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劉玉祥
摘要:哲學素養是通過哲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而形成的一種內在于主體身上,通過語言與行為尤其是特定的思維方式呈現出來的哲學意識。當代大學生哲學素養嚴重缺乏,進而導致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難以真正樹立。所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學生的哲學素養尤為必要。加強哲學素養培育,有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更能促進大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及運用。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哲學素養;哲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IX(2015)08-0067-0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失、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上述列舉諸多問題之所以存在,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當代大學生哲學素養的嚴重缺乏,并進而導致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難以真正樹立。所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學生的哲學素養尤為必要。
一、大學生哲學素養及其價值
(一)哲學素養的含義
哲學可理解為“愛智”,因此可作為智慧之學,它不是一種選定的、專門的、功用的知識體系,而是對世界和人類的整體性、基礎性、批判性的把握。正如哲學所言,智慧不等同于知識,知識可以為人們提供具體的答案,而哲學卻不能提供一成不變的結論。各門科學給人們提供具體的知識和生存的技術,而哲學不但包括知識,又對知識等一切現存的事物進行反思、批判,從而把人們帶入到一個更寬廣、更深刻、更崇高的境界。
哲學素養則是通過哲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而形成的一種內在于主體身上,通過語言與行為尤其是特定的思維方式呈現出來的哲學意識,是人的一種穩定的思維特質和內在潛質,包括內在于人身上的哲學精神、哲學品格和各種哲學能力等。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三者是哲學素養的核心內容。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總的看法和基本觀點。人生觀是人們對人生意義、目的和價值的根本看法。價值觀是人們對客體意義的評價及看法。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與否,主要表現為是否能夠真實、客觀地反映世界,對客觀世界及人自身的本質與發展規律有比較科學的看法。
綜上所述,我們基本明白了哲學與哲學素養的關系。所以,我們不期望每個人都成為哲學家,但一個人的成長、成才、成功,是離不開基本的哲學素養的。我們可以毫不危言聳聽地說,一個人所擁有的哲學素養的深淺,足以反映一個人素質的高低,足以決定一個人思考理解的深度,更足以決定其人生境界所能達到的高度。
(二)大學生哲學素養培育的重要性
1.加強哲學素養培育,有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門人的哲學,這門哲學可以應用到任何一個領域中去。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熟悉并掌握其哲學思想,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哲學素養,有利于大學生對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形成正確認識,從而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加強哲學素養培育,更能促進大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以及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告訴我們,哲學與各門科學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辯證統一的關系。具體科學需要哲學來作指導,哲學需要具體科學作基礎。所以,只有哲學和具體科學相互貫通、融合時,才能促進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哲學知識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哲學素質,哲學素養的提升又能提高大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思維能力。具備一定哲學素養的大學生,在畢業后對于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能運用辯證的思維方法做出正確的分析,進而順利解決問題。
二、當代大學生哲學素養不高的原因
當代大學生均為大眾口中熱稱的“90后”,全球化和信息化造就了“90后”大學生的鮮明時代特征。“90后”大學生成長于中國經濟建設發展最快、成就最大,中國社會結構轉型最為激烈、科學技術發展最為迅速、人們思想觀念最為解放的時期:在這樣一個時期下成長起來的“90后”大學生身上所具有的明顯時代特征,其中便有不少方面都是致使他們哲學素養不高的根本原因。
(一)哲學素養培養方式跟不上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多元的時代變化
當代大學生生活在一個主張多元化、追求多樣化的偉大變革時代。新的成長生活環境鑄就了當代大學生新的思想特點。他們思想解放且活躍、創新意識強烈、知識獲取量大、信息來源廣,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他們思想偏激、逆反心理嚴重、忽視理論學習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值得反思的是我們目前的哲學素養教育理念和模式還僅僅只停留在重視黨和國家強調的主旋律上,并沒有和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哲學和文化思潮的多元化以及多樣化更多地進行結合,我們的哲學教育也急需與時俱進。
(二)功利主義影響讓大學生內部蔓延“哲學無用論”
當前,功利主義隨著市場經濟走人大學這座“象牙塔”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很多大學生受功利主義影響把金錢和財富視作人生價值的衡量尺度,一味追求眼前的物化利益和享受。在功利主義的影響下,他們認為哲學是虛幻的說教,學哲學不能帶來實在的實惠,對自己的生活沒有任何幫助,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把哲學打人了“冷宮”。“哲學無用論”在當代大學生中間開始逐漸蔓延且大有“燎原”之勢。
(三)當代大學生對追求知識和尋求學習方法主次顛倒
當代大學生渴求知識、渴求成才,追求學習上的卓越,卻普遍忽視了科學的學習和思維方法的重要性。當代大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與自身掌握辯證思維的方法其實是密切相關的。學習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包括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效率的提高和學習目標的確立等,都需要哲學方法論的指導。而當代大學生卻往往忽視科學方法論的掌握,常常囫圇吞棗、不求所以地從一切渠道汲取各種知識,學習根本不得方法。
三、如何提升大學生哲學素養
(一)提高哲學教師綜合素質
對大學生哲學素質的培養,其實是需要從兩個方面來剖析的,一方面是學生如何學習,另一方面是教師如何教授。要想讓學生學得好,首先得需要教師教得好。教師的教授如何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實現哲學教育的創新。實現哲學教育創新的重要途徑是,以趣引思、以化啟思、以論導思、以行激思。教師應當轉變哲學教學的理念,不應當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應當更注重對學生哲學素質的培養。專業研究方面,教師首先要對所教授的內容有比較扎實的研究基礎,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以專業研究來提高教學質量。在對大學生進行哲學素質培養的過程中,重點在于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并進而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倡導、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主動性,喚醒、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在加強當代大學生哲學素養培養方面,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模式,活用師生互動、啟發式教學模式。其中關鍵在于激起學生的主體性,而不是一味地灌輸乏味的哲學知識。
(二)讓學生更多機會走近哲學
首先,為了彌補當前高校哲學課課時設置不足的普遍現狀,可以有選擇地開設一些哲學素養教育方面的公共選修課,如《哲學與人生》、《古希臘哲學》、《哲學通論》、《毛澤東哲學思想》等。首先開設能在第一印象上勾起學生興趣的公共選修課目,先讓學生走近哲學,然后了解哲學,進而才能愛上哲學。其次,還可以邀請校內外知名學者、專家舉辦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學術文化講座,建立哲學大講堂,引導學生培養學習哲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增強自身哲學素質的自覺性。最后,高校還可以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以哲學素養教育為主題的讀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西方哲人名著、哲理故事等,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哲學素養。通過加設哲學相關的公共選修課、文化講座和讀書活動等,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走近哲學,通過讓學生先“走近哲學”進而達到讓學生“走進哲學”。
(三)在專業課程中也要滲透哲學教育內容
哲學課對于當代大學生哲學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所以,在當代大學生哲學素養的培養上,也不應該再是哲學課教師的一己之責,而應該成為高校全體教師的“匹夫有責”。對于哲學課教師以外的其他專業課教師來說,尤其是理工科專業課教師來說,要盡量實施“通識教育”,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滲透哲學教育內容。特別是要注重在歷史上有成就的科學家、發明家,發掘他們本身具有的經典實例,從事例人手闡發哲學思想,從而引導學生真正認清科學與哲學的關系,促進學生提高自身哲學素養的自覺性和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