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寧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延續,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由于企業運行與經濟增長相輔相成,企業運行格局也就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就北京市轄區企業而言,“新常態”下,企業總體上顯現一些新的運行態勢,特別是不同行業、不同所有制或規模的企業表現尤其各有特點。認識這些新特點,對掌握“新常態”下經濟運行的脈絡,探索轉型的途徑、機制和目標都是重要的。
關鍵詞:體制改革;企業經濟;市場經濟;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8-0009-02
一、“新常態”下,企業運行的新環境與舊格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概念并賦予九個方面的內容。這個“新常態”的核心描述是經濟增長由“高速”轉為“中高速”。但是從我國社會經濟面臨的轉型現實看,要解決各方面問題還需要一定經濟增長速度的支撐。所以,這次會議提出的2015年的5項經濟任務中,“保持穩定增長”和“培育新增長點”位于前兩位。可見,解決“增長”的問題,是“新常態”下,當前經濟工作的首要問題。
1.“新常態”下,企業運行的新環境。進入2014年,“新常態”下,隨著延續多年的增長模式逐步完結,經濟運行進入“去舊迎新”的“換擋期”,呈現一些“新常態”特征。基本標志是經濟增長由“兩位數”降為“個位數”;經濟管理部門放棄“保八”,接受“七”甚至更低的增長速度。在新的宏觀環境下,北京地方經濟、轄區企業的運行環境也隨之變化。事實上,自2010年以后,北京地方GDP就已經告別“兩位數”增長,進入“個位數”增長。企業運行環境也隨之發生變化,表現在工業增加值、利潤等指標相繼進入“個位數”增長時期。2014年,北京GDP增長7.3%。GDP延續“個位數”增長,意味投資、消費和出口等經濟活動的放緩。這些經濟活動的放緩直接導致企業運行環境收縮。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6.5%。這是自2010年20.5%增長回落后,“個位數”增長的延續。目前,工業增加值增長初步啟穩于6%-7%之間。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6.3%。這是2010年該指標開始下降后,首度前三個季度增長都重回“兩位數”增長區間。同期,工業出廠價格和購進價格指標分別同比下降0.9%、0.7%。這兩個指標自2012年中期以后一直是負增長,目前跌幅有收窄跡象。總之,“新常態”下,反映企業運行環境的GDP、增加值、工業利潤、PPI等指標也呈現新動向,顯示企業運行環境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目前看,以“新常態”為代表的企業新運行環境將較長時期延續下去。
2.“新常態”下,企業運行的舊格局。在“新常態”下,由于企業目前的運行方式是過去十余年的增長模式下形成的,其運行仍然是舊格局的特點。以下以北京轄區上市企業為樣本,對這個格局進行考察。轄區上市企業涵蓋金融、房地產、高科技、制造、商服等多個行業,其中即有大型央企、地方國企、也有小型民企。他們是所在領域的精英,在行業、地方乃至全國有很高的代表性和影響力。在企業收入及盈利結構方面,2014年前三季度,轄區上市企業219家,全部收入6.5萬億元、利潤0.8萬億元。收入構成上,排前7的分別是采掘業1.8萬億元、銀行業1.3萬億元、房地產1.3萬億元、制造業0.4萬億元、電熱力0.1萬億元、商業0.1萬億元、信息技術業254.9億元。利潤構成上,排前7的分別是銀行業0.6萬億元、采掘業0.1萬億元、房地產357.3億元、電熱力136.4億元、制造業134.1億元、信息技術24.9億元、商業17.7億元。綜合可見,銀行、采掘、地產三個行業收入、利潤排前三位,占全部企業的80%以上。在收入及盈利的變化方面,從201 1年以來這些企業運行數據可以看到:在收入方面,轄區上市企業收入增速在經歷一段增長后開始下滑,2014年又呈現逐步回升。但是從中位數看到,這種回升主要個別大型企業拉升的結果,一半企業的收入增長仍然下滑或在低位徘徊。在利潤方面,2014年轄區企業盈利增速并沒有隨收入回升而上升,整體增速仍在小幅下滑。目前相當多企業處于微利狀態,運行仍然艱難。在盈利能力方面,企業毛利率初步啟穩,并有小幅回升預示企業盈利狀況有所改善。但是這種改善似乎主要與原材料價格回落因素有關,在尚有諸多不確定因素下,這種改善能持續多久尚難有定論。此外,其他一些企業指標,如存貨、應收賬款、財務費用等也都在高位,給企業運行帶來很大壓力。
二、企業布局及運行舊格局的幾個特點
1.周期性與非周期性企業。經濟發展模式和地區資源稟賦造就地區產業結構特點。在北京市轄區上市企業中,周期性產業、高科技產業是兩個主要群體。在經濟增長“新常態”下,不同群體、不同行業的企業顯現不同運行軌跡和效果。在以房地產業、銀行為代表的周期性企業方面,我國經濟自2010年進入“個位數”增長后,轄區上市周期性企業的運行態勢也發生相應變化。最突出的現象是,隨著經濟增速回落,以前難得一見的企業收入下降、盈利下滑的現象不斷暴露。在一些周期性行業,企業虧損已不再是個別現象。先有煤炭行業企業、后是鋼鐵行業企業,再后來有水泥建材企業等。2014年以來,以前享受增長紅利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房地產、銀行業企業也開始感到涼意。鑒于這兩個行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極高權重,這種態勢的延續是值得警惕的。在高科技產業為代表的非周期性企業方面,2014年以來,如果說周期性行業企業的運行軌跡較為一致和清晰,那么大量作為未來轉型之星的非周期行業企業的運行軌跡則非常復雜。數據顯示,信息服務業企業的盈利變化最為劇烈且持續,從2011年100%的增長到2014年下降50%,目前這一態勢仍在延續。形成這種局面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這個行業的許多企業的服務對象或盈利來源以政府、大型國企或城市、基本建設為主,盈利方式也多以傳統技術的傳統發展模式為主,所以這些企業的盈利狀況與現實經濟運行狀況有很高的相關度。
