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友
(中冶集團武漢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漢 430000)
如何加強水文地質研究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陳國友
(中冶集團武漢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漢 430000)
水循環與地質運動是客觀存在的,并且不會間歇,立足于水文地質研究的角度而言,世界各國的利益與立場均是統一的。本文以水文地質研究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現實作用為切入點,簡要分析了現階段水文地質研究在經濟可持續發展當中的短板,進而據此提出幾點關于如何加強水文地質研究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建議,以供讀者參考指正。
水文地質研究 經濟可持續發展 地質災害
經分析,水文地質研究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現實作用集中體現在保護環境,減少污染、規避災害,降低損失方面。伴隨經濟的發展以及工業的進步,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化學污染物質排放嚴重超標,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水體污染問題,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困境。加強水文地質研究,有助于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繼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2009年,我國西南諸省出現了嚴重的旱災,2011年,我國北方各省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干旱問題,其根源在于我國南北方的水資源分布不均勻。加強水文地質研究,在此基礎上加大水利工程的投資力度,降低旱災與洪災的發生概率,促進我國南北方經濟的持續性發展。
現階段,水文地質研究在經濟可持續發展當中的短板集中體現在理論方法體系不完善、國家投入力度不足兩個方面,具體如下:
2.1 理論方法體系不完善
缺少相對完善的理論方法體系,也就無法對水文地質的系列研究工作進行指導與提高,直接導致其無法起到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水文地質研究工作完善的理論方法體系基本上源自于專業的研究人才的一線工作經驗,但是現階段水文地質研究學科在我國尚屬于冷門專業的范疇,專業人才顯得匱乏。再加上各個水利部門也屬于冷部門,效益并不高,導致大部分專家學者并不愿意投身于水文地質的相關理論方法體系的研究工作當中,這是一個非常現實但是卻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理論方法體系不完善,導致我國的水文地質研究工作長期停滯不前,無法降低水文地質災害發生的風險概率,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更是無從談起。
2.2 國家投入力度不足
目前,我國相關的政府對于水文地質研究的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投入依舊有所欠缺,針對地方的各項考核也基本上是以經濟增長率為衡量依據,導致地方政府也并不重視水文地質方面的研究工作。對此,我們必須要充分認識到一點:水文地質研究不會產生任何直接性的經濟效益,反而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而無論是中央政府抑或是地方政府,其普遍重視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了水文地質方面的研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往往違背自然環境的規律,導致水文地質災害頻發,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加強水文地質的研究,進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針對上文所闡述的種種問題,需要采取具有高度可行性的措施,切實加強水文地質研究,進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具體如下:
3.1 提高水文地質信息的社會傳播力度
媒體對民眾以及決策者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全面提高水位地質信息的社會傳播力度,拓展傳播的范圍,有助于吸引公眾與決策者的對于水文地質研究的注意力。例如黃河斷流、淮河污染等大型的社會性新聞,可吸引觀眾的目光,再如滑坡、地震、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也給社會民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然而,因為水文地質災害的具有緩變性以及隱蔽性的雙重特征,再加上可能會涉及到政治問題,所以媒體方基本上不會將該類的新聞放在頭版頭條,所以未能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導致人們對于水文地質研究方面的工作了解甚少。所以,需要切實提高水文地質信息的社會傳播力度,彰顯水文地質研究工作的公益性,這是加強水文地質研究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前提之一。
3.2 完善現代水文地質研究的理論方法體系
水文地質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礎為地質學,任何有關于水文地質問題的分析與研究均需要依賴地質學科的相關專業理論。鑒于此,必須要高度重視水文地質的教育戰略方針,完善現代水文地質研究的理論方法體系,立足于思維與方法兩個層面進行創新與拓展,充分重視物理思維、地質演化原理等專業知識體系的構建。從宏觀的角度看待問題,從微觀的角度分析問題,針對原有的水文地質學進行去粗取精,引進先進的知識理論與方法,進一步豐富我國的水文地質學基本概念并加以實際運用,確保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統一。
3.3 加大國家資金投入,改進水文地質災害預警系統
各地方的政府部門需要積極轉變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思想,擺正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位置不允許以犧牲環境作為發展經濟的代價,國家方面需要持續加大對水文地質災害的資金投入力度,便于引進新型的研究設備與高水平的專業人才。同時確保專款專用,不斷革新水文地質研究的技術,并對現有的水文地質災害預警系統進行全面的改進與完善,提高其預測隨文地質災害的時效性與精確度。需要注意的是,水文地質的運動是不可控的,并且影響因素非常多,其內在規律目前也尚不十分明確,因此對于水文地質災害預警系統的預測結果,僅可作為參考,不可盡信,依舊需要以實地調研為準。
3.4 因地制宜,發展當地的特色產業
僅以我國湖北省十堰市為例進行分析,十堰市屬于生態敏感地區,水文地質方面的工作必不可少。十堰市政府以丹江口水庫為核心區域,圍繞其打造特色生態農業發展區、區域性交通樞紐、高端綠色工業發展區、現代化服務中心等。以當地的特色文化為依托,整合山水文化資源,打造國際化的生態旅游勝地以及東方養生休閑區等。
綜上所述,加強水文地質研究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相關的從業人員需要在深入明確現階段水文地質研究在經濟可持續發展當中的短板的基礎上,立足于提高水文地質信息的社會傳播力度、完善現代水文地質研究的理論方法體系、加大國家資金投入,改進水文地質災害預警系統等方面,切實提高我國的經濟持續性發展水平。
[1]郭曉彬.加強水文地質研究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J].現代商業,2011,09:287+286.
[2]李南,劉敬偉.淺析水文地質研究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J].科技創新導報,2011,27:67.
[3]徐書勇,盧曉華,彭文,凌云.福建省水文地質學科發展研究報告[J].海峽科學,2013,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