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宇彤
[摘 要] 2011年11月中國平安旗下的上海平浦投資有限公司成功收購家化集團100%股權,成為上海家化的第一大股東。在雙方合作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發生了控制權的更替,究其原因可得出控制權市場相關法律不完備是發生控制權更替的背景,股權相對集中是引起控制權更替的前提,董事會結構是最終導致控制權更替的關鍵、社會資本的不穩定性是形成控制權更替的重要因素以及職業經理人市場不健全是引發控制權更替的主要原因。各公司應引以為戒,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
[關鍵詞] 上海;控制權更替;股權結構;董事會;社會資本
[中圖分類號] F230 [文獻標識碼] A
Research on Control Power Replacement: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Jahwa Corporation
DING Yutong
Abstract: In November, 2011, Shanghai Pingpu Investment Co., Ltd., owned by Ping An Insurance, acquired 100% stake of Shanghai Jahwa, becoming the first majority shareholder. In the cooperation period of the two companies, the control power was replaced in one year. This was caused by many reasons, firstly, relative laws for control power market is not complete; secondly,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stock rights is a condition; thirdly, the structure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is the key for the replacement; fourthly, the unstable social capital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inally, the market for professional managers is not sound. Enterprises must learn from this lesson to prevent similar cases.
Key words: Shanghai, control power replacement, ownership structure, board of directors, social capital
一、相關法律不完備是發生控制權更替的背景
控制權市場是完善公司治理機制的重要補充,但由于目前在我國與控制權市場相關的法律很不完備,很多公司進行控制權爭奪的方式不規范,有些行為甚至已經違背了現行的相關法律。完善控制權市場的相關法律,規范控制權更替的過程,有利于企業控制權實現平穩的過渡,也有助于保護控制權更替過程中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各種經濟活動都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規來加以引導和規范。目前關于企業控制權外部轉移的相關法律有《證券法》、《公司法》、《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等,但是對公司內部控制權更替這種近年來新興起的經濟活動卻根本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加以規范。
由于控制權市場相關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使這類經濟活動中存在很多不規范之處,例如信息披露的內容不全面、披露時間相對滯后、申報義務履行不及時、爭奪手段存在損害小股東權益的情況等。所以,目前我國急需加強這方面的理論與案例研究,盡快完善控制權市場方面的相關立法,規范控制權的轉移程序。例如,應規定在控制權爭奪過程中爭奪雙方準確及時披露各類信息的義務,對控制權爭奪雙方的各種禁止性行為以及違法爭奪行為所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等都應進行相應的規范。
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控制權作為公司存續過程中最重要的權利之一,是公司內各個利益集團關注與爭奪的焦點。可以預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推進,各種與控制權相關的經濟活動將不斷出現,要做好迎接新挑戰的準備,創建一個良好的與控制權市場相關的法制環境是基礎。
二、股權相對集中是引起控制權更替的前提
股權是控制權的基礎,股權結構是造成控制權不穩定的根本原因。近年來發生的各類控制權爭奪戰中,一個共同的因素就是大股東都處于相對控股地位。國美電器的第一大股東黃光裕持有公司35.55%的股權,平安信托持有上海家化29.24%的股權,而雷士照明創始人吳長江也是因為股權不斷被稀釋,逐漸失去控制人地位,最終甚至被逐出雷士照明。大股東的相對控股地位是引發控制權更替的前提,正是由于大股東處于相對控股的地位,才給了企業內其他利益集團通過聯合其他資本發動控制權爭奪戰的機會。
上海家化集團被收購后,其第一大股東是平安信托旗下的上海平浦投資,但是其股權僅占29.24%。在上海家化控制權更替案例中,控制權更替過程之所以尤為激烈,一方面是由于上海家化的原高層葛文耀,他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企業家,他用他多年以來對上海家化發展的貢獻征服了很多機構投資者以及中小股東,使其具備了與大股東進行控制權爭奪的資本。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大股東的持股比例問題,相對集中的股權結構給其他控制權爭奪者提供了機會,是引起控制權更替的前提條件。
