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辰等
摘 要:采集浙江東部5地泥鰍群體樣本,利用流式細胞儀檢測泥鰍染色體倍體,使用光學顯微鏡分析其核型,為其種質分析提供參數;采用體內注射植物血凝素(PHA)和秋水仙素,提取頭腎組織,采用空氣干燥制片法制作泥鰍染色體標本。結果表明:浙江東部各水系的泥鰍均為二倍體,核型公式為2n=8m+6sm+36t,NF=64。
關鍵詞:泥鰍;染色體倍性;染色體核型;浙江東部
中圖分類號 S96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8-116-02
泥鰍隸屬鯉形目鰍科泥鰍屬,是廣泛分布于浙江省各水體的小型魚類,也是鰍科魚類中最有經濟價值的一種。經過近幾年的人工養殖,泥鰍市場愈發成熟,銷售量穩中有升;各地泥鰍親本來源也愈發復雜,各養殖場泥鰍親本混雜養殖規格差異較大。為了探索適合浙江省的泥鰍種質資源,筆者采集了浙江省多地的泥鰍野生群體進行倍性分析和核型檢測,為泥鰍進一步育種工作提供參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2012年9~10月,在浙江省東部的桐鄉石門鎮、寧波澥浦、臨海汛橋、瑞安龍湖鎮和溫州鰲江采集泥鰍樣本。泥鰍全長122~198mm,體重7.04~37.96g。
1.2 實驗試劑 實驗試劑見表1。
表1 制作染色體標本藥品
[藥品名\&純度\&銷售商\&氯化鈉(NaCl)\&分析純\&天津市廣成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氯化鉀(KCl)\&分析純\&天津市廣成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無水甲醇\&≥99.9%\&天津市廣成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秋水仙素\&95%\&生興生物技術(南京)有限公司\&乙酸\&36%\&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聚羥基脂肪酸脂(PHA)\&\&廣州醫藥工業研究所\&Gimesa染液\&\&北京康倍斯科技有限公司\&]
1.3 泥鰍暫養 將收集來的泥鰍經10mg·L-1的聚維酮碘浸泡30min后暫養于120L水箱中,日投喂沉性顆粒飼料20g。
1.4 倍性檢測 每個樣本按采集數量進行倍性檢測。將樣品采用100mg·L-1MS222麻醉后,用裝有抗凝劑的1mL注射器通過尾椎抽血的方法抽取泥鰍血液,通過PBS溶液稀釋至血細胞濃度為106個·mL-1,冰上保存待測。以實驗已確認的二倍體泥鰍血樣為內參,經DAPI染液染色,大鱗副泥鰍血樣∶待測組血樣∶DAPI=1∶1∶2,染色5min后,使用流式細胞儀(Cell Lab QuantaTMSC,Beckman Coulter)進行檢測。
1.5 染色體標本提取 從各群體中各取10尾泥鰍進行標本提取。參考國標方法進行實驗[1]。泥鰍按50μg·g-1劑量從腹腔注入植物血凝素(PHA)飼養于22~25℃45L的水箱中,24h后腹腔注射20μg·g-1秋水仙素,培養3h后,剪斷鰓部血管,將魚體倒掛,待血液不再流出后,解剖取頭腎。將頭腎置于裝有0.75%生理鹽水的1mL離心管中清洗,后取出頭腎轉入1mL離心管中滴入2滴0.75%生理鹽水,用研磨棒研磨過120目篩,取細胞懸液,轉入5mL離心管中,離心(3 000r/min)5min后,吸去液體,加入75mmol·L-1KCl溶液4mL,用移液槍吹打后靜置30min,離心(3 000r/min)5min后,加入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4mL,吹打均勻后靜置固定,然后離心(3 000r/min)重復3次。最后加入4mL固定液吹打均勻。用滴管吸取懸液,懸空滴在冷凍玻片上,酒精燈加熱烘干,Giemsa染色,待常溫干燥后,鏡檢。
1.6 核型分析 在顯微鏡油鏡視野中選取50個染色體中期分裂相進行染色體計數。染色體類型按照Levan等[2]的標準確定。數據用Excel和SPSS 18.0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倍性鑒定 經流式細胞儀檢測,采集到的泥鰍樣品均為二倍體,沒有發現四倍體(表2、圖1)。
2.2 染色體核型分析 在油鏡下選取分散良好、形態清晰的分裂相進行分析,選擇500個中期分裂相進行統計,見圖2。如圖2所示,染色體數目為50的分裂相占79.2%,占大多數。
由圖3可知,泥鰍的50對染色體中,中部著絲點染色體(m)4對,亞中部著絲點染色體(sm)3對,端部著絲點染色體(t)18對。組型公司為2n=8m+6sm+36t,臂數(NF):64。對泥鰍染色體進行進一步分析,結果見表3。
3 結論
3.1 泥鰍的倍性 目前在我國已發現的泥鰍群體有二倍體、三倍體、四倍體和六倍體[3-6],不同倍體的泥鰍混雜出現并無一定規律,目前的泥鰍不同倍體的發現均為通過實地采樣分析所得,暫無相關理論驗證。通過采樣調查,尚未在浙江省東部發現多倍體泥鰍。
3.2 泥鰍核型與地理種群 有研究表明,泥鰍存在明顯的地理種群現象[7-9],而有學者則認為泥鰍屬區域性分布不明顯[10]。通過本次實驗表明,浙江省東部各地泥鰍核型一致,從染色體核型分析上尚不能進行有效的區分,需要進一步的進行染色體分析實驗。
參考文獻
[1]GB/T 18654-2008養殖魚類種質檢驗[S].2008.
[2]Lejeune,J.A PROPOSED STANDARD SYSTEM OF NOMENCLATURE OF HUMAN MITOTIC CHROMOSOMES[J].The Lancet,1960,275(7133):1063-1065.
[3]印杰,趙振山,陳小奇,等.二倍體和四倍體泥鰍染色體組型比較[J].水生生物學報,2005,29(4):469-472.
[4]王元軍.南四湖泥鰍資源現狀及開發[J].水利漁業,2005(04):61-66.
[5]曾柳根,張偉,甘云飛,等.鄱陽湖泥鰍遺傳多樣性研究[J].水生生物學報,2010,34(5):966-972.
[6]周玲玲,張桂蓉,魏開建,等.同域分布二倍體和四倍體泥鰍群體的遺傳結構[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1(05):624-630.
[7]馬綱.中國淡水魚類染色體形態及其數目變異的研究進展[J].甘肅科學學報,1996,8(3):77-80.
[8]王軍萍,戴秀君,韓希福.河北省三種鰍科魚類的染色體組型[J].河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3,13(3):51-54.
[9]常重杰,余其興.泥鰍Ag-NORs帶和C帶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28(2):71-73.
[10]陳景星.中國花鰍亞科魚類系統分類的研究[A]//魚類學論文集(第一集)[C].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21-3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