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飛
【摘 要】在我國航空領域中空管安全始終是其重要的課題,而空管安全水平的提升離不開對于預警問題的有效解決。因此在這一前提下對于影響空管安全的因素及預警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就具有極為重要的安全意義和現實意義。隨著我國民航事業的不斷發展和空管安全水平的持續提升,影響空管安全的因素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本文從闡述影響空管安全的因素入手,對空管安全預警問題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空管安全 安全因素 預警問題
1 影響空管安全的因素
影響空管安全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內容包括了空管系統、隨機問題、空管原理等內容。以下從幾個方面出發,對影響空管安全的因素進行了分析。
1.1 空管系統
空管系統對于空管安全有著基礎性的營銷。眾所周知我國空管安全的預警管理現狀主要體系在空管系統可接受的安全水平在提高,并且在這一過程中空管綜合保障能力與飛行流量日益增長的要求不相適應。除此之外,空管系統自身的特性還體現在,其自身的本質風險在不斷的增加,這導致了當前我國的空管安全管理方式存在明顯的缺陷。另外,當前我國空管安全管理模式和控制模式以及反饋模式都存在很大的問題,因此工作人員應當注重制定并且實施對策予以反饋,從而能夠給為系統完善提出指導。
1.2 隨機問題
隨機問題主要是指我國部分空管安全保護體系只能夠在事后啟動,這導致了其主動性較弱,并且無法事后修復管理方式。除此之外,隨機問題的存在還導致了我國空管問題的風險較大并且一旦出現事故則代價非常高,一旦滯后于重大安全事故,則難以彌補損失。另外,在對隨機問題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我們應當意識到空管事故和不安全事件在微觀上是可以進行防范并且能夠控制的,但是積累中經過意外觸發,大量隱患就會導致事故或不安全事件的出現與發生。
1.3 空管原理
空管原理對于空管安全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對空管原理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我們應當認識到事故雖然具有隨機性和偶然性,同時也具有因果性和必然性。并且根據大量的空管安全管理的實踐表明,這些事物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因此這意味著掌握因果關系,阻斷事故因果的環鏈,就可能防止事故發生。除此之外,在對空管進行分析的過中我們應當理解到空同類事故并不一定產生相同的后果。因此這意味著無論事故是否造成損失,為了防止事故損失,則惟一的辦法是防止事故的發生,因此在這一前提下對于空管安全預警問題進行分析家就有著非常高的必要性。
2 空管安全預警問題
空管安全預警問題是一項系統性的問題,這主要體現在優化警報能力、強化矯正功能、增強可監測性等環節。以下從幾個方面出發,對空管安全預警問題進行了分分析。
2.1 優化警報能力
優化警報能力是空管安全預警的基礎和前提。在優化警報能力的過程中空管人員應當注重對于災害征兆和誘因進行合理的監測、識別、診斷與報警等工作。除此之外,在優化警報能力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應當通過對空管系統中可能產生的失誤建立界限區域,從而能夠對于可能出現的各種災害征兆和事故誘因進行識別和警告,并且能夠有效的保證系統處于安全與有效的狀況。另外,在優化警報能力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應當通過對運行系統實行全程適時監測來對于安全現狀進行評估,預測安全趨勢并且合理的制定、實施對策,從而能夠在事故或不安全事件之前識別并解決安全隱患,通過不斷的循環,使系統始終處于安全狀況,最終從能夠在此基礎上促進空管安全預警水平的有效提升。
2.2 強化矯正功能
強化矯正功能對于空管安全預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強化矯正功能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應當注重促成管理過程在非均衡狀態下的自我均衡。除此之外,在強化矯正功能的過程中由于矯正功能它是對于同類、同性質空管災害征兆和事故誘因進行預測或迅速識別并提出對策的一種功能,因此這意味著當空管安全管理過程中出現過去曾經發生過的災害征兆或致災環境時,能準確預測并及時采用必要手段回避或有效制止。另外,在強化矯正功能的過程中空管人員應當注重深入分析事物的相關原理,這也是揭示其變化特征和規律的有效途徑之一,并且能夠在此基礎上促進空管安全預警效率的持續提升。
2.3 增強可監測性
增強可監測性是空管安全預警的核心內容與重中之重。在增強可監測性的過程中空管人員應當注重通過對空管系統安全管理狀況進行監測來有效的反映系統的風險或者安全狀態水平。除此之外,在增強可監測性的過程中空管人員應當注重安全管理效能的波動可以表現為空管災害的誘發趨勢。另外,在增強可監測性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應當注重我通過雷達數據和管制員的無線電對空指揮以及電話協調的錄音等工作來有效的增加安全預警的可監測性,最終能夠在此基礎上促進空管安全預警可靠性和精確性的不斷進步。
3 結語
隨著我國航空事業的不斷進步和航空安全的快速發展,影響空管安全的因素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因此空管工作人員應當對于影響空管安全的因素有著清晰的了解,從而能夠在此基礎上促進空管安全預警水平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施和平.空中交通管理新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6-9.
[2]李陽,高自友.鐵路安全預警系統的研究與設計[J].中國安全科學報,2004,14(6):36-40.
[3]崔國璋.安全管理[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4:160-162.
[4]羅帆,佘廉.航空交通災害預警管理[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社,2004:248-249.
[5]張興凱.安全生產危機預警初探[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05,1(1):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