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昆,張 鵬
(1.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2.解放軍第273醫院,新疆 庫爾勒 841000)
甘肅農村小學生社交焦慮相關因素研究
喬 昆1,張 鵬2
(1.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2.解放軍第273醫院,新疆 庫爾勒 841000)
目的 了解甘肅省某地區農村小學生社交焦慮狀況,明確影響其社交焦慮的相關因素。方法 抽取甘肅省定西市某農村小學410名二至六年級學生,采用兒童社交焦慮量表和自編調查問進行調查。結果 該校小學生社交焦慮總分顯著高于我國城市小學生常模,小學生社交焦慮總分在父母打工不同情況下差異無顯著性,但在年級和性別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男生社交焦慮總分高分組的人數顯著多于女生。社交焦慮可能與師生關系是否融洽、家庭作業是否獨立完成、是否經常閱讀課外書報、是否主動與人交往以及父母送子女禮物類型等因素有關。結論 學校生活和父母與子女的交流方式極大地影響著小學生社交焦慮程度,因此,社會、學校和家長應共同努力,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社交焦慮;農村小學生;留守兒童
社交焦慮是指對某一種或多種人際處境有強烈的憂慮、緊張不安或恐懼的情緒反應和回避行為。社交焦慮對兒童的社會功能會產生較嚴重的損害[1]。通過對農村小學生社交焦慮的研究,可以從側面了解其心理健康狀況。筆者在甘肅省某農村地區小學支教過程中,對該校學生社交焦慮和相關因素進行調查,為制定相關干預措施提供理論依據?,F報告如下。
1.1 對象
整群抽取甘肅省定西市某農村小學二至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人數為417人,收回有效調查表410份,有效回收率98.3%。
1.2 方法
經過心理學相關培訓后,選取支教班6名醫學本科生作為調查員進行現場調查。在被調查班級教師協助下,調查員講明調查目的和答卷方法。其中二、三年級由調查員逐條宣讀,讓小學生根據自己最近一周的心理狀況選擇合適答案;四至六年級學生自行閱讀,遇到問題向調查員詢問并完成問卷。最后由調查員統一收回問卷。并隨機對小學生家長進行入戶訪談。
1.3 工具
1.3.1 一般問卷 包括學生學習情況、社會交往狀況、父母外出務工情況及一般人口學特征。
1.3.2 兒童社交焦慮量表[2](Social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SASC)該量表共分10個條目,采用3級評分制(0=從不這樣;1=有時這樣;2=一直這樣)。量表得分在0~20分之間。得分越高,說明社交焦慮水平越高。量表條目涉及社交焦慮所伴發的情感、認知及行為,包含2個因子:害怕否定評價、社交回避及苦惱,還可分為直接體驗和認識回避。
1.3.3 自編父母與子女互動方式問卷 內容包括師生關系是否融洽、家庭作業是否獨立完成、是否經常閱讀課外書報、是否主動與人交往以及父母是否送子女禮物及禮物類型等32項問題。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7.0統計軟件分析處理,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2.1 一般情況
本次有效調查共計410人,其中男生224人(54.6%),女生186人(45.4%);學生分布為二年級58人(14.1%),三年級56人(13.7%),四年級76人(18.5%),五年級112人(27.3%),六年級108人(26.3%)。年齡最大為16歲,最小為6歲,平均年齡(10.21±1.93)歲。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學生一般情況及父母打工情況(n)
2.2 甘肅農村小學生社交焦慮與我國城市小學生常模的比較
與我國城市小學生常模(2006年,n=2 019)相比較[3],甘肅農村小學生社交焦慮總分及2個因子得分均顯著高于我國城市小學生常模(見表2)。
表2 甘肅農村小學生社交焦慮與我國城市小學生常模比較(±s,分)

表2 甘肅農村小學生社交焦慮與我國城市小學生常模比較(±s,分)
項目 常模組(n=2 019) 農村組(n=410)t值P害怕否定評價社交回避及苦惱焦慮總分2.24±2.50 1.24±1.54 3.48±3.47 8.75±2.37 6.02±1.75 14.78±3.50 55.64 55.50 65.34 0.000 0.000 0.000
2.3 甘肅農村小學生社交焦慮特點分布
