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路路+朱斌

《中國社會科學》 2015年第5期
國社會在傳統的社會主義制度下經歷了長時發展,又在劇烈的現代化進程與體制轉型中面臨著社會不平等的嚴峻挑戰,在這個社會的變遷過程中,流動人口這一特殊群體一直與各種社會問題相伴相生,探究其流動的形成機制、變化趨勢及其所展現的社會不平等狀況是理解中國社會變遷的關鍵所在。社會學視角下的代際流動模式分析,能夠在更大的歷史范圍內反應一個社會機會結構的開放性與封閉性,在縱向的歷史層面上展現出社會流動不僅是經濟技術理性擴張的結果,而且更多的受社會的政治環境與文化特征所影響。相對于社會流動,社會排斥則是優勢階層維持及強化自身特權的一種主要社會封閉機制,本文即通過“體制排斥”(“文革”期間與改革開放初期,針對不具有特定體制身份群體的集體性排斥)與“市場排斥”(改革開放后期至今,基于市場能力的個體性排斥)兩個概念工具,來分析當代中國社會職業階層代際流動模式及流動機制的演變,其結果表明“市場排斥”明顯增加了社會開放性及代際流動的機會,受“體制排斥”影響最大的專業技術階層與農民階層的流動阻礙得到顯著的緩解,然而隨著市場經濟逐漸成為優勢群體鞏固階層優勢與實現階層再生產的工具,“市場排斥”所體現的阻礙作用也日益明顯,代際之間的跨階層流動尤其長距離跨階層流動越來越困難。當市場排斥機制成為階層固化的工具,這意味著中國社會未來的開放性很有可能會下降,階層間的流動變得更加困難,因而國家勢必需要通過各種社會政策的調控來干預“市場排斥”下不斷增強的流動壁壘,保持社會流動的通暢,維護社會秩序穩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