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連
【摘要】數學課程實驗教材出現的“情境圖”,能夠喚起學生學習的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情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豐富了他們學習數學的情感。如何正確的認識情境圖的作用,科學的使用它,做到有的放矢,靈活有效,是新課改、新教材實施中必須發現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情境圖 數學 圖意 呈現 改編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131-02
北師大版課程實驗教材編寫的一大特色即是“情境圖”的出現。“情境圖”所呈現的內容,有描述學生喜聞樂見的日常生活場景;有展示學生喜愛的小動物或童話人物形象。意圖都在于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數學教學體現的是數學即要源于生活又要應用于生活的特點,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信心。
但是我們老師在使用過程中由于認識的偏差,有的對它棄置不用,有的不求甚解,簡單使用,使得情境圖的數學價值沒有得到體現。反而由于情境圖本身的色彩與童趣,對學生注意力造成了干擾和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效率。
如何正確的認識情境圖的作用,科學的使用它,做到有的放矢,靈活有效,是新課改、新教材實施中必須發現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尊重原圖,開發圖意
新教材的情境圖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活動方式、數學思想等,富有兒童情趣的情境圖的展示,便于學生觀察,也便于教師利用圖中景物與學生交流,學生能從中受到教育。低年級的情境圖根據圖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生活場景型
主要以生活場景為載體,突出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強調了“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從中產生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在不斷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數學本質。它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
2.童話故事類
主要以學生喜愛的童話形式呈現學習內容,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能通過故事凸顯數學問題,并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活動操作類
提供了一些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活動和操作方式,展示給我們的是一種“做數學”的教學理念,讓學生通過各種活動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主動地對知識進行建構。
4.數學認知類
主要是利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來解決新的數學問題,展現的是數學思考,它沒有其他載體作支撐或借助其他手段的形式較弱,是一種純數學的認知。但它的呈現方式也是直接的、死板的,因此根據教材如何讓情境圖靈活出示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賦予新意,靈活呈現
數學教科書上的教學情境圖不可能動態性呈現,有時使學生在理解知識時缺少了必要的過程性環節,這對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情境圖的內涵造成一定的困難。在平時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將靜態的畫面還原為動態的場景,這不僅僅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而且利于學生的知識體系的建構。通過情境串疊形式,把靜態的圖畫轉化成動態情境,使學生明白知識的來龍去脈,有效實現學生新舊知識鏈接和知識結構的優化,使情境圖發揮了最大的價值。因此除了用多媒體來動態展示外,我們還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讓情境圖動起來、活起來。
1.演圖為樂中學
低年級教村中的情境圖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童話故事型的,童話故事富有情趣,我們可以通過肢體扮演、讓學生參與體驗,既可以滿足兒童游戲的自然天性又可在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實際用途。借助“情境圖”用“表演”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學之間相互合作、表演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童話世界,融入了童話之中,成了童話中的一員,體驗到了童話數學之美,這種體驗是一般的接受式學習活動所不能達到的。
如:一年級下冊教學第三單元“生活中的數”練習二的“小鳥找家”,讓學生扮演小鳥,帶小鳥頭飾,學生一個個興高采烈,利用所學的知識思考:哪是“大于50的數”這只小鳥的家?哪是“小于50的數”小鳥的家?在低年級通過游戲的形式演繹情境,使全體學生都能積極地融入了童話之中,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參與面廣,思維得以激活。
2.化圖為動中學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和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拼一拼、擺一擺、摸一摸、說一說等多種形式的感知,建立表象,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動手操作是小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結論,還要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發生過程。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能根據教學內容組織相應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操作、比較、推理、交流等實踐活動,主動學習數學知識。
在“認識鐘表“一課中,教師可以準備豐富的感性材料,如實物鐘、學具鐘等。在教學中,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采取摸一摸、轉一轉,老師說時刻學生撥鐘面;同桌相互出時間撥一撥;學生自己撥一個自己喜歡的時刻等一系列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時鞏固及時消化。本著遵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原則,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膽表達,在主體探究中學會認識鐘表的方法,從中進行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有效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卻想出了這么多方法,可見這種設計留給學生的思維空間更大,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了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同時,也培養了同學之間互幫互助的合作精神。
3.變圖為玩中學
活動是孩子們的天性,在活動中,孩子們能放松心情,營造出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同時也能拓展學生的思維,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在具體活動情境中獲得表象,實現從具體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的過渡。因此,教師應深入鉆研情境圖的圖意,把它設計成讓學生參與構建的實踐活動,必將使課堂充滿生機,促進動態生成。例如一年級下冊的“加與減(三)”練習四的第六題“淘氣套中了兩個,共得12分,他套中的可能是哪兩個?寫出兩組。”其情境圖是淘氣給表示數字的動物套圈,我讓學生從家里帶些小玩具,再用鐵線做幾個圈,讓學生分組邊玩游戲邊計算,把數學隔入游戲活動中,這樣把情境圖轉化為實踐活動的策略不僅能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探索出新知的規律,而且還能在動態活動中出現意想不到的生成,為我們的課堂帶來無限生機,也為教師今后的教學設計提供豐富的靈感。
三、適度增補,巧妙改編
靈活改編教材中情境圖的內容教師與學生相比,有著首先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圖內在意義的義務和權利。我們應本著“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結合農村孩子的實際情況,以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圖為本進行合理設計。當我們認為教材上的主題情境不適合當時當地學生的學習狀況時,或者有了比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圖更有價值的主題情境時,可以重新確定材料進行編排。只要改變后的主題情境更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更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我們認為都是成功的。
1.適當替換情境圖的內容
如二年級下冊辨認方向的情境圖創設了體育館、少年宮、動物園等情境,對于鄉鎮農村的小孩子,很多同學都比較陌生。于是我重新創設的情境是:我畫了一張我們學校的平面圖,對此圖中的各種建筑、風景學生再熟悉不過了,很快就能融入到知識的學習中,而且個個躍躍欲試,搶著說。由于教學前我預先做好了準備,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2.適當增補情境圖的內容
如一年級下冊《前后》一課,我把練一練的第3題排隊買票給提到上課第一環節,把買票去兒童樂園改成教材給出的情境,去看“森林運動會”,并在這個情境中增加幾個有關前后的問題,增加一個笑笑讓位給淘氣買票的場景。這樣創設,學生與笑笑共同參加運動會的情境,使學生親身參與,細心觀察,體會前后順序,感受數學就在身邊,同時,在情境中使學生體會到要養成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習慣。
新教材設計了大量活潑生動的情境圖。這些圖畫的風格和色彩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富有兒童情趣。作為教材的核心,教學的靈魂,情境圖應該引起廣大教師的關注,在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和開發情境圖,讓學生更具生活,更加現實,更有意義的學習數學已成為我們的共識,我們一定要把握好新教材中情境圖這一特色,理解其意義和它的價值所在,讓情境圖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唐金海.《主題圖:在二度開發中走向實效》 發表于《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2009年
[2]張國興.《小學數學教材情境圖的調適策略》發表于《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10年
[3]劉雙燕.《巧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情境圖》發表于《知識窗》(教師版)2015年
[4]《數學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2011年版