如表3所示,害怕否定評價因子在不同年級間差異有顯著性;社交回避及苦惱因子方面,男生分值顯著高于女生;在父母打工不同情況間社交焦慮總分差異無顯著性。
表3 不同年級、性別、父母打工情況社交焦慮情況表(±s,分)

表3 不同年級、性別、父母打工情況社交焦慮情況表(±s,分)
注:*P<0.05
社交回避及苦惱年級類別 人數 害怕否定評價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58 56 76 112 108 P值性別224 186 P值父母打工情況P值總體男生女生父親在外母親在外父母在外父母未在外打工45 20 33 312 410焦慮總分14.00±3.27 14.39±4.04 15.21±3.49 14.65±3.13 15.21±3.65 0.163 15.08±3.38 14.40±3.61 0.050 15.27±3.76 15.30±3.80 14.91±3.56 14.66±3.44 0.630 14.78±3.50 8.28±2.12 8.39±2.40 8.99±2.31 8.54±2.31 9.25±2.52 0.040* 8.88±2.31 8.60±2.44 0.222 8.80±2.21 9.35±2.43 8.73±2.32 8.71±2.40 0.710 8.75±2.37 5.72±1.60 6.00±2.17 6.22±1.65 6.11±1.62 5.96±1.77 0.542 6.20±1.73 5.81±1.74 0.022* 6.47±2.07 5.95±1.54 6.18±1.63 5.95±1.71 0.281 6.02±1.75直接體驗2.67±0.89 2.89±1.12 3.07±0.97 3.00±1.03 3.02±1.07 0.191 3.00±1.01 2.91±1.05 0.394 3.02±1.20 2.85±1.04 3.09±1.10 2.94±1.00 0.789 2.96±1.03認識回避11.33±2.68 11.50±3.19 12.14±2.83 11.65±2.62 12.19±3.07 0.234 12.09±2.80 11.49±2.94 0.037* 12.24±2.77 12.45±3.15 11.82±2.83 11.72±2.88 0.508 11.82±2.88
以社交焦慮總分均值14.78分為界值,將樣本分為高分組(≥14.78分)、低分組(<14.78分)。在父母打工不同情況下對比高分組與低分組頻數差異無顯著性,但男生在高分組的比例顯著高于女生(見表4)。

表4 不同性別學生社交焦慮分組比例
2.4 甘肅農村小學生社交焦慮影響因素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以社交焦慮總分為因變量,以32項自編問卷中的可疑影響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逐步回歸法,協變量引入和剔除的概率分別設定為0.05、0.10),結果顯示:師生關系融洽度、家庭作業完成度、課外閱讀頻率、主動交往程度以及禮物類型對預測農村小學生焦慮總分作用顯著(見表5)。建立回歸方程為:焦慮總分=-0.60+0.61×師生關系融洽度+1.50×家庭作業完成度+0.60×課外閱讀頻率+0.44×主動交往程度+0.45×禮物類型。繼續分析社交焦慮主要因子可知,以上因素還影響害怕否定評價、社交回避及苦惱、認識回避3個因子的預測。
2.5 留守兒童社交焦慮影響因素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留守兒童一般是指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鄉、需要他人照管的16歲以下的孩子[1]。本文以98名留守兒童的焦慮總分為因變量,以留守兒童與父母溝通方式、溝通頻率、父母在家居住時間、對父母的情感需求等14項僅由留守兒童回答的自編問卷內容為自變量,應用逐步回歸法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是否想隨父母進城對預測留守兒童社交焦慮作用顯著(見表6)。
建立的回歸方程1:焦慮總分=3.932+0.623×是否想隨父母進城
建立的回歸方程2:社交回避及苦惱=1.579+0.468×想念父母的頻率
建立的回歸方程3:認識回避=3.211+0.488×是否想隨父母進城

