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春 曾辰杰
腦梗死的發生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密切相關。管腔狹窄引起的缺血低灌注導致腦卒中只占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小部分,而不穩定斑塊引起斑塊脫落、破裂,是導致急性事件的重要因素。
不穩定斑塊又被稱為易損斑塊,是指易發生破裂,產生血栓并快速進展為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多由一個較大的脂質核心和較薄的纖維帽構成。斑塊的脂質核心成分包括富含稠狀粥樣脂質物質的泡沫細胞、退化的血液、壞死組織碎片及膽固醇結晶等。
研究顯示,當斑塊的脂核比例大于40%時,斑塊易于破裂。纖維帽是覆蓋于脂核上的纖維性組織,主要由膠原細胞和膠原基質組成。斑塊內微血管出血是斑塊破裂的誘因,而纖維帽薄的斑塊其微血管易出血,研究發現,纖維帽厚度小于0.7毫米時斑塊易于破裂。因此,纖維帽的厚度及所占比例是決定斑塊穩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斑塊內有無出血、斑塊表面是否規則、有無潰瘍及潰瘍的深度及斑塊的增長速度等,均是決定斑塊穩定性的重要因素。
對頸動脈顱外段不穩定斑塊形成的研究發現,年齡、性別、吸煙飲酒史、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癥病史、肥胖史、家族心血管卒中史均是其形成的危險因素。在高血壓和糖尿病的作用下,其血管內皮在血流沖擊下,容易發生損傷,導致脂質和膠原沉積,激活血小板,從而形成動脈內血栓或發生潰瘍、斑塊脫落等,造成卒中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