目前我國正在推進市場化經濟體制,實行“國退民進”,提倡經濟自主發展,對于一些非國家經濟命脈的上市公司,可以適當降低國有股權的集中程度,鼓勵各類民間資本的進入,可采用協議轉讓、配售、以及公開市場競價等方式引入其他類型的資本,循序漸進地進行股權改革,推行股權制衡結構。endprint
三、董事會結構是最終導致控制權更替的關鍵
董事會是公司最重要的決策機構,其功能是否健全,能否充分發揮作用在控制權更替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上海家化案例中,葛文耀在上海家化工作多年,公司原高層人員都是他的嫡系親信,其充分控制了當時的上海家化董事會,牢牢掌握了公司的實際控制權。在中國平安與上海家化原高層爭奪控制權的初始階段,中國平安方面就意識到董事會對于成功進行控制權更替的重要作用,于是其第一步就是讓當時平安信托董事長兼CEO童凱進入上海家化董事會,派“平安系”人員進駐董事會的方式,最終奪得上海家化的控制權。
控制權爭奪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是最終想要獲得企業的經營決策權,必定會回歸到對公司董事席位的爭奪。現代公司治理結構理論強調董事會要保持獨立性,正是出于防止董事會被公司內部某一方利益集團利用的考慮。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升董事會的質量。
第一,在優化董事會結構方面,要保持董事會的獨立性。目前比較通用的做法是增加獨立董事的比例,特別是有一定專業知識和行業背景的獨立董事,利用高比例外部董事的介入來提高董事會的獨立性。
第二,健全董事會功能。董事會要做出最有利于企業現狀的決策就必須要了解企業目前的經營狀況,董事會做決策不能僅靠股東投票表決,要有科學的判斷依據,這就要求董事會要了解公司的各項經營情況。可以通過在董事會下設置若干專業委員會來進一步發揮董事會在監督管理方面的作用。
第三,盡量避免董事長兼任總經理,這主要是鑒于我國目前經濟市場還不成熟,董事長兼任總經理不利于董事會充分發揮其監督職能。在上海家化案例中,其控制權更替前后兩任實際控制人都是董事長兼任總經理,他們對董事會的影響很大甚至能夠左右董事會成員的進出,這不利于發揮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的職能,容易出現實際控制人利用職權損害其他股東利益的情況。
四、社會資本的不穩定性是形成控制權更替的重要因素
對于社會資本的含義,目前學術界尚無共識。著名社會學家Bourdieu認為社會資本是現實或潛在的,由大家所公認或者熟悉的社會結構而形成的資源集合。邊燕杰和丘海雄(2000)則認為社會資本是主體通過社會結構中的各種聯系來獲取稀缺資源的能力。社會資本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本形式,其基礎是信任并且具有一定的延伸性。
在上海家化案例中,雖然在股權比例上葛文耀處于絕對劣勢,但在社會資本方面,他卻占有著絕對優勢。葛文耀在上海家化掌權多年,公司內部高層都是由其一手提拔的,外界對于他十幾年對上海家化的貢獻贊譽很高,投資者和股東都對他十分信任。而中國平安作為資本投資方進入上海家化,初期合作階段還曾由于其以往的資本運作事件而飽受質疑,但最終中國平安一方贏得了這場控制權爭奪戰的勝利,其中一個重要的獲勝原因就是葛文耀所擁有社會資本具有不穩定性。社會資本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的,信任這種契約建立起來需要長時間的積累,但是毀壞卻只在一瞬間,況且經濟學中一向以“經濟人”為基本假設,再深厚的社會資本遇到趨利思想的“經濟人”時,社會資本鏈條也會斷裂。葛文耀的社會資本鏈條在控制權爭奪過程中不斷受到各種負面新聞的沖擊,上海家化股價在證券市場上的異常波動表現也讓葛文耀與投資者間來之不易的信任遭到質疑,這些最終使葛文耀的社會資本鏈條徹底斷裂,直接導致了此次控制權爭奪戰的失敗。
此次事件也給目前處于相對控股地位的大股東敲響了警鐘,在掌握企業股權的同時要注意積極參與企業的經營決策,不要低估職業經理人以及中小股東的力量,長期積累的社會資本極有可能危及到大股東的實際控制人地位。
五、職業經理人市場不健全是引發控制權更替的主要因素
在近年來的控制權爭奪事件中多次出現職業經理人的身影讓我們意識到職業經理人的隊伍在不斷壯大,但是與之相適應的職業經理人市場以及職業經理人運作體系卻還不夠完善。建立一個規范、高素質的職業經理人隊伍對今后我國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
第一,設置科學合理的經理人選任與激勵機制。這樣不僅可以針對企業自身經營需要選擇最適合的管理人才,還可以通過競爭機制給經理人一定的壓力,促使其在任職期間努力提高經營管理效率。對于職業經理人的不同表現,企業應當建立相應的獎懲機制與激勵計劃,盡力通過獎勵與懲罰并行的手段使職業經理人的利益訴求與股東的利益訴求趨于一致。
第二,學術界要加強對經理人市場的相關理論研究,為國家制定相關法律規范打好基礎。通過法律手段對職業經理人的定位、職責以及違約責任作出明確的規定,建立職業經理人檔案,將職業經理人的以往表現、個人信譽等情況記入檔案,進一步規范職業經理人的行為,為創建一個高效的職業經理人市場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三,提高職業經理人隊伍的水平。職業經理人應在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質的同時,培養作為職業經理人的職業素養,認清自身角色,準確定位。特別是對一些國有企業或者國家參股企業的經理人,在企業改革前應當與他們進行溝通并向他們講清今后將面臨的轉變與挑戰。
[參 考 文 獻]
[1]馮福根,吳林江.我國上市公司并購績效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1(1):54-61
[2]高闖,關鑫.社會資本、網絡連帶與上市公司終極股東控制權——基于社會資本理論的分框架[J].中國工業經濟,2008(9):88-97
[3]高雷,宋順林.上市公司控制權轉移與市場反應[J].財經科學,2006(3):31-37
[4]高潔.公司代理權爭奪問題新探[J].財經科學,2004(5):25-28
[5]高愈湘.中國上市公司控制權市場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1-10
[6]葛結根,向祥華.上市公司控制權轉移的演變路徑及其基本特征[J].企業改革與發展,2011(5):159-162
[責任編輯:劉玉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