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素寧
專題策劃之四
關注民生加強社會建設
文/王素寧
在今年省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我省今年發展穩定的八大任務,從經濟發展、生態環境、改革開放,京津冀協同發展,到“三農”工作、創新驅動、保障改善民生諸方面,繪就了發展藍圖。廣大委員通過提案、大會發言、小組討論,圍繞關注民生、加強社會建設熱點問題建言獻策——
九三學社省委認為,流動人口以年輕人居多,融入當地社會愿望強烈,期待著在流入地站穩腳跟后,就會安排子女隨遷,在流入地生活、學習,對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訴求也更高。但是,目前我省流動人口在享受城市公共服務上還面臨著很多困難。他們以租住私房為主,享受政府謙租房和政策性住房的比例很低;流動人口患病時,選擇個體診所的比例很高,看病醫療費用報銷方式為新農合的比例僅為8%,沒有報銷的比例為86%。
在題為《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推進河北省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對策建議》的提案中,九三學社省委提出,把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納入京津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之中,穩步推進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一是為流動人口建立統一、規范的健康檔案,為0歲到6歲的流動兒童建立預防接種檔案,強化育齡婦女孕產關鍵環節服務工作,加強對建筑工地、商貿市場、生產加工企業等流動人口密集地的傳染病監測、疫情處置、免費救治等工作。
二是建立異地醫保結算機制。銜接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城鄉醫療救助,制定流動人口異地醫保報銷政策,完善基本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使流動人口基本醫療保障關系可跨制度、跨地區轉移接續。
三是推行以居住證制度為核心內容的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一證通”制度。居住證應一證多用,應有勞動保障、衛生計生、教育、培訓、住房保障、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務功能。
四是建立評價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新市民社會融合指標體系”,不斷提高城鎮的綜合承載力,把流動人口納入城市建設和發展規劃之中,在配置生產、生活、交通、教育、衛生等資源時,把一定數量的流動人口考慮在內,增加投入,提高城市規劃效率和對流動人口的吸納能力。
看病難、看病貴、醫患矛盾、村醫待遇……醫藥衛生領域備受關注的“老問題”如何破解?醫衛界政協委員熱議“醫改難題”:
——提高基層衛生服務效率。民盟省委在《加強河北省城鄉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的提案中建議,根據河北省的實際情況,統籌規劃與合理配置衛生資源,提高基層衛生服務的效率。加強基層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基層衛生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學歷水平,掌握新設備和新技術的能力,吸引優秀人才和大學生到基層來,從根本上提高基層衛生的服務能力。提高基層醫生待遇。建議在同等條件下,使基層醫務人員工資比大城市醫務人員高靠一至二級;控索“低職高聘”,把職級待遇固定給相應工作崗位,人員在崗位上可享受較高職級的待遇,離開則取消。
——推動社會辦醫破解看病難。
