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雅輝等
摘 要:河北省張家口懷來縣和赤城縣自2013年被列為省級試點縣后都以農廣校為主體制定了相應的教育培訓計劃,積極探索適應“三農”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認定管理辦法和政策扶持辦法;同時提出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迫切需求:增強職業農民吸引力;辦班轉向各農業基地;適當進行市場經濟指導;因地制宜,分區分片進行培育;強化政府協調能力。
關鍵詞:張家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經驗;發展需求
中圖分類號 F3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8-10-02
1 引言
通過發放調查問卷表、實地走訪和座談等形式,進行了農民培訓意愿摸底調研。調研中發現,張家口新型職業農民存在干部認識不足、培訓內容與市場銜接滯后、培訓時間沖突矛盾等現狀,同時對張家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經驗進行總結,分析發展需求,以期為今后的培育工作提供借鑒。
2 張家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
2.1 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認識不足 經過連續多年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大批年輕力壯、文化層次相對較高的男性外出打工,使得留守下來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呈老齡化、婦女化、沒文化的“三化”現象,對新技術、新知識的接受能力較差,且他們由于家庭經濟狀況、生活習慣和年齡等因素的制約,對培訓學習的重要性認識還遠遠不夠,制約了他們對農業新技術、新方法的吸納;加之參加培訓的農民,基本上都承擔著家里生活的重擔,上有老、下有小,收入微薄,生活拮據,陽光工程培訓規定的連續集中培訓就等于減少了這段時間的收入,即便解決了他們的食宿問題,也還是有相當多的農民不愿意參加長時間的培訓。
2.2 培訓與市場銜接滯后 農民培訓過程中,側重于生產技術較多,而農產品供求信息、外地市場行情偏少,且提供不及時,針對性不強,因而對農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性欠缺,不能滿足群眾需要,致使許多農戶不愿意參加培訓。
2.3 培訓時間集中與分散的矛盾 目前組織的農民培訓多數采取集中時段選擇農閑的時候進行,主要是考慮到培訓人員組織比較容易,且集中時段培訓也方便知識的講解傳授;其次也考慮到了培訓費用的集中使用效率較高。但實際情況是多數農民卻更愿意進行分農時、分時段的實地現場講解,更有利于實踐能力的提高和知識的運用,每次培訓時間長度最好為1d。
3 張家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基本經驗
3.1 “縣校合作”奠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堅實基礎 1993年,懷來縣政府與河北農業大學達成縣校合作共識,并簽訂《農業科技戰略合作協議》,至今已開展了長達20a的農業科技合作。20a的農業科技合作實現了農民增收、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切實改善了農民的生活,也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懷來縣每年邀請河北農大、河北省林科院專家至少2次,深入農村定期開展農技培訓,堅持劃區分片、講教結合、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的原則,積極采用集中培訓、現場示范、咨詢問答、發放資料等多種措施開展培訓工作,并因地制宜,圍繞不同鄉鎮、村莊的主導產業,開展重點內容的農技培訓。縣校合作以來,平均每年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60余期,培訓農民近4 800人次,發放相關技術資料8 000余份。
3.2 “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探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有效路徑 選派優秀農村青年到河北農業大學參加“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的學習,探索培育科技人才、培育新型農民的有效途徑,在全省做出了表率。該“工程”畢業的學生既是農業先進技術進村到戶到田的實踐者,也是農民與學校聯系的“橋梁”和“紐帶”,還是技術指導、技術服務、技術傳播的“二傳手”,農業新技術的“示范源”。目前該縣已培養出20多名農業技術“排頭兵”,將是未來的新型職業農民。
3.3 “農村科技大喇叭工程”創新農民培育課堂 充分利用農廣校在各縣所建“農村科技廣播站”,開展農業科技進村到戶活動,利用現代媒體資源對農民實施遠距離教育培訓,使遠程教育惠及到農村廣大農民群眾。避免了農忙時沒時間參加培訓,沒辦法獲得急需的生產環節的各項技術,也解決了師資難的問題。
