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生代的時間軸
中生代是顯生宙第二個代,是顯生宙三個地質時代之一,距今約2.5億年至6500萬年前。中生代
可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三個紀。
中生代的地貌
中生代各大陸逐漸移動到接近現在的位置。勞亞大陸分裂為北美和歐亞大陸,南方的岡瓦納大陸分裂為南美、非洲、印度與馬達加斯加、澳大利亞和南極
洲,只有澳大利亞沒有和南極洲完全分裂。
破譯恐龍
隨著二疊紀大滅絕事件的發生,地球也進入了全新的地質年代——中生代。在中生代,爬行動物迅速崛起,大型恐龍類成為陸地優勢動物,所以中生代也有“爬行動物時代”之稱,或稱為“恐龍時代”。恐龍時代的興起為今天的人們提供了探索史前、了解生命、感知科技的重要依據。你看過電影《侏羅紀公園》嗎?那些震撼眼球的龐然大物,就是中生代的恐龍化石與現代科技結合而制作出來的。中生代是地史時期重要的演化期,恐龍類爬行動物成為中生代的統治者,雄霸陸海空,包含:恐龍、翼龍類;水中的爬行動物則有:魚龍類、蛇頸龍類、滄龍類。這些恐龍可能有一部分你在圖書或者電影里看到過,那么你知道“恐龍”這個名號從何而來嗎?誰是最早發現恐龍的人?恐龍是怎么由化石變成人類所看到的深刻形象的?在我們進入恐龍世界之前先來了解一下吧!
“恐龍”之名從何而來?
“恐龍”,如今說起這個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千奇百怪的恐龍
種類讓人類大飽眼福。那么“恐龍”之名是怎么來的呢?1842年,古生物學家歐文正式提出了“恐龍”這個中生代爬行動物的名稱。歐文是一位杰出的古生物學家,他認為應該給它們起一個獨立的名字。歐文想到了它們的身體特征,牙齒、利爪、巨大體形以及給人們所留下的印象,將它們命名為“恐怖的蜥蜴”,在中國以“恐龍”的翻譯最為普遍。于是,這種具有時代特征的遠古爬行動物從此有了自己個性化的名號。
如何給恐龍命名?
想一想,你認識多少種恐龍?恐龍是怎么命名的呢?其實恐龍的命名方式分很多種,有的是根據形體特征命名的,有的是根據長相與食性命名的,有的是根據發現地點命名的,還有的是以人物命名的。似雞龍因為形似現代的動物“雞”而得名;食肉牛龍頭上有一對類似牛的角,它們又是陸地上吃肉的動物,所以將其命名為食肉牛龍;祿豐龍則是以發現地來命名的;鄭氏曉廷龍是為了感謝鄭曉廷先生(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館長)建立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并以此為基礎保護和收藏大量重要脊椎動物化石標本所做的努力而命名的……恐龍的命名是不是挺有趣的?目前,已經有700多種恐龍被命名了。
命名中的失誤
說起恐龍的名字,最“委屈”的就是“竊蛋龍”。1923年,俄羅斯的古生物學家德魯斯在蒙古大戈壁上,發現了一具恐龍骨架正趴在一窩原角龍的蛋上,當時的科學家認為它正在偷別的恐龍的蛋,于是它就得到了“竊蛋龍”這個名字……1990年,中外科學家又發現了完整的竊蛋龍骨架,才驗證了竊蛋龍并沒有偷竊,而是在孵化自己的小寶寶。至此,歷經半個多世紀,竊蛋龍貌似“沉冤昭雪”。但是,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竊蛋龍的名字是不能改變的,那竊蛋龍也只好永遠背著這樣的“黑鍋”了。
恐龍公墓
乍一聽“恐龍公墓”,不免會很詫異。什么?恐龍也有墓地么?
在世界的一些地方,人類發現了大量恐龍遺骸集中埋葬在一起的現象,并將這種現象稱之為恐龍公墓。恐龍公墓中的恐龍種類繁多,科學界認為它們是生前突然遭遇某種自然災難而被迅速埋葬形成的,因為死亡是瞬間來襲的,恐龍還保持著死亡時的狀態,這也是墓中保存有比較完整的化石骨架的原因。世界上比較著名的恐龍公墓有四個:比利時伯尼薩特禽龍墓、加拿大阿爾伯達尖角龍群葬墓、美國古斯特腔骨龍墓、中國四川自貢大山鋪恐龍墓。恐龍公墓非常稀少珍貴,是恐龍時代留給現世最有價值的“自然遺產”之一。
誰是最先發現恐龍的人?
19世紀20年代以前,人類對恐龍并不了解,是一位醫生和他的妻子揭開了歷史上不為人知的史前生命之謎。在英國南部的蘇塞克斯郡一個叫作劉易斯的小地方,有一位叫曼特爾的醫生。他除了行醫之外,也特別喜歡收集和研究化石,常常帶著妻子一起深入大自然,足跡遍布周圍有巖層的各個角落。久而久之,曼特爾夫人也成了采集化石的高手。1822年的一天,曼特爾夫人在路邊的巖石堆里發現了一種大而奇特的動物牙齒化石,將其帶回了家。隨后,曼特爾夫婦在巖石堆的出處——采石場找到許多這樣的牙齒化石以及骨骼化石,曼特爾先生把化石帶給了法國博物學家居維葉,請這位當時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的學者給予鑒定。
1825年,威廉姆·巴克蘭(英國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發表了對“巨齒龍”描述的第三年,曼特爾才知曉這是一種史前爬行動物的化石,他將這種動物進行了命名,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著名鳥腳類恐龍——禽龍。
恐龍之間能夠和睦相處么?
中生代可以說是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恐龍作為地球的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生存的權利,上演著血雨腥風的對抗之歌。位居食物鏈頂端的強者當然是略勝一籌,盡管一些植食性恐龍看起來高大,但是它們由于智商不夠,常常在抵御過后被作為美餐貢獻給那些狡猾的肉食恐龍,也有幸存者能在集體覓食時與敵人對抗后逃之夭夭,或者僥幸攻擊成功得以逃脫。其實在覓食過程中,它們每天都要提心吊膽。此外,還有一些葷素均吃的雜食性恐龍,它們擅長機動取食,但這些恐龍隨時要面臨“獵戶”的攻擊。
恐龍是怎么復原的呢?
如今人類能看到中生代的恐龍與我們零距離接觸,其實我們眼前看到的恐龍模型是科學復原處理出來的。恐龍被挖掘出來的時候,已經是零零散散的化石,有的是一副骨架,有的只是幾塊骨頭,并沒有所謂的肌肉和皮膚。科學家們先將恐龍化石上的石屑和泥土清理干凈,然后利用恐龍骨架的模型在電腦中進行復原。他們根據現代動物鱷魚的皮膚、肌肉,為恐龍配上鱷魚一樣的皮膚,這樣,我們所看見的恐龍形象就呈現在大家眼前了。原來鱷魚是恐龍的近親,早在恐龍出現的時候,鱷魚老祖便存在于世界上了,并一直繁衍到今天,鱷魚為恐龍提
供了復原的種種可能,也真是功不可沒呢!
曼特爾
曼特爾,全名吉迪恩·曼特爾(1790年~1852年),英國的產科醫生、古生物學家與地質學家。他是第一個發現恐龍化石的人,并且依照牙齒將其歸類為禽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