行還建立了自己的風險定價模型,但所采取的方法或模型總體還顯粗放或停留在理論上,簡單地依據客戶貢獻度、信用等級、貸款擔保方式等指標實行加點上浮。
至于所確定的貸款利率能否覆蓋成本和風險、覆蓋到什么程度,有多少銀行能說清楚?在目前的利差水平下,由于銀行還能獲得比較滿意的利潤回報,因此對利率工具運用的精巧度也許并不太在意。但是,一旦利差進一步收窄,銀行風險定價能力無疑將面臨嚴峻考驗。
其三:“融資難”與“融資貴”在一定時期處于蹺蹺板的兩端。融資難客觀上帶來融資貴,而緩解融資難的手段又往往會推高融資成本。因此,小微企業“融資難”與“融資貴”是兩個階段的戰役,不可畢其功于一役。在當前形式下,關注“融資難”問題更具現實意義。
某種程度上,融資難與融資貴是對立統一體。在一定時期,融資難客觀上帶來融資貴。因為,作為商業性經濟組織,銀行在分配信貸資源時要服務其核心利益,即對利潤的追求、對風險的控制。商業銀行這種核心利益衍生的價值取向與小微企業客觀存在的信息不透明、可抵押資產少弱質性形成鮮明反差,直接影響銀行對小微企業的貸款決策。要么通過提高門檻壓縮和控制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直接增大小微企業融資難度,迫使其以更高的成本通過其他渠道融資;要么按照利率覆蓋風險原則,提高貸款定價。其結果都將直接或間接增大企業的融資成本,引發“融資貴”的怨言。
可以說,融資難與融資貴實際上處于蹺蹺板的兩端。商業銀行按照商業可持續原則,通過利率覆蓋風險來緩釋小微企業信息不對稱問題,既是緩解融資難的手段之一,同時又可能導致一定時期小微貸款利率的上升,加劇“融資貴”問題。
因此,要想同時解決“融資難”與“融資貴”問題,效果可能適得其反。我們要求商業銀行既要努力加大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緩解“融資難”問題,又要求它定價低,顯然背離商業可持續的原則,可能令商業銀行在信貸支持小微與風險風控間無所適從,而且還可能損害正在推進的利率市場化進程。
雖然融資成本的上升對小微企業,特別是對處于產業層次低、產品附加值低、利潤空間小的企業構成一定壓力,但能否獲得貸款始終是企業在融資方面考慮的首要問題,即 “融資難”始終是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