3.4 “筑巢引鳳”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進程 在走訪的赤城縣采取了“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模式。目前已引進富京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康莊村發展設施蔬菜產業,有效促進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進程。管委會主要負責征地、拆遷、招商、準入退出、工程發包、部門協調等,而經營公司則承擔資產經營、物業管理等職能。政府出面避免了企業直接面對農戶的種種困難解決了土地流轉這一大難題。富京農業現已是赤城縣農民技術培訓中心、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站。目前已培訓了2期學員,農民可在蔬菜大棚中直接獲取所需技術,此外不同技術員不定期自發的進行技術交流,提高自身技能,更好的服務農業。
3.5 信息化跟蹤服務有助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后續教育 現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現代農業發展依靠信息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也離不開信息化。赤城縣通過電話跟蹤、網絡發布及后續實地指導等方式對培訓過的學員進行跟蹤服務。接受服務率達到80%,尤其是2013年認定的100個新型職業農民達到90%。
4 張家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需求分析
4.1 增強職業農民吸引力 由于職業農民培育是一項利民惠民的長期投資,短期難以見到顯著成效,因而對地方政府、社會、農民等都缺乏持久的吸引力。在走訪的經營主體中,他們只是在吸收其他農戶一起經營種植養殖,他們的子女并沒有成為其中一員。問及是否要讓子女以后和自己一起經營農業時,一部分人并沒有直接表達意愿,另一部分人說如果經營效益好的話可能考慮讓子女加入。那么對社會而言,要倡導“行行出狀元”的良好社會風尚,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辦學,在全社會形成尊重、支持和重視職業農民培育的共識。對農民而言,要鼓勵農二代回農村就業,制定政策支持農民創業。總之,通過各種措施,從根本上增強職業農民的吸引力。
4.2 辦班轉向各農業基地 在調研的6個合作社中,都提到了基地辦班辦學的重要性。農民都住在偏遠山區,如果集中去市里培訓費時費力,成本也較高。有些農民也不愿意參與培訓,因為培訓少則一周,即使食宿全免在他們看來這也耽誤了他們賺錢的時間。此外,基地培訓可以完全根據不同農時在各生產環節進行實踐演示。農民一般看重眼前利益,他們不會做筆記把以后應該掌握的技術提前學習,他們更注重當前急需的技術學習。基地學校能夠讓學員親自動手學習到急需的技術,學習效果更好。
4.3 適當進行市場經濟指導 走訪中農戶提出應在發展前景上對農民進行培訓,農民固守在自己的土地上并不知道市場到底是什么樣,市場到底需要什么樣的農民,什么樣的產品。農戶信息總是存在滯后性,農戶和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導致資源不能合理利用以及資源的不必要浪費,甚至大量農產品不能進入市場爛在地里。因此專業人員適當對農民進行市場經濟指導十分必要。把市場經濟理論通俗化講解,讓農民學習到市場經濟理論,從而在理論指導下判斷什么時間什么地方種植什么可以滿足市場需求。
4.4 因地制宜,分區分片進行培育 張家口山區較多,因而不同縣市,甚至同縣不同村落的氣候都有很大差距。如果只是集中培訓沒有針對性,那么同樣的技術方法對不同的區域不一定同樣適用。要充分利用縣級專家組(退休土專家、農廣校專家、外請農業院校專家和林業局專家)分區、分片培育出得力技術人員負責某一片的技術指導工作。此外,教育培訓計劃和書本編排上也應該具有針對性,不同區域避免用同類計劃和教材。
4.5 強化政府協調功能 調研發現對于各經營主體來說,最大的困難就是土地流轉問題。而土地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載體,因此問題不容忽視。懷來縣葡萄合作社社長反應他們在土地流轉上特別困難,農民即使撂荒也不把土地租給他們。而在赤城縣,村委會直接面對面和農戶進行溝通土地流轉問題,這比企業直接面對農戶困難要少得多,并且赤城縣把土地問題解決好之后再招商引資,這種做法值得借鑒。此外,政府還需協調農業保險、社會保障、技術推廣等部門的工作。走訪中,農民反應雖然政府及保險公司為他們上了大部分的保險費,但是遇到自然災害時賠款遠不能彌補他們的損失。問及原因,是因為保險公司在土地保險和土地作物保險上界定不清,混為一談,尋找對自己有利的一面。因此這需要政府協調介入,不斷完善農業保險制度。
參考文獻
[1]徐涌,戴國寶.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與對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3(05).
[2]陳蓓蕾,統舉希.地方政府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思路與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3(06).
[3]蔣平.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幾點思考[J].農民科技培訓,2012(04).
[4]郭智奇,齊國,楊慧,等.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問題的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5).
[5]胡林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4(07).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