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梅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058-01
心理學家黎黑給心理學下了一個揭示其本質的定義:心理學是人類理解自我的探求。黎黑認為,心理學的未來有賴于它的解體。也就是說,未來將沒有什么單一的心理科學,而只有整體的心理科學。心理學將會與其他各學科融合成為一種“集合物”。遵循這樣的邏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際上是和我們所建構的教育生態環境以及種種教育中介、教育影響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而不僅僅是一點心理調查、心理咨詢或幾節心理教育課所能涵蓋的。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整個學校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并且和家庭教育、社區教育息息相關。基于這樣的認識,我認為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立足各類課程,進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
課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心理健康教育應和各種課程相互結合、相互交融、相互滲透,才能真正植根于學校教育的土壤中,獲得取之不盡的資源和動力,從而成為建構現代學校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相結合。學科課程是現代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喪失這一主陣地。在具體操作中,所有任課教師應根據學科及教材特點,有計劃地系統確立任教學科的心理教育目標,并在課堂教學中加以實現,大力挖掘學科課程中的心理教育資源。如語文教學中的“指引”教學法;數學教學中的“七顯”教學法;理化教學中的“嘗試”教學法;政史教學中的“情意遷移”教學法等都可以從學科特點出發,從不同側面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發展學生個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作有益的嘗試。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活動課程相結合。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活動課程的教育功能正越來越受到普遍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與活動課程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因為學生的健康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訓練的結果。活動課程所具有的實踐、訓練功能對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有著重大的作用。因此,中小學應十分重視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建設,并不斷挖掘其富含的心育資源。
(三)心理健康教育與環境課程相結合。環境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有著最為直接的關系。優雅怡人的物理環境和民主向上的人文環境對陶冶健康的心理素質至關重要。我們一直緊扼有限的資金,通過廣大師生勤勞的雙手,不遺余力地去美化、凈化我們的校園,力爭使我校的每一個角落都能對學生施加無聲的教育影響。我們也一直致力于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櫥窗、板報、閉路電視、升旗儀式等渠道潛移默化地向學生傳輸時代的主流思想,以便他們將來能夠適應時代,面向未來。
二、強化學校管理,進行多極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教育室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管。我們每學期都制訂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合理安排各職能部門和各年級的心理健康輔導講座,檢查職能部門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情況,并做出總結或評估,提出可行性建議。心理健康教育室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決策和主管部門,負責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劃,協調各職能部門的具體工作,提供相關的理論和技術支持。
(二)職能部門顯現心理健康教育的色彩。我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職能部門包括教導處、總務處、團總支和年級組。各職能部門必須圍繞心理教育室制訂的計劃,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和特點,制訂相應的部門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并付諸于實施。教導處應圍繞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科課程中的作用制訂心育計劃,大力挖掘學科課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總務處可圍繞心理健康教育在環境課程中的作用制訂心育計劃,大力開發活動課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年級該圍繞上述職能部門制訂的心育計劃制訂相應的實施方案,以保證各項計劃的順利落實。
班級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石。班級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單位,其工作的力度和效率關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敗。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各班除完成各個部門所規劃的心育任務外,還必須根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及班情制訂相應的心育計劃。我覺得初一年級應以發現學生個性為中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初二年級應以發展學生個性為中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初三年級應以發揮學生個性為中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推進教育科研,進行規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有科學的理論和方法進行指導,否則就沒有成效甚至產生負作用。我們必須通過科學研究,培養出一大批“心理專家”和“心理醫生”。
課題科研還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開始由“點”向“面”推進。過去,我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只有為數不多的幾位老師,課題確立后,經過課題組分工,逐步實行“全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所有教職工都在統籌安排下自覺地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極大地發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廣度和深度,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度和力度。過去,我校能夠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只有極少數“問題學生”。課題確立后,全體學生都能受到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步形成了“積極預防”和“及時矯正”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四、開展心理咨詢,進行集約型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社會經濟轉型期,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對那些有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學生,很多教師手足無措,或是付出了努力卻收效甚微。這種經驗型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加重了教師的負擔,也造成了教育的高成本,低效益,甚至負作用。針對這種狀況,我把個體心理咨詢和治療與團體心理調查與教育有機結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較高的效益。
(一)通過“心橋信箱”,對學生進行個別心理咨詢。我們的信箱經常收到學生的來信,教師通過細心的辨識確定心理問題“嫌疑者”,并進行咨詢會談。這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由于發現及時,矯治往往很成功。
(二)對學生進行團體心理咨詢。我們通過心理檢測、教師觀察等手段集中發現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團體心理咨詢或治療,這樣做可以大面積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并充分發揮團體咨詢優勢。
五、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進行滾動式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與不健康之間并沒有絕對的區分,而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一個人現在的心理是健康的,并不表示他過去或未來心理是健康的,反之亦然。建立心理檔案就是要跟蹤學生心理發展的軌跡并及時地矯治,這就是滾動式心理健康教育。我校由于財力、人力、技術等方面的限制,這項工作剛剛起步。
(一)設立班級心理健康檔案。教師必須在觀察、調查、檢測的基礎上為班級所有學生設立心理健康檔案,以便跟蹤防治。
(二)設立學校心理健康檔案。學校心理健康檔案由各班所報的“問題學生”檔案構成。學校心理健康檔案不是長期固定不變的,各班必須隨時報送新近出現的或有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學生”檔案,以保證及時有效地預防或治療。
以上只是筆者結合工作實踐對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幾點思考。隨著客觀形勢的發展和主觀的能動作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將是多種多樣的。讓我們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春天的到來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