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孫子兵法》對待戰爭的態度上、對待戰爭的指導原則上、對將帥的基本要求上都能體現出較深刻的民本意識。但是,《孫子兵法》不乏欺騙、愚弄士兵、民眾的思想,這是特定時代所帶來的局限。
【關鍵詞】《孫子兵法》 軍事 戰爭 民本情懷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031-01
《孫子兵法》十三篇所蘊涵的深刻的民本意識、人本關懷值得我們現代人認真學習與借鑒。本文擬從以下兩大方面來探析其中的民本思想,以期拋磚引玉。
一、從三個角度體現出較深刻的民本情懷
(一)從對戰爭的態度上言其民本情懷
《孫子兵法》認為軍事僅僅是達到政治目的的一種手段,而且一再申明是不得已的手段,因而主張慎言戰事。從《孫子兵法》中的慎戰的言論中,我們可以窺見孫子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的民本意識。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民”一則是指普通老百姓,一則是指下層的官兵,不僅是自己國家的,也還包括敵國的,后面的“民”都取一樣的意思。《孫子兵法》慎言戰事的軍事立場,是因為他深深地意識到窮兵黷武、草率用兵會使百姓遭殃,會因失去民心而招致失敗,受制于人,進而可能喪失國家主權。正因為他意識到因戰爭而受禍害的主體是普通老百姓,而百姓是國家興衰安危的主宰,因此,要從百姓生死存亡的角度出發,不能任憑君王、將帥個人感情而貿然發動戰爭。
《孫子兵法》在對待戰爭勝負的預算中也體現出濃厚的民本關懷。孫子指出:即國家政治是否清明對戰爭起著最為關鍵的作用。只有民眾認同,擁護君主的意愿,他們才能死為君而死,生為君而生,不怕危險。他的這一觀點已經很明確地提出了普通民眾關系國家安危的精辟思想,這作為一個統治者是難能可貴的。 (二)從戰爭指導原則上說其民本情懷
《孫子兵法》在對待戰爭的指導原則上的一個最核心的法則就是“全”,即保全,盡可能不制造損害,或盡最大限度地減輕損害。這個“全”字勾勒出了孫子關注民眾生死、安危,保護人民即得利益的民本情懷,也克服了許多其他的軍事家、政治家所認定的戰爭就是流血、就是破壞的狹隘思想。
從孫子要保全國家、人民、士兵、資源等的戰事思想來看,他正確地處理好了戰爭在國家、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他是把戰爭僅僅看作是工具,而保國、保家、保民、保平安等才是根本的社會價值所在,也是戰爭的終極目標。在孫子的兵法中,他寄希望的是不戰而勝,認為用武力取勝并不是極端高明的,不經交戰而使敵人屈服,才算是真正的高明。在這里,我們一樣可以管窺到孫子對國家、社會的治理態度是王霸并用。雖然兵法適用于軍事,似乎更應該講究霸道,但是在關注民情、民生的孫子這里,卻認為更應該講究王道,更多的與民生息,而不能讓戰爭把老百姓都給拖累了。而且,他認為戰爭不單對自己國家的百姓是苦難,對敵方的百姓來言,更是巨大的創傷,這里透露出他博愛的情懷,一種關乎天下蒼生的泛愛眾之心。他正是出于對戰爭所造成的苦難的深刻體驗,因而,提出戰爭的發動乃是下策的決斷,從這足以見證,以軍事、兵法著名的孫子并不是戰爭的倡導者,而是極力主張抑制戰爭發生的。作為知識分子、政治家的統治者,能夠以天下蒼生的命運為己任,處處為生民立命,手握虎符卻不傷害無辜,反而以之促成國家、社會、人民安定、和睦,這些是《孫子兵法》民本思想的可貴體現。
(三)從對將帥的要求上道其民本情懷
《孫子兵法》認為將帥是軍事的核心,在戰爭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將帥并不能由此而驕橫,而應該在其位謀其政,勇于承擔責任。同時,兵法還要求將帥“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即進不謀求戰勝的名聲,退不回避違命的罪責,以保全百姓,符合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為宗旨。《孫子兵法》要求將帥關懷、愛護士兵的論述也體現出了人本關照。說明將帥要要用親情來對待將士,而且要培養他們,教育他們,讓他們遵循嚴明的紀律與法律,這樣軍隊才有戰斗力。將帥對士兵要養之以情,齊之以禮,這個“禮”不僅指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等嚴明的紀律,還包括將士之間的親密無間的感情,尤其要求將帥要使用懷柔寬仁的手段、方法去教育士兵、感化士兵,這樣才能將士同心同德,軍隊才有向心力、凝聚力。《孫子兵法》中間還論述了優待俘虜的一些做法,體現出其對生命的重視。
二、體現民本情懷的時代局限性
由于孫子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孫子的思想中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現為:(一)雖然《孫子兵法》中體現一定程度的平等。但是在古代的宗法等級社會中間是無法實現平等的。(二)孫子有較強的英雄史觀和一定的愚弄士兵的思想,使其民本思想呈現出一定程度的瑕疵。他把功勞完全記在個人頭上,顯然是有失公允的。因為它完全抹煞了時勢的作用和下層窮苦百姓的支持。(三)兵法還有愚弄士兵的思想,進行奴化教育,反映了剝削階級害怕人民覺醒的反動心理。
作者簡介:
張夢飛(1975-),男,漢族,湖南祁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