表5 甘肅農村小學生社交焦慮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表6 留守兒童社交焦慮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本次研究發現,甘肅農村小學生社交焦慮總分及2個因子得分明顯高于我國城市小學生常模,社交焦慮總分在父母打工不同情況下差異無顯著性,但在年級和性別上存在顯著性差異,這與王婷[1]等人研究結果不同,而與鄒志禮等人[4]、范興華等人[5]研究類似,這可能與地域差異有關。在性別上,男生在社交回避及苦惱、認識回避得分上顯著高于女生,經過卡方檢驗獲得男生在高分組的人數顯著多于女生,這種現象在西北地區普遍存在,可能與不同性別兒童的社會期待和早期教育有關。對此,我們認為應加強對男生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性別期待中男生在情感表達和社會交往方面的一些要求。
在方差分析中獲得,母親在外打工時,男生的焦慮總分不僅遠遠超過女生,而且與其他父母打工形式相比,這一情況的男生焦慮更明顯,女生焦慮水平最低,這一表現與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結論非常吻合,由此可見,母親對兒子社交焦慮的影響很大,母親應對兒子給予更多的關心,從而降低其焦慮[6]。在此結果中,父親對女兒的影響各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可能與父親平時參與子女教育較少有關。另外,母親在外打工而女兒焦慮水平最低,說明母親在教育女兒的方式上有待改進。這一點在自編問卷中也體現出來,不少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仍有需要改進之處,今后在針對父母開展的健康教育中將重點從此處入手。
通過對甘肅農村小學生社交焦慮影響因素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可以看到,師生關系融洽度、家庭作業完成度、課外閱讀頻率、主動交往程度及禮物類型影響著農村小學生焦慮總分和各因子。由此看出,對農村小學生而言,學校生活對學生社交焦慮影響更大,因此學校教師應更好地關心愛護學生,尤其是在建立良好師生關系方面改進,可有效降低小學生社交焦慮。另外,可以成立互幫互助學生小組,更好地促進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多提供課外書報,讓學生多長見聞,從認知角度增加學生應對焦慮的手段和方法;教會學生促進人際交往的技巧,提高其自信心,主動與人交往;父母在關心子女方面,不一定送昂貴的禮物,而是多陪伴,多從情感上支持子女,哪怕只是口頭鼓勵,也會使子女感到愉快。在調查中,精神方面的禮物占18.0%,物質方面的禮物占72.7%,而另有9.3%學生從未獲得父母的禮物。
在對留守兒童社交焦慮多元回歸分析中發現,是否想隨父母進城及想念父母的頻率可影響留守兒童的社交焦慮,因此,如果父母有條件可將子女安排在工作地上學,或者能夠經常與子女進行情感和信息的有效交流。在入戶訪談中發現,子女希望與父母每天交流的占58.8%,每天想念父母占84.7%,希望和父母一起生活占87.5%;而父母通常都是每周聯系一次(45.5%),而且談得最多的是學習情況(68.9%),其次是吃、穿、住等日常生活和身體狀況(25.5%),最后是心理健康和精神支持(5.7%)。子女對父母愛的需求和父母給予的愛形成了巨大反差,這是值得當代父母反思的一個問題,也是每一個心理健康教育者應該關注的問題。
[1]王婷,王文忠,劉正奎,等.留守兒童社交焦慮及其相關因素[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8(10):910-912.
[2]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量表評定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
[3]李飛,蘇林雁,金宇,等.兒童社交焦慮量表的中國城市常模[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6(14):335-337.
[4]鄒志禮,陳品紅,蒙華慶,等.4~6年級小學生社交焦慮與自尊及自我意識的關系[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2(21):436-439.
[5]范興華,方曉義,劉勤學,等.流動兒童、留守兒童與一般兒童社會適應比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9(5):33-40.
[6]聶麗萍.從新精神分析理論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J].中國家庭教育,2008(2):62-63.
G444
A
1671-1246(2015)11-0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