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冰 劉一橋
中秋傳統習俗很多,自古有賞月、拜月和祭月等舊俗,但流傳至今最廣的是賞月。
為何人們如此鐘情中秋賞月?有詩道: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瑤臺寶鑒,宜掛玉宇最高頭;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虛一色。萬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風露助清幽。可見,中秋賞月何等浪漫。
將中秋賞月推向高潮的是唐玄宗,那曲流傳千古的《霓裳羽衣舞》就是楊貴妃在中秋宴會上所表演的。史書記載,唐玄宗的生日與中秋節同一天,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宮廷都要舉行盛大的慶典,舞馬表演是保留劇目。曲終時,舞馬口銜酒杯,跪拜在地,向唐玄宗祝壽,把賞月之風演繹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紅樓夢》中賈母更是對中秋賞月情有獨鐘。王夫人認為夜里冷、風大,不宜在外邊賞月,賈母卻堅持要到大觀園賞月;上凸碧山莊,有百來步石階,她也堅持不坐轎而徒步登山,最為盡興。而當賈府日漸衰敗之時,夜靜月明,賈母仍不忘遙望圓月,回首往日,不免有觸于心,禁不住流下淚來。
很多文人騷客都會吟詩作賦。古代文人在欣賞月亮的時候所寫下的詩篇,有不少佳作一直流傳至今。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月下獨酌》、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李商隱的《嫦娥》以及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都是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
民間百姓也熱愛賞月。“中秋夕,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里巷兒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馬雜沓,至于天明。”這是《東京夢華錄》對北宋首都中秋賞月時,以笙歌助舞情景的記載。
觀貴族、民間,富者自搭彩樓,貪者寄圩酒樓,文人賦詩,俗士講古。而除此之外,又有好游者或登于山、或泛于水,且必備核肴酒漿。唐李涉《中秋夜君山臺望月》詩:“大堤花里錦江前,詩酒同游四十年。不料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見當天。”即登山賞月之佐證。明《江南志書》記載:常熟縣八月望日“游人操舟集湖橋望月”。乃泛舟賞月之佐證。況且,古人賞月,不僅僅是玩賞中天朗月,而是同賞月與大自然情景交融的美麗,比如著名的景觀——盧溝曉月、三潭印月等,無疑都是人們中秋賞月的絕好所在。
21世紀的今天,中秋佳節到來之時,很多文人雅士也會聚集在一起辦個書畫展;老百姓也會全家團聚其樂融融共享良辰,共賞皓月當空之景致。這大概也是對古代風俗的一種繼承吧。民俗專家郭崇林表示:“現代化進程與傳統民俗的傳承并不矛盾,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歷史文化的延續應是和諧的,這才能保存一個民族的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