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靜
【摘要】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該課程以學生活動作為主線,采用活動化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走進生活,了解社會,在活動中獲取真實的體驗,形成良好的品行。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要落實好課程,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注重活動設計的有效性。
【關鍵詞】品德課堂 活動化教學 有效性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078-02
豐富的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活動,能使教學呈現出靈動與生機,促進學生整體發展。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實現的,從自身實際出發,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作為教師,我們要注重教材呈現的場景,搭建活動平臺,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放手讓學生實踐、體驗、探索,促進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本文從活動化教學的意義、活動化教學的基本特征、活動化教學的基本策略來闡述了如何在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進行有效活動教學。
一、活動化教學的意義
活動化教學是一種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以活動為課堂主線,以學生參與、探索為形式特征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發展,單靠知識的單向灌輸及教師的一席精彩話語是行不通的。如果只是單純的說教會讓道德與社會成為空泛的理念,不能真實地體現在各種活動中,更不能讓學生在社會活動中提煉出自己的認識。因此,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我們應努力把學生置于生活中、活動中、社會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經驗、情感、知識,通過活動讓學生獲得對生活的真實感受,這些真實感受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情感,讓他們形成社會認識,并將認識轉化為行動。
二、活動化教學的基本特征
(一)活動設計應明確教學目的
活動是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載體,教師首先確定活動的意義是什么,再確定課程活動的目的,這樣在組織活動過程中,才不會偏離教學目標。如果目標性不強,效果不明顯,哪怕再好的活動,也是徒勞。如二年級上冊《變來變去的水》,為了引導二年級孩子觀察、發現水的特點,讓孩子感覺發現水的秘密,設計了“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倒一倒”的活動,“看一看”活動,是通過對比牛奶、水的顏色,孩子們發現了水是無色的;“聞一聞”活動,是通過對比醋、水的味道,孩子們發現水是無氣味的;“嘗一嘗”活動,孩子們認真地品嘗了水,發現水是無味的;“倒一倒”活動,通過動手將水倒入椎體和圓柱體,孩子們發現了水是沒有固定形狀的,可以倒來倒去。通過活動引導孩子學會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去觀察周圍的世界,同時學生也了解水、親近水,發現水的特點,激發他們熱愛生活、熱愛科學、熱愛自然的情感。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合理地安排和設計各種活動,讓每一個小活動都能達到探索水的特點的目標,并學會用科學的方法了解世界。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各種活動達成教學目標,讓活動化教學為教學目標服務,既達成目標,又讓活動富有時效性,這才是“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的教育價值,活動讓它更具活力。
(二)活動設計應來源真實生活
開展活動化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生活,讓活動成為學生體驗生活的有效過程。心理學表明,當學習和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時,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才會被充分調動起來。在品德與生活(社會)的活動設計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符合學生現實生活的活動氛圍,進而讓學生認識生活、走進社會、健康發展。如一年級下冊《春天來了》,這是走進大自然的一個主題,讓學生感受自然的美,喜歡在大自然活動,培養學生探究自然的興趣,發現自然的各種變化,發展初步的科學觀察和探究能力。在本課教學中,設計了兩個活動:走進課本,認識春天;走出課本,找到春天。北師大版的教材是和北方氣候相匹配的,而我校學生大部分都生活在南方,不管是氣溫、植物、水果、蔬菜等,對于學生來說,教材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自己的現實生活聯系不緊密,南方春天的信息教材都沒有涉及到,教材以外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教師帶著學生到校園中、校園周圍去看一看春天,找一找春天藏在哪里,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尋找春天,將自己觀察到的能表現春天的特征和現象畫下來,記下來,寫下來,整個活動設計來源于學生的真實生活,給學生帶來了最直接的感性認識。
(三)活動設計應體現學生主體
