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037-01
一、背景
研究性學習的本質在于學習過程與實踐過程緊密結合,美國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建設性的過程?!?即主體探索、發現過程。研究性學習比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具有無可比擬的優點,尤其適合高職教育。
為探索研究性學習在《幼兒園活動設計》課中的運用,以針對同一教學內容“感受操作型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設計了兩種包含不同教學模式的課例。第一種以傳統的講授式教學與討論式教學為主,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課程內容的學習;第二種以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為主,教師適時引導、支持的教學策略為主。針對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的運用,結合課堂氛圍、學習效果兩個方面進行比較,發現:研究性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生《幼兒園活動設計》課程學習的實效性。
二、案例描述
(一)幼兒園感受操作型活動設計的課堂教學片段(改革前)
師:幼兒園感受操作型科學教育活動作為幼兒感受科技、了解科技改變生活的重要途徑,是幼兒園較為普遍的一類活動,請問大家知道哪些科技產品適合幼兒感受操作?
生:手電筒、電視機、熱寶……
師:這些都是家用電器,還有嗎?
生:(沉默,并小聲討論)電動玩具、小鬧鐘
師:好的,先說一說家用電器。如果選擇家用電器中的一種,比如熱寶,作為感受操作型活動的內容,幼兒應該學習哪些內容?
(教師一邊介紹一邊出示熱寶,學生思考)
師:關于熱寶,幼兒可以學習什么?
生:熱寶的構成及使用方法。
師:熱寶由幾部分構成?每部分的名稱是什么?使用步驟和方法是什么?
生:有線,有熱寶本身。把線的一端連接在熱寶上,另一端連接在電源上。
師:熱寶各部分的準確名稱是什么?它的科學原理是什么?
(生沉默)
師:在確定活動內容后,我們應該做好活動內容分析。避免出現知識性錯誤。比如,液體電熱寶是軟軟的,有各種形狀的。是由插座、指示燈、電源組成的。電熱寶里面是由水和電解液組成的,通電之后水和電解液便可以加熱……
(課堂上教師結合教材內容教授,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只有零散幾個回饋。面對教師的小結,學生頻頻點頭,并認真做筆記)
(二)幼兒園感受操作型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課堂教學片段(改革后)
在進行感受操作型科學活動教學之前,教師布置學習任務,請學生自學此部分的理論內容,并把班級學生分為6人一組,每組以“神奇的榨汁機”為內容設計感受操作型科學教育活動方案,也可以自選內容。教師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研究范例“小手暖起來”(熱寶的操作使用)。包含了教案設計的所有方面:設計意圖、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過程、活動延伸。另外教師提前提醒各個小組需要分工合作,由組長分工統籌,組員配合完成搜集榨汁機相關知識資料、分析案例、教案設計、講解展示等任務。教師提醒小組可以通過上網、圖書館等各種途徑查閱相關資料,并利用幼兒園見習時間對幼兒園教師和幼兒進行調查,最后小組需要通過PPT展示講解及模擬教學形式進行課堂展示。
師:上節課曾給大家布置了小組合作的任務,請各個小組展示并分享你們的教學設計。
……
第三小組:(PPT展示并講解)我們小組在接到任務后,首先上網查找了榨汁機的構成、工作原理及正確操作步驟等相關資料。榨汁機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下半部分是主機,主機上有三個按鈕,分別是:開關、調節按鈕、瞬間開關(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是使用左邊的開關),上半部分是溶杯,溶杯里面是刀片,上面是杯蓋,中間是攪拌棒(可以將水果快速榨成汁);榨汁機的正確使用方法:第一步:帶上手套,打開杯蓋,將切好的水果快而倒入溶杯中。 第二步……現在各小組手里均有我們的活動方案,以下是我們活動過程的模擬教學,請大家提出寶貴意見……)
(學生非常準確地介紹了榨汁機,在模擬教學中,生動形象地結合情境,將活動過程設計充分的通過模擬教學的形式展現出來,其他學生非常配合參與互動。)
師:剛才第三小組的同學們準備充分,設計及組織效果明顯。設計中內容完整、準確,而且還豐富并拓展了幼兒關于榨汁機的相關知識經驗。有請下一組。
(課堂上每個小組都精心準備,并豐富地展示、分享了本組的成果。在同課異構過程中,小組之間取長補短,相互借鑒,反思研究,完善設計,不僅對榨汁機這件科技產品有了全面準確的了解,更有效地掌握了幼兒園感受操作型科學教育活動設計的要點和注意事項……)
三、點評與反思
教學改革前后的對比分析后發現“研究性學習”確實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模式。教學案例中,改革前后教學效果差異明顯。案例一中的學生只是被動、片面地接受了教師的講授,學習成效有限。案例二中的學生主動探究,在有限的課時內拓展了教學內容,不但對理論內容有了更豐富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學生提升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在研究性學習模式下,教師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創設任務情境,明確研究內容。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與一定“情境”結合會更有效,因此創設問題情境是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最重要的環節。作為教師,必須結合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學生興趣,精心創設任務情境,明確研究內容。
(二)提供支架式幫助,推動自主探究。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以“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要重視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和差異性,以輔導者和合作者的身份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主體性是學習者天生就有的,教師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通過解決情境性問題來有效提高他們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交流有益新知,分享建立自信。
建構主義認為教學是一種培養學生主體性的創造活動,學生是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學習過程不是簡單的信息輸入、存儲與提取,而是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的雙向互相作用的過程,是學習者與學習環境之間互動的過程。案例中,小組探究后,同伴之間分享交流環節提供了“會話”的機會,分享交流,使小組學習進一步得到拓展。另外作為指導教師,應該及時對小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評價,并對其中的問題進一步拓展、延伸。
目前,研究性學習的應用仍處于探索階段,但效果卻非常顯著。只有學校、教師、學生三位一體,正確認識和理解研究性學習,不斷探索和反思研究性學習,才能真正實現教有所成,學有所獲。
作者簡介:
王燕媚(1986.3.6-),女,內蒙古赤峰人,碩士研究生。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主講課程《幼兒園活動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