農工黨省委在《推動民營醫療機構發展破解看病難的對策建議》的提案中,分析了我省民營醫療機構面臨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沒有納入醫保定點、優秀醫務人才匱乏、管理不到位、醫療質量不穩定、誠信缺失,認為“民營醫療機械的形象亟須改善,規范和引導民營醫療機構發展刻不容緩”。為此建議,采取多項措施推動我省民營醫療服務機構,增強醫療服務能力。“醫生多點執業不是新鮮事,中國傳統上的行醫都是要醫生行走出去,西方國家醫生也是獨立執業”。提高醫療機構準入門檻,建立退出機制。針對醫療機構管理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將行政管理與執法監督緊密結合起來,借鑒外省市的做法,放開社會辦醫的地域限制,將重許可、輕監督,逐步轉向輕許可、重監督的監管模式,對凡是符合設置規定的診所、門診部等一律按照準入標準予以許可。
——暢通溝通渠道化解醫患矛盾。九三學社省委在《有效化解醫患矛盾,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建議》的提案中認為,醫改正處在關鍵期,看病難、看病貴讓不少患者不堪重負,激化了醫患矛盾,醫療糾紛增加,醫務人員感到人身安全難以保障的問題十分突出。
九三學社省委建議,提高醫務人員的素質和醫療服務水平,堅持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合理收費。建立患者溝通機制,暢通醫患溝通渠道。醫務人員在與醫患溝通中應充分理解患者,多方關心患者,做到細心分析病人心理,誠心為病人服務;醫療機構要及時受理病人投訴,定期收集患者的意見并加以整改。
——要讓醫生真正成為自由職業者。王娟委員說,目前大醫院越建越大、床位越來越多,醫生卻嚴重不足,不得不超負荷運轉。據《2014中國醫生職業狀況調查》提示,在7000名被調查者中,九成醫生表示每天工作時間8-12小時,八成醫生沒有雙休日。同時,基層醫院硬件設施與人力資源普遍失衡。
王娟建議,讓醫生變成自由執業者,讓醫生從大醫院走出去,給醫生一個創業的空間和平臺。把大醫院醫生一部分時間和精力分配到基層醫院和診所里,創建其品牌,政府、社會給予一定的鼓勵和支持,這些優秀的醫生就能為基層醫院、社區提供了更好的品牌和服務,不僅提高了基層醫院的水平,把病人留在了基層,既有了自己的收入,又帶活了這一地區,提高了業務服務水平。她還認為,公立醫院改革,重要的是要調動醫護人員積極主動性,不然醫改必定受阻。醫生不一定完全靠國家來養,醫護人員可以靠自己的勞動創造價值。給醫生松綁,提高他們的經濟收入,政府也減輕負擔,老百姓就醫有了更多選擇,也會滿意。
“醫改最終是希望國家、病人、醫生三方都能得到各自滿意的平衡,合理支付醫生勞動報酬已成為整個醫改中最核心的問題。世界任何地方的醫生都是以技術服務掙取自己的收入,中國要做的就是讓中國醫生通過為病人服務來掙錢,而不是靠賣藥和賣器械賺錢。醫生待遇的提高,將能激勵中國數百萬醫生參與醫改的巨大熱情,最終提高醫改的整體效率。”王娟說。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安全是人們對食品的最基本要求。全會上,委員們圍繞食品安全問題建言獻策,建議狠抓源頭,標本兼治,打一場攻堅戰。
楊方委員說,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從而使食品安全從源頭上進入有序管理,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有效解決源頭污染問題。加強食品安全知識宣傳,提高消費者認知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狠抓食品安全消費維權監督員網絡建設,聘任有素質、懂法規、知業務的人士擔任食品安全消費監督維權員,把監管組織的職責延伸到村一級的基層。同時打造具有較高監管能力和水平的督導隊伍,進行全面監督和檢查。
王黔平委員建議構建新的河北省食品安全保障體系。他說,要建立統一協調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健全權責明確的食品安全和質量監管機制,在質量標準面前,對大小品牌應一視同仁,甚至對影響力大的品牌實行更嚴格的監督;建立食品安全標準和檢驗監測體系,對食品進行嚴格的毒性與過敏性檢測,有效減少食品對人類健康的危害。通過嚴格的檢驗促進生產者安全生產,遏制食品源頭污染,從根本上提高食品行業的安全系數。
王黔平委員認為,應讓召回成為食品安全監管新常態。“根據食品安全風險的嚴重和緊急程度,食品召回分為緊急召回和一般召回。其中,食用后可能導致死亡或者可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損害,需要予以緊急召回。”他說。
“嚴格獎懲機制,把蔬菜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列入各縣主管農業副職、各縣(市、區)農業局一把手工程,嚴格落實目標責任,不斷提高蔬菜質量質量安全水平,確實將蔬菜質量安全工作做好、做實。”徐英委員表示。
