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尚偉

2008年,RED One和佳能5D Markll兩款采用大尺寸成像器件、可換鏡頭設計的動態拍攝設備上市,開啟了影視節目制作的一個新時代。
七年后的今天,無論是索尼、Panasonic、佳能、JVC這些以傳統小尺寸成像器件攝像機制造見長的日系廠商,還是傳統膠片攝影機廠商ARRI,抑或數字時代新貴RED、Blackmagic Design、AJA,都推出了Super35mm規格及更大尺寸成像器件的“電影感”動態影像拍攝設備。
針對這類設備,從2008年RED One上市之初就流行“非RAW不電影”的觀點。以RED One為例,它的記錄通道和預監通道是完全分離設計的,拍攝者在監視器上看到的視頻畫面只是一個720p低分辨率預覽畫面,對其色彩空間、IS0、色溫等參數的調整,只是為了方便現場監看,絲毫不影響機內記錄的12bit4K RAW文件。RAW“數字底片”這種直接記錄成像器件原始信息的方式,最大程度保留了畫面細節、亮部暗部信息,在后期剪輯調色軟件中,我們可以重新定義色溫值、曝光量、飽和度、色調,獲取最佳寬容度(亮部和暗部層次),也為降噪處理、基于色彩信息的色鍵.二級校色提供了充足的原始信息。限于計算機處理能力,在2008年我們甚至無法用非編工作站流暢地預覽RAW文件,必須先轉換為“所見即所得”代理視頻文件后,才能進行剪輯、初步調色,最終定稿后再“套底”(使用RAW文件替換代理文件)并精致調色、輸出節目母版。而今,雖然出現了萬元以下的RAW攝影機,計算機處理能力也提升了若干倍、RAW流程處理速度有所提升,但流程之繁瑣與耗時并未改觀。
與RED One同年上市的佳能SD MarkII在拍攝高清視頻時,采用了傳統攝像機廠商熟悉的“所見即所得”方式。拍攝者在機身液晶屏及外接監視器上看到的畫面,與記錄在CF上的視頻文件完全一致。也就是說,來自CMOS的信息經過機內DSP數字影像處理模塊加工處理后,同時提供給監看模塊和編碼壓縮模塊。使用這種“所見即所得”方式,拍攝時對ISO設置、曝光量、色溫值、色調的任何調整都會被記錄下來,畫面暗部和亮度信息的保留、降哚處理、色彩等,取決于機內DSP電路的處理能力和處理精度;另外為了把高清視頻海量數據記錄在常規CF卡上,佳能5D MarkII在存儲前要對視頻亮度、色度信息基于8bit 4:2:0量化編碼和數據壓縮。經過復雜的機內處理,我們得到的低碼流“所見即所得”視頻文件,可直接導入普通計算機剪輯、簡單調色并快速出片,免去了RAW文件必需的“代理一套底”復雜流程。
“所見即所得”流程直接脫胎于成熟的小尺寸成像器件高清數字攝像機,用于采集符合ITU-R BT.709技術標準的視頻文件,適合快速播出的新聞、電視欄目。但是采用大尺寸成像器件、可換鏡頭設計的新代動態影像拍攝設備,更多用于廣告、宣傳片、微電影、HV等,對畫面細節、寬容度要求更高并需要后期精致調色。傳統“所見即所得”方式采用的BT.709色2空間在CMOS成像器件多達14擋以上寬容度面前無能為力,而8blt量化、大幅度數據壓縮又會丟失大量畫面影調和色彩細節,導致后期調色余地有限。
針對“電影感”節目制作者需求,幾年來,動態影像拍攝設備廠商紛紛引λlog方式以保留更多的畫面亮部、暗部信息,比如索尼S-Log、佳能c-log、Arri的Log C等。為了解決log方式下預監畫面發灰難題,廠商又提供機內加載LUT提供BT.709風格監看輸出功能。而在量化編碼和壓縮環節,全面提升至lObit、4:2:2和超過lOOMbp更高的碼流。
“log+lObit+4:2:2+高碼流+BT.709預監”既保留了“所見即所得”之便利,又提供了接近RAW的細節和寬容度記錄能力。下期觀點,筆者將和大家盤點—下這種類型的“電影感”動態影像拍攝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