提到“以學生為主體”,許多教師都深有體會,課堂很熱鬧,教師千方百計地設計活動讓學生參與,每個細節都是教師根據自己的思路設計的,要求學生按照設計活動來進行學習,看起來以學生為主體,其實也不盡然。活動設計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應當從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問題入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讓活動觸動學生心靈。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可以自己解決許多事情,在老師的指導下給予他們探索的空間。如三年級下冊《學校周圍有什么》,設計了一個分小組調查的活動,由于擔心三年級孩子走出校園無所適從,于是讓幾個老師協助帶隊并當好“導游”角色進行介紹,結果孩子只是排著隊有序逛了一趟。在另一個班級的教學中,我調整了活動方案,把班級孩子分成8個小“旅游團”,選出有組織能力有責任心的“團長”,讓他們帶領自己的“旅游團”分別從學校八個方向進行活動,進行記錄,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次活動還算滿意,活動總結時,孩子們紛紛積極匯報他們的發現。通過這次活動,我明白了:放手讓孩子們去做,充分相信他們,這才是屬于孩子真正的活動,而不是活動孩子。
三、活動化教學的基本策略
(一)開闊視野 準備活動
課前設置一項富有挑戰性的活動,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活動,豐富他們的感知,帶著問題進課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自主學習精神。準備活動主要分為社會調查和資料搜集兩大活動。社會調查活動是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調查,針對調查問題進行親身體驗,讓學生真實地感受社會,增加他們的感性認識。如三年級上冊《為我們生活服務的人》,讓學生利用周末到各公共場所進行調查,有的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到了商店、超市、醫院、電影院、公園、電視臺、理發店、工廠等地,了解不同職業、不同行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通過調查,學生明白了各行各業的勞動都是光榮的,應該尊重每個人的職業,也更好地理解社會需要我們在各自的崗位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擔自己的責任。資料搜集活動組織學生搜集與教材相關的資料,建立學生多方面的認知,激發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如三年級下冊《各種各樣的社區》,讓學生分主題搜集資料:搜集我國農村、城市社區的圖片和文字資料;搜集我國山地、沿海社區的圖片和文字資料;搜集我國少數民族社區的圖片和文字資料;搜集世界各地特色鮮明的社區的圖片和文字資料。通過這些活動,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進學生對社區的認識和理解。在課一開始,教師若能精心設計一些活動模式,激發起學生探究的欲望,那么就為后面的學習鋪設了一條綠色通道。
(二)體驗感悟 學習活動
體驗活動,可以讓學生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享受學習活動中的樂趣。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體驗活動,有些主題的學習,可以用體驗活動的形式來進行,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感悟和提升。如三年級上冊《走進殘疾人》,組織學生三次體驗,引導學生體驗殘疾人的生活,“單手穿衣”活動,體驗肢殘人的生活,一只手不動,另一只手穿衣;“手語傳話”活動,體驗聾啞人的生活,不能動口,只能用手勢表達;“蒙眼前進”活動,體驗盲人的生活,把眼蒙住,在另一位同學的扶助下走完規定的路程。這三種活動容易操作,學生平時也不會做這種活動,對于學生來說,有新鮮感。從一開始活動時的不以為然到慌張、手足無措,再到體驗完的感慨,學生們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殘疾人生活的困難。這種體驗活動沒有太多的要求和束縛,在輕松的環境中進行角色轉換,真實感受,這樣的課堂成為學生的活動天堂。
(三)升華內化 延伸活動
課后活動是課堂的延伸,教師應重視讓學生進行操作延伸,深化課堂活動內容。讓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走向社會、認識生活、思考環境,學生在生活中得到發展。如六年級上冊《品格的試金石》上完之后,開展了一系列活動,讓學生自由走進“誠信超市”中,積極參與活動,真實體驗,真正走進生活中。“誠信故事超市”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自由搜集在書籍、報刊、網絡、電視等出現的誠信故事;“誠信游戲超市”,班級舉行游戲節,創編游戲,制定游戲規則,有的同學不遵守游戲規則被淘汰,聲望低,得不到邀請,對這些同學而言就是教育契機;“誠信商品超市”,同學們帶來自己的玩具、書籍等,進行明碼標價,自定誠信規則,自由進行買賣;“誠信家教超市”家長擔負起教師的角色,在家中開設課堂,將現實生活作為教材,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考驗孩子們是不是將誠信運用到現實生活中,能否做到言行一致,如完成家庭作業有沒有誠實守信等。課后的“誠信超市”活動,吸引了同學,延伸到真實生活中,鍛煉了老師、家長和學生,更讓學生的品質得到鞏固。
四、結語
在品德與生活(社會)課教學中運用活動化教學,組織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可以為學生帶來快樂,讓學生在活動中成長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在活動中真正體驗情感,形成正確的道德行為。著眼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有效的活動,將學生帶到更廣闊的世界,延伸到社會,相信孩子們在優化的環境中可以受到熏陶和教育。讓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用活動來支撐,用心靈來體驗,用實踐來升華。
參考文獻:
[1]苗玉英.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的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3(25).
[2]葉兵.小學品德“活動單”的設計探究[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1(12)
[3]吳平安.初中思想品德課活動教學的策略[J].成功(教育),2012(0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