2.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現有體制造就兩個經營主體群,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還造就兩個活動領域一國企主導的領域和國企與民企混合經營的領域。從北京轄區上市企業運行格局看,國企主導的領域是國企集中分布的銀行、采掘、房地產、商業等行業;國企與民企混合經營的領域是信息技術業、制造業,尤其是電子、醫藥、設備制造等行業。可見,國企與民企的分布涇渭分明。國企集中分布的行業有高周期、高壟斷、高盈利的特點;民企與國企混合經營的領域則有競爭程度高、利潤平均化高的特點。從我國體制及市場特色看,影響企業運行軌跡和效果,除了周期性因素外,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企業背景(所有制)。在外部經濟波動或轉弱情況下,這一因素的作用尤其重要。在國企主導領域,諸行業的企業的運行軌跡和績效對國家政策、投資活動乃至改革走向高度依賴。隨著大規模投資活動退出,企業盈利增速下滑,相關行業增長出現相應下滑。這些行業盈利增長下滑,反過來進一步收縮企業盈利空間。在國企與民企混合競爭領域,“新常態”下,這些行業內民企、國企的運行有什么不同很令人關注。在信息服務業,2011-2014年期間,行業整體盈利增速呈下滑態勢。2013年之前,民企和國企增速變化方向一致,民企略好于國企。隨著外部經濟疲弱加劇,民企率先反應,盈利增長下滑更明顯和更持續。比較而言,國企的反應則相對遲緩。2013年下半年以后,民企、國企盈利增速趨于一致,出現盈利同步下滑且逐步加快的態勢。在制造業,2011-2014年期間,全行業盈利增速多數時間在負值區間波動。2014年以來行業盈利增長逐步回升至正增長區間。該行業內,民企與國企的運行軌跡有較大不同。2011年以后,民企從之前較高的盈利增長區間逐步下滑,進入負增長區間并短暫停留,2014年盈利重新返回正增長區間。2011年之后,國企盈利增長較長時間保持低迷狀態,一度處于嚴重虧損狀態;2014年局面有所改觀,只是這種態勢的持續性尚待觀察。由此可見,在上述行業內,民企、國企的運行軌跡不同。
三、舊格局如何適應“新常態”
1.圍繞建設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市場,推進各項改革。顯然,“轉型”本質上要求增長從依靠“投資”拉動轉變為依靠“效率”提升。由于效率別無來源,只能來自市場,也就是說,它只能在一個平等競爭、優勝劣汰的氛圍中才可能產生,所以建設一個健全的市場就成為實現這種“轉型”或“換檔”前提條件。改革的實際進程表明,建立一個平等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是一項相當艱巨工程,從淺水區到深水區步步艱難,但是國內外形勢又都對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改革已經沒有等待、迂回或后退的余地,另一方面是改革也已經沒有各利益相關方討價還價的時間和空間。那種試圖“魚和熊掌”兼得,既想要一個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又不愿放棄不健全市場格局的既得利益;既想要效率、創新,又不愿放棄壟斷、開展充分競爭的想法、做法已經沒有可能。
2.搞好國有企業改革,為營造“平等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奠定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國企改革貫穿始終,其中并處于核心位置。在GDP掛帥的高增長時期,這種改革的重心偏向于強化國企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那些高增長、高回報的領域往往成為國企大舉進軍的目標,一度出現“與民爭利”、“國進民退”的態勢。這種情況下,國企在經濟增長中發揮作用的同時,也形成了一個特殊板塊或利益群體。目前,這種格局顯然已經無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對國企施以根本性改革已經無法回避。因此,盡管國企改革是曲折復雜的,但是從建設一個健全市場的需要出發,國企的未來出路無非是三個:一個是改造為市場平等競爭主體的一員,參與市場的平等競爭、優勝劣汰;另一個是退出競爭性、高盈利性領域,專注于為重大國計民生提供服務;最后是完成歷史使命,推出歷史舞臺。在改革國企的同時,也需要為民企的發展改善、完善環境。這并不是說要為民企發展制定什么特殊政策,實踐證明這是不會有多大成效的。本質上,這些改革舉措還是應該圍繞建設市場展開,比如發展民營銀行、建立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立有效的市場法制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