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問卷調查、個案訪談等方式,研究了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即引入體驗式教學模式。體驗式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活動可遵循“教師引導——學生參與——集體分享——內化、升華”的步驟開展,以促進大學生職業規劃意識的建立和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 職業生涯規劃 生涯規劃教育 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028-02
本文嘗試構建基于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以“體驗”作為教學策略和中心,借助互動性和開放性的體驗活動,激發大學生的內在職業規劃意識,提升規劃能力,為職業生涯規劃課教學模式改革提供參考。
一、體驗式職業生涯規劃教學的內涵
體驗式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是指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引入、創造或創設與職業生涯相關的具體場景或氛圍,教師選用恰當的引導語與問題,讓學生參與到體驗活動中,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活動結束之后,學生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教師在進行點評和理論升華,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教學內容,形成職業規劃意識,提升職業規劃能力。
二、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為了深入了解當前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教學現狀,筆者在某高校向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學生發放調查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862份,同時對60名學生進行了個體訪談,調查發現,職業生涯規劃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職業生涯規劃理念普及程度低,學生職業規劃意識淡薄
美國在學生八年級時,對他們進行職業規劃教育;英國從九年級開始;日本從初一開始一直進行到高三。我國的職業生涯規劃普及工作遠遠滯后,對大一學生的調查發現有83.1%的學生表示在課程學習后會認真考慮個人的生涯規劃,而僅有28.9%的大二學生仍然會在學習和實踐中考慮到職業規劃。
2.教學內容偏重理論,缺乏實踐性
當前教學模式往往泛泛而談,授課效果大打折扣。有些教師也會采用案例教學,但案例來源多以網絡、書本為主,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學生普遍反映課程的理論性太強,與實際脫鉤,并不能解決自己在就業、擇業中的問題。
3.師資力量薄弱,缺乏職業化、專家化、專業化建設
該課程任課老師一般是輔導員或行政人員,學科背景多樣,缺乏系統性理論知識和實際指導經驗,只能根據自身經驗開展就業、規劃輔導,很容易變成“思想教育課”。部分高校盡管要求擔任職業規劃課的老師具備“職業指導師”資格,“持證上崗”,但沒有系統的教材,缺乏課程教研組對課程統籌規劃,更沒有對這部分教師進行專業培訓,很難組建專業化的教學團隊。
三、體驗式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計
(一)生涯體驗活動的設計與引導
體驗式教學模式依托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精心創設的活動、游戲、情境或案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并對自己的性格、興趣、能力、職業及生涯決策全過程獲得直觀而深刻的領會。為了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興趣,并保證課堂效果,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活動的意義,掌握活動的規則和方法,明確活動流程。系統的活動流程和科學的引導語設定,是確保體驗式教學效果的重要前提,對教師個人能力和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生涯體驗活動的參與
在體驗式教學方式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按照活動要求,以個人或者小組的形式積極參與到各種生涯體驗活動中去。學生在參與體驗活動時要對自身及其他同學的言行進行觀察,通過參與激發個人體驗,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自我觀察、自我反思、自我分析的能力。
(三)生涯體驗活動的思考與分享
體驗活動中教師以指引者的身份參與其中,觀察學生的反應,提出一些有關職業生涯規劃和發展的問題,參與者分享自己的感受、見解等。教師認真聆聽和記錄,并對正確的生涯規劃意識做出贊揚,對不合理的意識及時糾正和指導。分享和反思過程,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培養生涯規劃意識。
(四)生涯體驗活動的內化與升華
體驗式職業生涯規劃教學的目的是用形象、生動,貼近實際的教學方式把刻板的理論知識內化成學生的自我規劃意識,提升生涯規劃能力。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比如,到企業實習參觀、參加職業規劃大賽等。
通過活動引發體驗、分享體會,提高學習興趣,提升職業規劃能力和實踐能力,是職業規劃課的最終目的。高校要建立系統化體驗式教學的長效機制,制定相關教材,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培訓,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發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郭蓉著.職業生涯規劃[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9.
[2]樂曉蓉.高校體驗式生涯規劃教學設計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12.
作者簡介:
劉輝(1982—),女,漢族,山東濱州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