委員們在談到環保的綠化、美化時普遍認為,經濟林也有綠化價值,要突出觀賞性和多樣性。
趙文偉委員說,通常以綠化、美化和生態為主要目標的園林綠化樹種選擇配置,因很少考慮其經濟效益,政府每年都需投入巨資對其進行養護,還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和水資源,很少能產生直接經濟效果。他認為,經濟林具有很高的綠化價值。從觀賞價值上講,經濟林通常為喬木或小喬木,但也有灌木和藤本等,它們除具有一般園林觀賞植物的樹體美外,還具有繽紛的花色、花香、形態、季相變化及可愛的果實,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經濟林木除增濕降溫效能外,還具有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效益。“
從經濟效益上講,經濟林樹種最大效益,就在于其美化環境的同時也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如蘋果、櫻桃、梨、葡萄等可生產水果;黃連木、文冠果等可生產油料。”趙文偉說,經濟林建設要因地制宜,以綠化美化為主要目標,突出觀賞性和多樣性。在綠化時應堅持“適地適樹”的基本原則,選栽適宜當地生長的樹種,將溫度、光照、水分、土壤等因素綜合考慮,認真分析造林地的土壤和氣候特點,以選擇造林地的鄉土樹種為主。
“用經濟林做綠化樹必須注意把綠化美化功能放在首要位置,不能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忽視它的根本功能。”趙文偉表示。
陳千朗委員認為,目前世界各國治理PM2.5的措施主要分為兩類:一是避免PM2.5的產生,如工廠遷出城市、煤改電、煤改氣、減少揚塵等;二是PM2.5一旦產生,只有植物和水能降解、吸納。因此,在調整工業經濟結構的同時,城市綠化就成為另一個環境問題解決之道。
陳千朗建議,通過以下措施來改善城市環境,減少霧霾對空氣質量的影響。一是大力推廣城市空間立體綠化建議,充分利用各種空間添綠,緩解中心城區綠化建設用地緊張的矛盾。二是大面積實施墻體綠化,特別是在環路及主干道兩側。三是地方立法強制推廣屋頂綠化。在除危房外的已有建筑上,大面積實施屋頂草坪或屋頂綠化,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每年冬季,供熱不達標的情況在各地多有出現,成為群眾反映的熱點之一。民建省委在提案中建議,《河北省供熱用熱辦法》中應增加有關供熱單位向小區熱交換站輸送蒸汽的溫度、壓力值或熱水溫度的明確規定,以明確供熱單位責任。同時增加有關小區熱交換站向居民家中輸送熱水溫度的規定,以明確熱交換站的責任,切實保障廣大居民熱用戶能享受到優質的供熱服務。
建議提到,各地政府在城市發展規劃中,要注重做好集中供熱配套設施的建設規劃,使地區供熱能力建設速度不能低于城鎮化建設速度。而對于新開建設區域,則應考慮到該區域未來的發展趨勢,使得配套供熱設施的承載能力,能夠滿足該區域未來人口增長的供暖需要。
“供熱主管部門應對供熱單位和熱交換站加強監督,以保障供暖質量,促進各項規定的有效落實。各市、縣、區供熱辦公室負責監管供熱單位的供熱情況,各鄉鎮、街道辦事處負責監管小區熱交換站(物業)的供熱情況。供熱主管部門應重點監督供熱單位的供暖質量和穩定性情況,對期間出現的問題,負責督促及時有效解決,并負責監督因供熱單位責任的退還取暖費工作。”建議中明確說道。

商利偉委員熱切關注有關困境兒童保障機制的問題,他說,應按照國務院頒布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對困境兒童不同類型建立起分類保障制度。可以將困境兒童予以類型區分,把孤兒分為社會散居孤兒和福利機構養育孤兒兩類。自身困境兒童分為殘疾兒童、重病兒童和流浪兒童三類。困境家庭兒童分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貧困家庭的兒童兩類。然后,按照困境兒童不同類型建立起分類保障制度。
商利偉建議,一是充分發揮各部門職能,為困境兒童成長創造良好條件。建立困境兒童救助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對各相關部門的困境兒童救助資源進行整合,建立困境兒童基本數據查詢系統,通過信息比對與共享,甄別出需要解決的問題,使困境兒童能夠得到及時救助;二是大力開展集中捐贈活動,動員各方力量參與困境兒童救助;三是積極利用互聯網的信息傳播優勢,廣泛尋求社會各界愛心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